心理聊吧|还有多少孩子在“跑马拉松”?

B站影视 2024-12-10 16:10 7

摘要:近日,江西上饶婺源县举行婺源马拉松中,一名小女孩在父亲弃赛后,仍在配速员的陪同下跑到终点,引发全网轩然大波。事后相关部门认定女孩及其父亲行为违规,并对其父亲作出取消比赛成绩、禁赛三年的处罚。有网友认为,这位父亲行为极不负责,并表示“这不是个例。”也有网友表示,

近日,江西上饶婺源县举行婺源马拉松中,一名小女孩在父亲弃赛后,仍在配速员的陪同下跑到终点,引发全网轩然大波。事后相关部门认定女孩及其父亲行为违规,并对其父亲作出取消比赛成绩、禁赛三年的处罚。有网友认为,这位父亲行为极不负责,并表示“这不是个例。”也有网友表示,还有一些父母打着励志的旗号,在其他赛道上让孩子去做超越年龄的事。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如果长期处于远超自身能力的压力环境下,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都会受到严重伤害,“无论什么情况,家长都不可采取‘拔苗助长’式教育”。

女孩跑全马

全网轩然大波

在这场马拉松赛事中,这位父亲因体力不支弃赛,将自己的号码布贴在女儿身上,自己则让了收容车,让女孩独自完成全马比赛。期间,工作人员多次试图将女孩拦下,但被孩子父亲阻拦,直到临近终点女孩才被拦下。这件事在网上引起诸多讨论,有网友表示,“这种行为简直是在拿孩子的生命开玩笑!”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办赛指南》,规定马拉松及以上距离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满20周岁,半程马拉松和10公里项目参赛者须在比赛当年满16周岁。江西上饶婺源县举行婺源马拉松报名须知上也明文规定,要求全马参赛选手年满20岁,半马参赛选手年满16岁。

赛后,女孩父亲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女儿刚过完10岁生日,并非网传的6岁,并表示自己的女儿已经训练了三年,完赛后并无不适,同时为“蹭跑”行为道歉。

近年来相似案例不少

不少孩子长期处于高压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去年崇礼168越野跑50公里组别的比赛中,一位妈妈带着9岁的儿子用时8小时45分完赛,赛后引发讨论,最终选手参赛成绩被取消;今年3月的郑开马拉松上,一位父亲带9岁的儿子挑战全马,再度引发争议,事后被禁赛两年。今年8月,一位父亲带儿子长距离骑行,速度超过37码,最终发生悲剧……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认为,家长让孩子参与“不符合年龄的超强运动”,其中的心理颇为复杂。孩子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自身价值的延伸,孩子成为“龙凤”能让家长在社会中赢得更多尊重与赞誉,以达成其在自我实现进程中对家庭成就的期望。例如,有的家长因自身职业生涯遭遇瓶颈,未能实现个人理想,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在学业或事业上攀登自己未曾企及的高峰,以慰藉内心的遗憾与失落。

有的家长看到周围其他孩子在学业、才艺等方面出类拔萃,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之相较。如邻居家孩子考上知名学校或在某些地方表现优秀,便易引发家长的焦虑不安,进而期望孩子能脱颖而出,成为人中龙凤。这种比较心理源于对社会认可与自身价值的强烈追求,家长们期待通过孩子的成功来彰显自己的教育能力。还有极个别家长,希望通过孩子完成极端挑战来收获外界赞誉,满足自身虚荣心,或是期待以此博取流量,赚取利益。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家长让7岁孩子参与高强度武术训练,每日长达数小时,只因见其他孩子在武术比赛中获奖,便不甘落后,最终致使孩子身体受伤,心理还产生了问题。”

“拔苗助长”危害极大

家长要尊重客观规律

陈志林认为,“拔苗助长”式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严重心灵创伤。长期处于远超自身能力的压力环境下,孩子极易滋生习得性无助感。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指出,当个体反复经历失败且无法掌控时,便会认为自身努力徒劳无功,进而丧失信心与动力。就如一个孩子被家长强迫参加各类高难度竞赛培训,因能力所限屡遭挫败,可能会笃定自己无论如何努力皆难获成功,从而对学习心灰意冷,甚至厌学。这种心理状态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对孩子人格塑造与社交能力发展危害极大。在身体层面,过度学习或训练压力可能致使孩子身体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因为一两件事就认定孩子‘天赋异禀’‘远超常人’,而让孩子去做超越年龄段该做的事情。即使是孩子喜欢,孩子要求去做,家长也应保持理性,什么年龄段就该做什么年龄段的事情。”在运动领域,幼儿期(3 - 6 岁)应以趣味性与基础性运动为主,如简单跳跃、攀爬、短距离追逐游戏等,每次运动时长宜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进行3-5次。随着孩子步入童年期(6-12岁),可逐步递增运动强度与时长,像开展球类运动、较长距离慢跑等,但每次运动时间亦不宜超1小时。若孩子运动后出现过度疲劳、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等状况,表明运动强度超标,需及时调整。同时,要高度尊重孩子的兴趣导向。

感到自身压力大

孩子要多与家长沟通

陈志林认为,一旦察觉存在“拔苗助长”情形,家长需即刻停止不合理要求,给予孩子充裕休息与自由支配时间,挽回关键在于重塑孩子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家长可与孩子共同重新规划契合其能力与兴趣的学习或活动方案,从简易且易成功的小目标起步,让孩子逐步领略成功喜悦,重拾自信。例如,对于因过度学习奥数而抵触的孩子,可先从基础数学游戏着手,使其在轻松愉悦氛围中重燃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情感支撑与鼓励,用心倾听孩子内心感受,让孩子深知无论成绩优劣,家长爱意始终如一。

“我遇到过一个案例,有孩子因家长过度追求成绩,被强报多个课外辅导班,压力剧增致成绩下滑。后家长改变了策略,与孩子深度交流,削减辅导班数量,依孩子兴趣特长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孩子学习状态渐趋好转,成绩稳步回升。”

如果孩子发现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也应尝试与父母展开沟通。在沟通时,需挑选恰当时机,如父母心情舒缓、家庭氛围轻松和睦之时。以平和、诚挚的态度向父母倾诉自身感受与面临困境。例如可如此表述:“爸爸妈妈,我知晓你们对我寄予厚望,但我当下真的压力很大,希望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倘若直接沟通成效欠佳,孩子可借助第三方力量。比如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吐露自身处境,鉴于长辈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他们的调解或能促使父母重新审视自身教育模式。

此外,在学校里,孩子可向老师求助。老师能从教育专业视角与家长交流,使家长更透彻地了解孩子身心发展需求。有孩子因被家长强迫参加大量课外辅导班而苦不堪言,向老师求助后,老师与家长深度沟通,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压力与心理状况。最终,家长减少了孩子的课外辅导课程,为孩子营造了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综上,家长在教育孩子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坚决不能“拔苗助长”。同时,孩子亦需学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如此才能共创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