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台湾的“馆长”,不少人会贴上“敢说敢言”“个性鲜明”的标签,但越看越让人觉得违和——他的“敢讲”,更像一场精准投喂的表演,观众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没有棱角,没有立场,只剩赤裸裸的流量算计。
提起台湾的“馆长”,不少人会贴上“敢说敢言”“个性鲜明”的标签,但越看越让人觉得违和——他的“敢讲”,更像一场精准投喂的表演,观众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没有棱角,没有立场,只剩赤裸裸的流量算计。
和李敖比起来,这种“敢讲”简直云泥之别。李敖的锐评,是带着学识与风骨的较真,哪怕得罪权贵、惹来争议,也敢说自己坚信的真话,骂得有理有据,怼得酣畅淋漓,背后是对是非的坚守;而“馆长”的“敢言”,更像一场猜观众心思的游戏,精准捕捉大众情绪痛点,捡着最讨喜的话讲,既不得罪粉丝,又能赚足眼球,本质是“流量至上”的生意经。
没人傻到看不懂这场表演:他之所以顺着粉丝的话说,无非是流量能变现,迎合能赚钱。如今的网络时代,“喜欢听”就是流量密码,“馆长”把这点摸得透透的——说粉丝爱听的观点,造粉丝想看的人设,直播间的热度、广告合作的邀约自然来,钱包鼓了,至于说的话是不是自己真信的,根本不重要。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种“迎合式表演”并非个例。现实里,多少人也在做着类似的事:为了合群说违心的话,为了利益做不想做的事,把真实的自己藏在“讨喜”的外壳下,久而久之,连自己都忘了本来的样子。“馆长”的走红,不过是把这种“现实”放大了——他敢把“迎合”当生意,且做得明目张胆,赚得盆满钵满。
可流量的红利终会褪去。当粉丝听腻了千篇一律的迎合,当新的“流量密码”出现,这位靠“演戏”圈粉的“馆长”,会不会转身就吐槽曾经追捧他的人?很难说。毕竟,只盯着利益的迎合,本就没有真心可言,今天能为钱讨好你,明天就能为利背弃你。
我们反感的从来不是“敢讲”,而是披着“敢讲”外衣的虚假;我们警惕的也不是个性,而是为了利益毫无底线的迎合。李敖之所以被铭记,是因为他守住了“真”;而“馆长”再火,终究只是流量浪潮里的过客——毕竟,虚假的迎合能骗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你有没有为了迎合别人说过违心的话?你觉得“敢讲”的底线应该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禅悟小空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