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长江、长鑫供货的企业为啥能赚钱?靠4张硬饭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6:51 1

摘要:最近看行业财报,发现个挺实在的规律:只要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供货的企业,业绩基本都稳涨,很少掉链子。就拿深科技说吧,2025年上半年营收118.5亿,比去年同期多了28%,净利润5.2亿,涨得更猛,直接到35%,这里面光长鑫存储的封测订单就占了一半还多。

最近看行业财报,发现个挺实在的规律:只要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供货的企业,业绩基本都稳涨,很少掉链子。就拿深科技说吧,2025年上半年营收118.5亿,比去年同期多了28%,净利润5.2亿,涨得更猛,直接到35%,这里面光长鑫存储的封测订单就占了一半还多。还有江波龙,同期营收65.3亿,同比涨40%,净利润4.8亿,一下涨了50%,从长江存储采购的芯片颗粒,占比也从2023年的15%提到了2025年的30%。

别觉得这些企业是撞大运,能同时拿下两家头部存储厂商的订单,还能跟着行业一起赚,核心是手里攥着4张别人抢不走的“硬饭票”,每一张都踩中了现在存储行业的风口,不是随便凑数的。

第一张饭票,是赶上了全球存储芯片的“超级周期”,需求和价格都在往上走。现在AI、大数据发展得太快,对存储的需求跟爆发似的。单台AI服务器用的DRAM(就是常说的内存),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企业用的SSD(固态硬盘)需求也跟着猛增。2024年全球企业级SSD市场规模就有262.2亿美元,预计2027年能涨到351亿美元,这缺口可不是一点半点。

更关键的是价格,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存储芯片价格就没停过涨。2024年9月闪迪先带头涨了超10%,美光更直接,先停了DDR4、DDR5这些产品的报价,后来直接说可能涨20%-30%,三星也跟着放话,第四季度要涨价,其中LPDDR4X这些常用型号,预计涨15%-30%。上游价格涨,中游制造端肯定得扩产接订单,长江存储到2024年底,3D NAND(一种高端存储芯片)的月产能已经快到30万片晶圆,长鑫存储的DRAM月产能,早在2023年就突破20万片晶圆了。两家大厂一扩产,上游的设备、材料需求立马就拉起来了。比如做刻蚀机的北方华创、做薄膜沉积设备的拓荆科技,还有做光刻胶的雅克科技,都通过了长江存储294层产线的验证,有的甚至是独家供货,订单排到2026年都不奇怪。

第二张饭票,是国产替代的步子在加速,政策和市场都给足了支撑。以前咱们的高端存储设备、材料大多靠进口,2024年的时候,存储刻蚀机海外企业的市场占比还高达93%,高端光刻胶进口依赖度88%,卡脖子的地方不少。但这两年变化特别快,一方面是外部技术封锁逼着咱们自己搞突破,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给了实打实的支持。

2024年7月,国资委和发改委联合发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信息化系统国产化的指导意见》,里面明明白白说,央企在关键领域要优先采购国产芯片,还定了2027年实现100%信创化的目标。就是说,到时候央企的信息化系统,得全用咱们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资金支持也跟上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带着3440亿元注册资本启动,重点支持半导体设备这些“卡脖子”的环节。地方政府也有配套,有的地方能给产线投资最高30%的补贴,相当于帮企业分担了不少成本。

这就让国产供应商有了研发和扩产的底气。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已经从2023年的约20%提到了35%,长江存储的靶材(一种关键材料)国产化率从三成升到五成多,长鑫也从二成五提升到五成左右。像做电子特气的江化微,既能供材料又能供配套设备,直接给长江存储“一站式供货”,不光帮对方降低了15%的采购成本,自己也拿到了稳定订单,2025年营收同比涨了48%,这就是国产替代的红利。

第三张饭票,是“双料供货”本身带来的订单优势,抗风险还能赚规模钱。能同时进长江和长鑫的供应链,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这两家厂对供应商的要求特别高,不是随便送个样品就能通过的。我知道有家做封装材料的企业,为了拿长鑫的认证,改了上百次工艺,测试跑了一年半,最后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才签下长期合同。一旦通过两家的验证,订单稳定性就特别强,不用怕突然没活干。

而且双料供货能摊薄成本、提高效率。比如有个做测试设备的企业,2024年来自长江和长鑫的收入占了六成,直接支撑全年营收涨八成,净利润翻了一倍。还有做零部件的厂商,为了应付两家扩产,新上了三条生产线,2024年给长江供了120万套零部件,给长鑫供了80万套,及时供货率接近99.5%。规模上去了,单位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赚的钱也更多。更重要的是能避免依赖单一客户,就算其中一家短期调整产能,另一家的订单也能托底,这在周期性强的半导体行业里,太关键了。

第四张饭票,是技术上的硬实力,能拿到高毛利的核心订单。存储芯片制造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从设备到材料,每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门槛,能给头部厂商供货的,大多在细分领域有突破。比如拓荆科技研发的混合键合设备,打破了荷兰BESI的垄断,能适配HBM3这些主流型号,良率能到98%,成了AI算力芯片国产化的关键支撑,它的子公司还拿到了大基金三期4.5亿元的增资,这就是技术硬的好处。

雅克科技的光刻胶和前驱体(都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通过了长江存储的产线验证;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彤程新材的KrF光刻胶,也都在给长鑫存储批量供货。这些有技术壁垒的产品,毛利率往往不低,像中微公司做存储刻蚀机和核心电极,毛利率能到49%,2025年净利润同比涨了71%。而且跟着头部厂商一起成长,技术还能不断迭代,比如江波龙和长江存储联合研发的企业级SSD,已经进了阿里云、腾讯云的供应链,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不是没技术的企业能抢来的。

其实这些企业能赚钱,本质上是踩准了四个关键点:行业周期、政策支持、客户需求和技术突破。现在全球存储芯片行业正迎来AI驱动的“超级周期”,2025年全球存储芯片销售额预计能到1848.41亿美元,同比涨11.68%,2026年还能再涨16.22%。国内又在全力推进国产替代,2026年要实现国产市占率25%的目标,长江、长鑫的扩产计划还在推进,上游供应商的订单自然不愁。

更值得高兴的是,这些企业的成长不是靠短期炒作,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和产能落地。2024年头部设备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了42.5%,中微公司的研发占比超30%,正是这种持续的投入,让国产存储产业链从“能用”向“好用”跨越。从行业趋势看,2024年国产设备国产化率已经到19%,预计2027年关键设备替代率能突破26.6%,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企业冒出来。

其实说到底,给长江、长鑫供货的企业能稳稳赚钱,不是撞大运捡着的机会,是手里攥着真材实料的“硬饭票”。风口赶上了,政策托底了,订单攥牢了,技术也够硬。这不光是单个企业的事儿,更像是咱们国产存储产业链一步步“站起来”的样子:以前不少东西得靠进口,现在自己能造了,还能给头部大厂供货,以后路只会越走越宽,这种靠实力挣来的增长,才最踏实。

来源:健康趣话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