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或许听过这样的话:“他懂什么?不过是个吃奶的娃娃。”可真相是,一岁半的孩童,内心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他不再是襁褓中全然依赖的婴儿,也尚未成长为能言善辩的幼童。他正用整个身心,摸索着世界的轮廓。
你的孩子正站在一个神秘的十字路口。
你或许听过这样的话:“他懂什么?不过是个吃奶的娃娃。”可真相是,一岁半的孩童,内心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他不再是襁褓中全然依赖的婴儿,也尚未成长为能言善辩的幼童。他正用整个身心,摸索着世界的轮廓。
《颜氏家训》有云: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这短短八个字,道尽了早期光阴的珍贵。此时播下的种子,将静默地决定一片森林未来的样貌。
理解你身边的小小“探险家”
你看他,跌跌撞撞,却永不停歇,像上了发条的“永动机”。那不是顽皮,那是他用双脚在丈量世界的疆域。他开始咿呀学语,说“水”、说“妈”,你可知道,他理解的话语,远比能说出的多上百倍?他的自我意识正破土而出,“我的”、“不要”是他的独立宣言。他那不安分的小手,总在抠、抓、扔,那不是破坏,那是他唯一能使用的、认识世界的工具。
教育的核心,在于顺势而为
你不是指挥塔,必须发号施令;你要做脚手架,在他探索时,提供稳固而适时的支撑。
语言:做一名“话痨”解说员
别吝啬你的语言。在他面前,你应是世界上最耐心的解说员。为他穿鞋时,便说:“看,这是宝宝的蓝色小鞋,我们先穿上左脚。”他将“球”递给你,你应接过,并展开他的世界:“对,这是一个红色的皮球,摸起来光滑滑的,我们把它滚出去。”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
“语言是通往世界的大门。”
每日的亲子阅读,便是为这扇大门镶上金边。不必讲述复杂的故事,只需指着图画:“小猫在哪儿?喵——花儿是什么颜色?真漂亮。”让书成为他最有趣的玩具。
思维:在游戏中点亮智慧
他的游戏,便是最严肃的学习。让他将相同的袜子配对,将玩具车归为一类,这是在构建最初的逻辑。那本翻烂的绘本,是他认知宇宙的百科全书。
带他走出家门。公园里小草的触感,天空中飞鸟的轨迹,超市里琳琅的商品,这些真实的、鲜活的刺激,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模拟的课堂。
《论语》开篇即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对他而言,“学”是探索,“习”是重复的游戏。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去推倒积木,去按动开关,亲眼见证“因果”的魔法。
运动:解放身体,方能强健心智
清除家中的危险,给他一片自由奔跑、翻滚的天地。别怕他摔倒,那是平衡感在自我校准。户外那略微不平的草地,那个小小的土坡,都是训练他协调性的最佳场馆。
至于那双小手,更是需要日日操练。让他自己抓食物,哪怕汤匙颠倒,吃得满身狼藉。那是宝贵的手眼协调课。让他抠洞洞书的洞,将小积木叠高,把豆子塞进瓶口再倒出。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动作,正在精密地雕琢着他大脑的神经回路。
陶行知先生倡导: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这动手的过程,正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情商:为未来的心灵奠基
当他因积木倒塌而嚎啕大哭,请不要粗暴地制止。蹲下身,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你很难过,因为辛苦搭好的积木倒了,对吗?”你在做的,是帮他为那混沌的情绪命名,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规则的树立,需温柔而坚定。吃饭须坐餐椅,这是底线。你的坚持,不会伤害他,反而会为他构筑起坚实的安全区。在社交中,莫强迫他分享。他的“我的”意识正强,你的引导应是“我们轮流玩”,而非粗暴的“给弟弟”。
《道德经》揭示:
“行不言之教。”
你如何对待家人,如何处理自己的烦躁与喜悦,他皆看在眼里,印入心底,成为他未来为人处世的蓝本。
避开两大迷障
此刻,谨记两大误区。其一,是过度保护。那句“太脏了!太危险了!”会扼杀的,是他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在安全的前提下,请勇敢放手。
其二,是急功近利的灌输。此时的目标,绝非识字数数,而是点燃他求知的火种,培养他探索的能力与习惯。强迫,只会让智慧的嫩芽过早枯萎。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孩子的天性,热爱游戏,厌恶拘束。顺应它,则枝繁叶茂;摧残它,则日渐枯萎。
结语:
陪伴一岁半的孩子,并非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共同成长。你无需成为专家,只需成为一个满怀爱意的观察者,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最好的教育,就藏在每日耐心的对话里,藏在每一次温暖的拥抱和快乐的游戏中。
现在,放下手机,去拥抱你那位小小的探险家吧。他的未来,正从你此刻的陪伴中,缓缓展开。
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花期。你的责任,是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然后,静待花开。
来源:玲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