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援助太平洋岛国,“中国巧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05:27 1

摘要:事情是这么来的:27号,澳洲的《金融评论》把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新出的那张《太平洋援助地图》搬了出来。这份研究把2008到2023这段时间,各国给太平洋岛国的官方发展融资(ODF)都梳理了一遍。数据很直白:2023年,整个太平洋地

中国在太平洋援助上的表现,把美国的存在感压缩到几乎看不见,澳大利亚因此被推到了最前线,成了主要的“输血者”。这就是最新一份地图和数据告诉我们的结论。

事情是这么来的:27号,澳洲的《金融评论》把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新出的那张《太平洋援助地图》搬了出来。这份研究把2008到2023这段时间,各国给太平洋岛国的官方发展融资(ODF)都梳理了一遍。数据很直白:2023年,整个太平洋地区收到的官方发展融资降到36亿美元,比2022年少了16%。更直观的是,澳大利亚一人扛起了大头,贡献了43%的资金,远远甩开第二名新西兰——差不多是对方的四倍多。换句话说,别人往后退,澳洲往前顶。

美国这边更尴尬。如果把和帕劳、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那些特殊的“自由联系协定”里算的特殊安排去掉,美方在太平洋的排名会掉到第九位,份额只剩1.4%。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滑落,研究人员的看法很直接:钱少了,信任也跟着缩水。项目负责人亚历山大·达扬特说得直白——美国在这圈儿的“收缩”,让澳大利亚被动承担更多责任,也让澳洲在牵制中国影响力时更吃力。打个比方,就像一群人搬家,原本大家都说好分摊,结果几个突然走人,剩下的人得把整个沙发抱回家。

再看中国的做法。报告把中国近些年的态度总结为“稳住并调整策略”。总体投入其实比十年前少了一些,但花法变了。过去那些一次性的大工程、大额贷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小额、频繁、贴地气的赠款和项目。换句话说,不再只修一两个大桥,而是把援助拆成许多口袋,到学校、医院、警局这些能直接触达民众的地方去。澳洲广播公司在采访报告作者杜克时也引用了类似观点——中国现在的援助更灵活,更容易对接当地实际需要。

把视角拉远一点看,这并不是孤立的变化。西方很多国家正收紧援助口袋——有的减少贷款,有的打算缩减发展援助。这种收紧本身就给了别的玩家空间。对岛上那些政府和官员来说,问题很现实:谁能持续给钱,谁能快速把事办成,谁就更容易赢得信任。达扬特把这种信任的变化也讲明白了:美国的钱少了,信任值就下滑;中国用不干涉内政、交付眼前成果的方式,正好补上这块空白。

对澳大利亚来说,报告显示它没有后退,反而在巩固自己作为该地区最大援助国的地位。别的国家退,澳洲补,承担比例被拉得更高。这里面既有政治算计,也有安全考量——把太平洋当成“后院”来盯着。可实际操作上,澳洲更倾向选那些能快速见效、合当地口味的项目,因为现场见效更能换取政治资本。

具体到项目类型,报告里写得很清楚:中国现在的单笔项目规模不一定大,但覆盖面广、频率高,目标多半是教育、医疗、治安这些基层公共服务。短期内,这些小项目比大工程更容易让老百姓看见、记住,也更容易在当地积累好感。执行层面也有讲究:缺人手就派来培训,缺设备就送设备,缺技术就合作搭台。就像把一大笔援助变成很多小红包,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时间跨度从2008到2023,这十五六年里有高潮也有低谷。早些年,大额融资集中在基础设施上,最近几年方向慢慢变成更多的赠款和基层合作。对太平洋岛国来说,这两类援助各有利弊:大工程能带来长期效益,但见效慢;小项目见效快,民众感受更直接,短期政治回报也高。媒体还特意提到一句话:如果把美国那些带有条款的协议性资金排除出去,美国在这片海域的影响力看起来就小得多,这在地缘政治的解读里会被放大。

说到底,这是一场围绕资金投放、时间节点和策略调整的较量。一边是西方整体投入在缩水,另一边是中国把打法改成更接地气的形式。澳大利亚夹在中间,承担更多同时也面临更多压力。报告里最后点名,中国在学校、警察机构和医院的参与度在上升,这些都是和民生直接相关的领域。

来源:积极的海浪EBUvlI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