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北,这座位于安徽省北部的工业之城,正以破竹之势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新篇章。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淮北近年来将目光投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6年,随着徐淮阜高速通车、淮宿蚌城际铁路即将开通,以及
淮北,这座位于安徽省北部的工业之城,正以破竹之势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新篇章。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范,淮北近年来将目光投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一系列重点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6年,随着徐淮阜高速通车、淮宿蚌城际铁路即将开通,以及银邦年产35万吨新能源材料等百亿级项目加速落地,淮北正从“煤城”向“科创之城”华丽转身。
一、交通动脉全面升级:串起经济“黄金线”
(一)徐淮阜高速淮北段:提前10个月通车的“绕城巨龙”
2025年7月,投资43亿元的徐淮阜高速淮北段正式通车,这条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全长32公里,像一条钢铁纽带串联起连霍、京台、盐洛三大高速,彻底改写了淮北“无绕城高速”的历史。通车后,市民从城区上高速缩短至15分钟,货车通行效率提升40%,年物流成本预计降低5亿元。更关键的是,这条路为淮宿蚌城际铁路建设腾出了空间,成为淮北“空铁陆水”立体交通网的基石。
(二)S238改建工程:从“肠梗阻”到“快车道”的蜕变
投资1.68亿元的S238杜集段改建工程,将原本坑洼狭窄的二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拓宽后,日均车流量从1.2万辆飙升至3万辆,杜集至萧县的通行时间从40分钟压缩到20分钟。施工方采用“边施工边通车”策略,高峰期采用分阶段封闭,既保障沿线12万居民出行,又确保工程进度。项目还特别设置生态滞水沟和植被护坡,暴雨冲刷下山体零塌方,被村民称为“会呼吸的公路”。
(三)淮宿蚌城际铁路:皖北高铁网的“关键拼图”
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淮北北站、淮北西站、宿州西站等6座车站串成一线。其中投资139亿元的淮北西站综合开发项目已启动,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可容纳3000个停车位,未来将实现高铁、公交、长途客运“零换乘”。预计2026年6月通车后,淮北到合肥仅需1小时,到上海缩短至3小时,为皖北产业承接长三角资源按下快进键。
二、产业园区强势崛起:锻造经济“新脊梁”
(一)银邦新能源:35万吨铝材“点燃”千亿产业链
上市公司银邦股份投资50亿元建设的新能源用再生低碳铝热传输材料项目,厂房钢结构材料已全部到位。这个占地800亩的超级工厂,投产后每年可生产相当于3个西湖水量的铝材,配套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零废水排放”技术,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98%,预计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淮北工业产值。
(二)融汇新材料:57.8亿打造化工产业“升级版”
在临涣化工园区,融汇集团投资57.8亿元的精细化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项目投产后,将把淮北的煤炭资源“吃干榨净”——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再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电子级化学品。目前园区已建成全国首个“煤化工+半导体”联产示范线,预计带动周边20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碳鑫科技:2.83亿“小项目”撬动煤化工“大变革”
别看安徽碳鑫的乙基胺项目只投资2.83亿元,它却是煤化工产业链上的“点金石”。通过改造煤气净化系统,每年可从废气中提取3万吨乙基胺,产品广泛应用于锂电池电解液、医药中间体等领域。项目投产后,淮北煤化工的附加值将提升15%,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10万棵树。
三、文旅融合新名片:山水之间“长”出金山银山
(一)皖北川藏线延伸段:悬崖公路变“网红打卡地”
投资1.2亿元的皖北川藏线杜集段延伸工程,用85%的工程量在悬崖峭壁上“绣花”。螺旋式盘山公路最高落差达120米,9处观景平台可俯瞰石榴花海、石屋秘境。项目特别保留山体原生植被,用挂网喷播技术修复生态,暴雨后山体零滑坡。通车后,南山村的石榴通过旅游渠道销售,每斤价格涨了3倍,村民年增收超500万元。
(二)口子酒文化博览园:工业遗址变身“沉浸式课堂”
在口子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酒文化体验中心即将开放。游客可以钻进百年酒窖触摸陶坛,通过VR技术见证酿酒全过程,还能亲手调制专属“年份酒”。项目配套的观景平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60%,让“一瓶酒”带火一座城。
四、城市配套优化提质:织就民生“幸福网”
(一)高铁西站枢纽:30亿打造“城市会客厅”
投资139亿元的淮北西站综合开发项目,地下空间已建成三层停车场和商业综合体。站前广场的“时空隧道”设计别具匠心——地面铺装用煤矸石拼接成运河图腾,地下通道墙面镶嵌老工业照片,让旅客出站即穿越时空。项目配套的智慧交通系统,可实时显示公交、共享单车余量,高峰期运力提升40%。
(二)海绵化改造:让暴雨不再“看海”
在高铁新区,投资8亿元的雨污分流工程正在改变城市“体质”。透水沥青路面像海绵一样吸水,暴雨时每平方米每秒可吸收10升雨水;生态滞水沟里种植着芦苇、菖蒲,既净化水质又美化环境。项目完工后,10平方公里区域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地下管网检修效率提升60%。
从穿山越岭的高速公路到穿云破雾的高铁网络,从重工业基地到新能源高地,淮北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上演着转型升级的传奇。这些重点项目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城市发展思维的跃迁——用交通打通血脉,用产业重塑筋骨,用生态滋养未来。正如建设者们在徐淮阜高速通车仪式上喊出的口号:“修的是路,通的是途,富的是民!”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加速,都在书写着资源型城市涅槃重生的新样本。
文章声明:文章信息取材网络经深度整理汇编而成。受网络信息更新延迟与创作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细节疏漏或进度表述偏差,恳请谅解和指正。文章仅作参考交流!!!期待与您共话淮北城市建设发展!
来源:建客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