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白了,现在能看到的布阵还是靠三套东西凑合着用。第一类是履带的重型火炮,像05式那种,火力、防护都能顶住,适合重装合成旅长期阵地打打仗、守住阵地。第二类是卡车底盘的轮式炮,像181型,轻便、机动,上高原、翻山都好用。第三种就是口径并行,122和155同时上,各
现在的情况是:陆军手里还没大规模列装那种八轮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尽管市面上关于这类车的照片和视频越来越多,连出口款都已经亮相了。
说白了,现在能看到的布阵还是靠三套东西凑合着用。第一类是履带的重型火炮,像05式那种,火力、防护都能顶住,适合重装合成旅长期阵地打打仗、守住阵地。第二类是卡车底盘的轮式炮,像181型,轻便、机动,上高原、翻山都好用。第三种就是口径并行,122和155同时上,各有侧重。用这三条线,陆军能把大多数战场需求罩住,火力体系运转也算顺手。说实话,这套组合短时间内能顶住,不急着把八轮155推上来也合情合理。
再往里说为什么没大规模列装。第一个是钱的问题。把全军换装一款新车,光装备费用、配套运输、训练、后勤改造,一轮下来预算很大。现在军费里有优先级高的项目在跑,比如各种导弹、无人机,这些先拿钱,轮式155只能排在后面。第二个是底盘问题。你在展会上看到的那些八轮炮,很多是把155装在老式八轮底盘上改出来的。那套底盘其实血统不新,源自08式步兵战车的东西,技术有二十年了。动力、载重、防护这些参数,对现在的需求来说有短板。把一门155强行安在旧底盘上,性能可能达不到部队要求,陆军也不会要个低配版的“将就货”。
再拉开眼睛看看国外经验。外面早有不少国家把轮式155做成熟了。德国的RCH155自动化程度高,配无人炮塔,两个人就能作战;意大利那款轻型轮炮能装上A400M空运,整车不到25吨,适合快速投送;瑞典的弓箭手、法国的凯撒、德国的PZH2000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一点:轮式自行炮在机动性和生存性上有优势。俄乌战场给了个直观教训:传统牵引炮得靠车拉、布阵、撤收,这套流程耗时、暴露目标,生存率低。自行炮能快上阵、快打完撤,存活率高。这些路子值得参考,但照搬并不简单,体系匹配才是关键。
讲到展品和出口型号,这里容易被误解。像SH-16这类型号在航展上亮相,参数看着和国外类似,甚至有出口样车流到市场。但展出来和真在部队里大规模列装是两码事。为了卖出去,出口型号常常在配置上做折中,适配不同买家需求。陆军看重的是整套能不能接上:底盘、运输编制、维修网络、弹药供给、战术使用方式,缺一个都不行。
运输这块也很关键。现在运20承担了重型装备的空运任务。如果未来出现专门针对中型装备的运30,设计载重在35吨,批量出来后正好能把八轮155纳入空运范畴。运30如果成熟,新底盘也成熟,陆军对中型合成旅的快速投送能力就会明显提升。按现在节奏,这些配套能力大概得等到2030年前后才比较到位。到那时候,八轮155才有机会发挥真正价值,不然就是纸上谈兵。
再说战场适配的问题。履带炮和卡车炮都不是万能:履带的抗打击、续航都强,适合正面硬拼;卡车炮机动灵活,适合机动作战和崎岖地形。八轮155介于两者之间,目标是比卡车更耐打、更越野,又保留轮式的高速机动性。这对于未来中型旅来说有吸引力,但前提是底盘够扎实、运输体系到位、后勤能支撑,否则就是“锦上添花”,战备效率不高。
还有些技术细节不能忽视。新一代八轮底盘在网上的演示能看到外形、防护、动力都有提升,但要把155安上去,需要从头算:弹药舱放哪儿,自动装填器怎么布局,反冲能不能处理好,炮塔稳不稳定,这些都要重新设计。特别是弹药存放和自动装填兵器的布局,决定了射速和生存性。底盘空间、小车中心、动力配比、悬挂系统这些参数不合适,整车性能就被拖累。把155装在现代化底盘上,才能接近国外那种系统的表现,也方便部队长期维护。
部署上会有优先顺序,不会撒网式地平推。那些对机动投放要求高的战区,东南沿海、山地多发地区,可能会先试点中型轮式炮群。到时候,陆军的火力会形成“轻-中-重”三层:卡车炮负责远程机动支援,八轮炮填补中间空档,履带炮承担重打击。这一套跑起来后,编制、训练、弹药补给、维修保障都得一并跟上,不能拍脑袋决定硬上。
最后说句比较务实的话:装备不是越新越好,合不合用、值不值这个价更重要。技术要和实际需求对上号,预算、运输、后勤、战术一起成熟了,八轮155在部队里跑起来才靠谱。等到运20和未来的运30配合上新一代八轮底盘,某个中型合成旅把八轮155拉到演习场,瞄准、开火、撤离一气呵成,那幅画面并不奇怪。
来源:在溪边逍遥摸鱼的钓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