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一出,大家都坐直了。说白了,不是随便盖几个机房的事儿,这事儿已经从概念走到实操层面:谈判在进行、合同在磋商、许可证在办、海底光缆在规划、供电扩容在算,这些都在同时推进。简单点说,沙特开始真刀真枪地往全球AI算力市场里投钱、投力气、投牌面。
沙特要在红海沿岸投下50亿美元,盖一座能给远在欧洲的开发者提供算力的数据中心。
这话一出,大家都坐直了。说白了,不是随便盖几个机房的事儿,这事儿已经从概念走到实操层面:谈判在进行、合同在磋商、许可证在办、海底光缆在规划、供电扩容在算,这些都在同时推进。简单点说,沙特开始真刀真枪地往全球AI算力市场里投钱、投力气、投牌面。
上周那场未来投资倡议大会就是一个明显信号。OpenAI、谷歌、高通、英特尔、甲骨文这些名字都到场,场子里不再是吹捧和表面客套,更多是直接谈生意。人家把“沙漠达沃斯”的戏称丢在一边,变成了盯着合同条款和未来收益的商务洽谈会。会里讨论的重点也很现实:数据中心能不能按外方的规则用、怎么接入全球的基础设施、芯片和云服务谁来供货。沙特这边专门安排了对接团队,企业也在试底线、试价格、试责任分配。王储下个月还要访美,很多会谈显然是在为那次高层互动铺路。
时间线往前推。几个月前,沙特成立了国有的AI协调公司Humain,目标写得很大——未来几年承担全球约6%的AI算力需求。现在沙特实际占的份额不到1%,按行业机构算,这是个巨量跳跃的目标。要做到这点,Humain已经开始跑采购和合作路线:和NVIDIA、AMD、Qualcomm等芯片厂商有采购意向,也和亚马逊在谈一笔价值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合作。软件层面也没闲着,推出了阿拉伯语聊天机器人和一款AI笔记本,先把生态的入口搭起来。
沙特把自家优势说得很明白:能源便宜,钱多,地盘大,这些都利于建那种又大又耗能的AI机房。Humain的人士透露,他们在规划三座面向外资的大型数据中心综合体。按官方估算,这些中心的算力服务成本会比美国低至少30%。他们还表示,建设许可能很快拿到,海底光缆连到陸地光纤能把覆盖范围拉到三大洲,理论上能触达大约40亿人。地理位置是个天然卖点:中东处在欧亚非交汇处,延迟和带宽上有可能占点便宜。
但商业洽谈里不只是光鲜,法律和安全顾虑也是外资关心的重点。一个在谈的方案叫“数据使馆”区,大意是允许外资企业在那个区按照自己国家的规则来运营,数据活动不直接受沙特法律约束。这种做法是想把国外客户的担忧压住。亚马逊方面公开说在和Humain合作,目标是帮沙特实现AI愿景;微软没当场回应,xAI也未置评。Humain高管还提到,他们和Elon Musk的xAI谈的规模“要大得多”,并且称亚马逊、微软等公司最近都到访洽谈。换句话说,各方都在摸底,看看能做到多少。
外界质疑也不少。最现实的一点是人才储备。沙特目前在AI顶尖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上的积累不够,要在短期内把这批人培养出来,并且留住他们,难度不小。行业分析师也提醒,目前全球数据中心建设的速度在一些地方已经超过了商业化消化的速度,存在算力过剩的风险。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一位高级分析师都直说,他难以想象沙特能把全球6%的算力目标完全实现,但也承认部分目标是可能达成的。
地缘政治的影子也绕不开。美国这边在收紧高端AI芯片出口,试图遏制技术流向某些国家。五月份特朗普访沙时,一些美国公司拿到向沙特出售AI芯片的初步许可,比如英伟达有过相关接触,但最终的出口许可并不完全放开,华盛顿还在权衡沙特与中国的关系。沙特并没有公开站队中美,王储和特朗普关系不错,这有利于拉近与美方的合作;同时沙特也在吸引中国资本,一些中国AI公司已经在和阿美的数据设施接触。这种两边留门的做法是沙特政策的现实表现。
要知道,沙特的AI动作不是一夜起火。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国家数据与人工智能局,阿美在2023年也组建了数字部门。一个流传的细节是,2024年8月,阿美一位高管在迪拜过生日,半夜接到王储助手电话,被要求立刻回首都开会——他连夜飞回王宫继续讨论AI战略。这类故事说明决策层把AI当作国家战略来推动,不是简单商业投资那么随意。
基础设施方面要补的短板不少。Humain说,利雅得和达曼地区到2034年对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预计会达到6.6吉瓦,折合成发电能力大概相当于六座核电站。这就需要大规模扩展电网和发电能力,冷却、海底光缆、陆地光纤也要同步建设。任何一个环节慢半拍,整个计划都会被拖累。技术细节上,供电和散热是老大问题,很多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就靠电力和冷却系统,沙特要把这些配套做到位,至少在短期内投入不会少。
地区竞争也在倒逼沙特动作加快。阿联酋在阿布扎比和OpenAI的数十亿美元合作,让沙特感到压力。要在亚非与亚太之间抢占算力和AI生态的制高点,沙特必须在短时间里把关键技术伙伴拉过来,并且展示商业模式能跑通。单靠资金砸是不够的,合作伙伴要看到长期可行的运维、法律保障、人才链条,这些都得一块儿做。
商业合作的落地不是光签个框架协议就算完。芯片采购、云服务接入、软硬件集成这些环节都要一项项落到合同上。Humain对外披露了与英伟达、AMD和高通的采购计划,并在和亚马逊商谈更大规模的云服务支持。合同条款里有交付时间、责任分担、售后维护、合规审查,都是细节活。把这些从纸面变成流水线式建设,需要解决供应链、人员培训和监管协调等问题。尤其在全球供应链还在恢复的当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拖延项目进度。
民间和私企也在盯着这块蛋糕。沙特意图把石油收入转化为数字影响力的一部分,这既是经济转型,也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手段。对王储而言,把国家从“靠石油”转到“靠技术”不仅关乎钱袋子,也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对那些找低成本算力或想开拓中东市场的公司来说,这是机会,但风险也摆在眼前。谁都知道,短期内建成真正全球级的AI中心不容易,但沙特的动作比以前明显更快、更有钱,也更有耐心。
有人担心算力产能会过剩,有人关注法律和数据主权问题,也有人盯着能不能拉到足够多的客户来持续付费。还有现实问题,比如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运营维护、与现有全球生态接轨这些,都不是朝夕可成的。外企在看项目的同时也在评估入场风险——有没有稳定的电力、可预测的法律环境、是否能拿到必要的许可证、供应链是否可靠、人才能否本地化或长留。
在技术准备方面,Humain和外企接触的内容很具体。芯片到位了吗、云服务能不能无缝接入、软硬件如何调配、运维团队怎样培训,这些都在谈判里反复出现。比如英伟达和AMD的GPU什么时候交货,Qualcomm的解决方案能不能满足边缘计算需求,亚马逊的云服务条款里延迟和带宽如何保障,这些都不是空话题。合同里要写清楚交付节奏、替代方案和违约责任,大家都在算盘上敲算盘。
从国家层面看,沙特的布局有长期性。数据中心建设只是第一步,后面要的是形成一个能吸引开发者和企业来长期使用的生态。这包括教育和培训、研发投入、税收和法规的配套、跨国合作的信任机制。短时间内看到回报有难度,但如果把眼光拉长几年,沙特的资金和地理位置确实能给部分企业带来成本优势。
至于那些具体的项目能走多远,多少能变成现实,还得看一系列因素是如何配合的:国际政治风向、关键技术出口许可、供应链稳定性、本地配套建设速度、以及能否吸引并留住必要的人才。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活儿,任何一处掉链子都会影响整体进程。
不管怎么说,市场和政界都开始认真对待沙特这次的押注。参与方不再只是签个名拍拍照,更多是把合同条款、交付时间、技术验证和法律安排摆到桌面上讨论。项目的推进速度和最终能否兑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具体条款和执行力。
来源:率真小红花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