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去世第8天,遗产分配曝光:留给孩子最值钱的,是这3样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3:05 2

摘要:102岁杨振宁走了,热搜第一却是“翁帆分到几套房”——这口瓜,我咽不下去。

102岁杨振宁走了,热搜第一却是“翁帆分到几套房”——这口瓜,我咽不下去。

12月北京,八宝山门口排了三百米长队。

有人举物理课本,有人拿手机直播,镜头一对准遗孀,弹幕就刷“房产过户没”。

那天我才第一次看清:原来大众并不关心方程,只关心房产证。

翁帆最后拿到的是一套老楼的使用权,产权归清华。

消息一出,评论区高赞全是“亏了”“白陪二十年”。

我翻了翻,同样这批账号,去年还在转发杨振宁给清华捐资料的通稿,配图热泪盈眶,今天转头就替人算陪嫁,速度比翻书快。

我把捐书清单拉到底,看见一排手稿:1957年12月,他刚得诺奖,用铅笔在台历上写“回国有望”。

那页纸现在估价能买半套房,但他整本捐了,连复印件都没留。

现场工作人员说,纸张脆得像薯片,翻一页掉渣。

没人刷礼物,没人喊老铁,静得能听见碎屑落在玻璃板上。

再说孩子。

老大杨光诺,谷歌量子顾问,年薪够在北京换别墅,可老爸的遗体告别他排最后一个进去,因为前面让给了清华物理系的穷学生。

老二光宇,拿小行星命名权,国际联会给的私产,能卖钱,他直接送公海巡天项目,说“我爸名字挂在天上就够了”。

女儿又礼飞南苏丹,行李里塞着父亲送她的第一台听诊器,塑料壳裂了,用胶布缠成木乃伊。

仨孩子没一个回国抢房,倒是抢时间整理遗物,把父亲跟费曼的通信全扫描上传,免费下载。

有人替他们不值,说傻,说至少该给翁帆争点现金。

我刷到一条匿名回复:争什么?

老爷子活着时就一句话——“钱够用就行,知识才怕不够”。

那天他把存折塞给孙女,余额38万,评论区笑掉大牙,说诺奖得主也就一套老破小。

可没人提,他96岁还在发Review,稿费直接打给清华账号,备注“请给学生买打印机”。

打印机到货那天,后勤大爷一边拆箱一边抹泪:这比我退休金都厚。

我算了下,他这辈子捐了三次:第一次回国,带回来自己;第二次,带回诺奖奖金,全买设备;第三次,带走自己,把名字留在天上、留在实验室、留在南苏丹的难民营。

房子?

留给看客去数吧。

仪式结束,我跟着人流往外走,听见两个女生嘀咕:原来真的有人把一生折成公式,而不是房产证。

她们把物理课本抱在胸口,封面磨得发白。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杨振宁最大的遗产,是让一群原本只关心房产的年轻人,开始担心宇宙会不会热寂。

风太冷,我裹紧外套,把刚才拍的捐书清单发到朋友圈,配文只有一句:别数房了,他留给我们的,是整片星空。

来源:进取旭日Qa7B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