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考队已经回到国内,任务全部完成。接下来把这趟北冰洋航行发生的事儿,说清楚点儿,别光当个新闻标题带过——时间、人物、装备、那些难搞的冰和几处关键转折,都一条条摆明白。
科考队已经回到国内,任务全部完成。接下来把这趟北冰洋航行发生的事儿,说清楚点儿,别光当个新闻标题带过——时间、人物、装备、那些难搞的冰和几处关键转折,都一条条摆明白。
整趟航行从7月22日从三亚出发,直到10月中旬返航靠岸,算下来在北冰洋海域实际作业持续了56天。船上一直像个紧凑的小工厂:潜器下潜、回收、检查、调参,再下潜,节奏密集到连吃饭都得排队。回到三亚靠岸前,还有一轮最后的数据整理和物资清点,大家把样本、日志、设备状态一条条核对好,才慢慢松口气。
装备是这次任务的主角之一。奋斗者号承担了全部43个潜次,任务既有科学观测也有试验验证;蛟龙号在本次航次实现了我国在北极冰区的首次下潜,这是个技术与决策相加的节点。探索三号当母船,负责破冰、航行和潜器支援,还带着回收团队。值得一提的是,奋斗者号来自中船集团七〇二所,无锡研制,这家单位还参与过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奋斗者号也不是第一次显身手:2020年11月它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把“太湖印记”留在了世界最深处,这次则把注意力转向冰区复杂环境下的连续作业。
真实的难点在哪里?冰。中央海盆那一段海区,冰盖超过80%,船速受限,定位不稳,还得和浮冰打交道。把载人潜水器放下去不是按个按钮那么简单,母船得找合适的开口、蛙人或机械臂得在冰缝边把潜器拉上来,回收空间往往只有一米两米,误差小一点就出问题。几次回收都在浮冰和冰缝之间完成,操作难度明显比普通海域高很多。现场为此常常临时调整回收方案,技术人员会在甲板上手忙脚乱地把线轴、牢固件和密封件再检查一遍,哪怕是一颗螺丝都要过目,力求把小故障扼杀在萌芽里。
在中央海盆的那条段,科考队完成了对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最大下潜深度记录到5277米。这个目标是在冰情、气象、海况、潜器低温可靠性和母船破冰能力等多重条件都达标的情况下实施的。几次潜次中出现了技术参数需要现场微调的状况,工程师们就在船上完成检修和优化,让后来几次潜航得以连续开展。这类现场修正并不罕见,但在极端环境下能把问题快速定位并修好,还是靠经验和团队配合。
这次他们还试验了一种“移动式冰潜”作业模式:动船带潜器在密集冰区协同作业,把船的机动性和潜器的水下作业结合起来。实操里有几段潜次是靠这种方式完成的,蛙人直接下水在冰缝周边配合回收,动作要快也要稳。这样的模式把传统的静态作业改成半移动的,优点是能在冰情瞬息万变时快速调整位置,缺点是对指挥、定位和人员配合的要求更高。现场记录里有几次因为冰情和设备匹配问题短暂停止作业,调整方案后才又恢复下潜,把风险管控放在第一位。
样本和观测数据收获也不小。团队带回了水样、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本一批,观测仪器记录了温度、盐度、洋流和海冰变化等多项要素。这些东西对研究北极快速变化的气候问题很有用。采样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主要是时间窗窄:浮冰移动会导致采样点位置偏移,样品容器和封存流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样品可能受污染或丢失。为此现场技术人员多次优化采样流程,设立备用容器、明确封存步骤,尽最大努力把样品的完整性保护住。
人员分工很明确但人不多。指挥部门负责航线和潜次安排;技术团队盯着潜器状态和做现场检修;潜航员执行下潜任务,蛙人负责近海支援和回收;后勤和医护则常年值班。每一次潜航后都会有详尽的设备检查和数据整理,任何小毛病都不放过。连续作业对体力和心理都挺烧人——几位队员回来时眼圈有点红,笑着说“累但值”,这句话在海上的团队里挺常见。
国际方面,这次行动也有示范意义。面对高覆盖率海冰区,能够连续进行载人深潜并实现双载人潜水器协同,技术和组织协调层面都走在前列。国内外同行对任务关注度高,关于数据和部分交流在同步进行。船上的操作日志里记录了几处关键节点:首次在中央海盆潜航因冰情中断、慢慢调试恢复后顺利完成加克洋中脊科考;蛟龙号在冰区的首次下潜是在多轮预案验证后实施的,这些节点对后续类似行动很有参考价值。
把视线拉回到研发背景,无锡那边的力量也很关键。中船集团七〇二所在无锡长期参与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从设计到建造再到出海试验形成了一套闭环。看到本地的技术走到世界舞台,这里的人会有点小自豪。工厂、实验室和海试的衔接,让这种复杂任务可操可控,不是一个人干出来的,是一条产业链、一个团队合力的结果。
回到岸上的生活节奏,今天天气以晴到多云,偏东风3到4级,蠡湖湖区4级,太湖无锡区域4到5级;白天最高20℃,明早最低11℃。这类日常天气信息对市民出行有用,对航海队员来说显得格外平静,像是回到地面后的凡间小事。
本地还发生了几件事。10月27日,锡山区的中汽新能(无锡)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提交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拿到了排污许可证和排水许可证,实行“一次申请、两证同发”的流程,在省内还算是先例,办事效率往前挪了一步。与此同时,无锡也在开展“重阳”系列活动,惠山区和滨湖区同步搞了“银龄悦读”等活动,让敬老服务更接地气。夜里,“陶都产发杯”首届宜兴紫砂全手工制壶竞技大会落幕,50岁以下选手比拼技艺,江朋等32位参赛者获奖,前三名奖金分别是5000、10000和20000元,比赛全程直播,赛制透明,观众能看到每位选手的成型过程。
信息整理里有央视新闻和无锡日报的报道和现场记录,相关编辑校对名单也在资料里列着。科学考察在外面“跑”,城市的小事在这儿“稳”,两个节奏同时运转,各自有各自的忙,大家按着自己的节拍往前走。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