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去把事情按时间线理一遍,先把面儿放大,再慢慢收细。10月27日,东部战区搞了次比较系统的实战化训练,央视军事频道有播报。画面里能看到歼-10机群成队起飞,轰-6K也成片出现,飞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来回机动。看上去不是随便绕一圈那种,而是一套连贯的课目在跑:先
台海这几天看起来挺热闹:卫星图像被公开、战机轰炸机上阵实操训练、美方政客接连放话,几件事几乎同时发生,把本就紧绷的局势又推了上来。
接下去把事情按时间线理一遍,先把面儿放大,再慢慢收细。10月27日,东部战区搞了次比较系统的实战化训练,央视军事频道有播报。画面里能看到歼-10机群成队起飞,轰-6K也成片出现,飞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来回机动。看上去不是随便绕一圈那种,而是一套连贯的课目在跑:先侦察预警、再模拟空中封锁,最后对不同类型目标做精确打击演练,甚至还有空中对抗的环节。简单说就是把作战链条从头到尾演练一遍——发现、控制、打击,环节之间有衔接,节奏明白,像练内功不是只练拳法。
把视角拉回一天前,10月26日,美国那边也有声音。媒体报道称,所谓“国务卿”鲁比奥在飞往卡塔尔的专机上对记者说了句比较直白的话:“美国不会为与中国达成协议而放弃台湾。”这话是在动起来的飞机上说的,语气听着像在划一条底线:可以谈判,但关键利益不退让。这样的表态和附近正在进行的军事动作一放在一块儿,外界自然会联想,感觉像是在用口头和行动同时传递信息。
再往前看,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纪念日”,那天大陆公开了“吉林一号”拍的台湾高清卫星影像。影像能把地面细节拍得比较清楚,公开的时点和纪念日叠在一起,信息意味挺浓。卫星图像既是能力展示,也有示警的味道:你看,我有能力看清这片海域和岛屿上的动态。差不多同一时间,特朗普在飞往亚洲的总统专机上也说了句话,意思是如果中国搞破坏台湾周边现状会很危险,希望别那么做,并表态“十分尊重台湾地区”。这几件事时间上互相呼应,就像几个人在不同房间同时敲桌子,外头听着会以为屋里有事儿。
把这几天的动静放到更长的10月背景里看,其实不算突发。这个月台海就一直处于相对高压的状态,外交上有摩擦、经济上有博弈,军事上航行侦察演训都不罕见。问题是这些常态操作里,一旦某些动作在时间上重合,公众和媒体就会把它们连成一条线来解读。解放军高频次的实战化训练,一方面是检验兵器和指挥链,另一方面也在对岛内和国际观察者发出信号:我在常态下就能做这些事。把卫星图像、公报、媒体报道放在一起看,像是一套完整的信息投射机制——能看、能封控、能打击,同时也在检验对方的耐心和策略。
说回那次演训的技术层面。报道里把训练流程描述得挺清楚:侦察和预警先出手,收集数据判断态势;接着是空中封锁模拟,练的是在特定空域压制或限制对方行动的能力;最后进行精确打击,目标既有海上也有陆上,要求在短时间内识别目标、分配武器并完成打击。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联合作战的反应速度和指挥体系的配合。报道没给出飞机数量和弹药细节,强调的是课目和效果,这点有意思:想表达威慑时,往往不是数字多大,而是动作专业不专业、链条合不完整。
外部反应也不是一锅粥。美方内部口径并不完全一致,有人把支持台湾说得很直白,也有人从智库层面做更细的政策推演。像兰德公司这类研究机构,近来提出的建议是走一种更复杂的立场:不支持台独、不推动永久分离、不反对和平统一,甚至建议向北京承诺支持两岸“渐进式和平统一”。这类思路听着拗口,实务上牵涉到政治、经济、安全很多细节,能不能落地是另一回事。学术和政策顾问层面在琢磨从正面管控摩擦、避免冲突升级的办法,但谁也不能保证一条道路能把问题都解决。
把这些事情串在一起,能看出一种互相试探的节奏。军演不是孤立的动作,卫星图像也不只是技术炫耀,政客的话既有内政外交考量也有示警意味。它们互为回应、互相验证,把对方的底线和耐心一点点摸清。媒体把画面放大、专家做方案、政客在不同场合表态,这样的链条里,每一个环节都会被对手和公众解读为信号。
说到最后一步,该怎么往下走还得看各方动作。兰德等机构建议的政策选项已经提交给有关层面考虑。
来源:分秒必争湖泊K4ltXz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