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复活背后:“文科无用论”与中国社会的反智主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1:48 2

摘要:这位全网有千万粉丝、年收入高达数亿的网红,干的还是“高考填报专业指导”这个方向。但这次复播,风格大变,他居然直接改口——文科专业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甚至还一本正经地列举了一些 “有很强就业潜力”的新兴职业方向: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高端销售。

大缸第1159期

按语、编译/孙宇凡

编辑/子晨

张雪峰重出江湖了!

这位全网有千万粉丝、年收入高达数亿的网红,干的还是“高考填报专业指导”这个方向。但这次复播,风格大变,他居然直接改口——文科专业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甚至还一本正经地列举了一些 “有很强就业潜力”的新兴职业方向: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高端销售。

*(图源:网络)

这脸变得也太直接、太快了吧!毕竟,我们还记得,两三年前他直播说过的话:

所有文科都是服务业!

“什么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

“孩子要报新闻(专业)我一定打晕他!”

观众听得一脸懵——张雪峰的话还能不能信了?这是对我们文科“高级黑”,还是文科突然又有用了?

对张雪峰的崇拜,让众多父母和学生都跟着把工科、法学、建筑等专业捧上神坛,把我们人文、社科甚至基础科学专业,统统打入冷宫。有些热门专业确实更热门了,但就像他前几年推荐过的土木工程专业一样,如今大家也知道怎么回事了。

*(图源:网络)

每次我看到他说“文科无用”的时候,我都在想,他作为大网红,背后默默支撑他、服务他的,不正是来自新闻传播学等专业的学子吗?这位极力贬低文科价值的大佬,却自己享受着文科创造的价值红利,并希望我们保持愚昧!这可真讽刺!

所以,当我们深入思考“文科无用论”时,我们要扒到更深一层:在张雪峰所代表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观来看,不管是抽象的人文学科、深刻分析的社会科学,还是深奥的基础性自然学科,通通都是要摒弃的。

分析到这一层,你会发现,“张雪峰热”背后的真正问题是——反智主义。更具体地讲,只要你的专业能和“知识分子”沾边,只要你的专业是追求“有反思的生活”,都是要被唾弃的。你的教育只是工具,你这个人也只是工具。当工具人,就是不要带脑子生活。

这种思维的核心就是“别想太多”——这是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核心教义,也正是反智主义的准则。

*(图源:网络)

说到反智主义,中国思想史大师余英时就指出过,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甚至,我还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美国的思想史大师霍夫施塔特的成名作《美国的反智主义》,在中国已经出了至少4个版本,还一直畅销。你以为,出版社和读者真的是为了看美国故事吗?还是为了借镜反思中国当下的“文科无用论”、“知识无用论”,乃至“知识分子无用论”等反智思潮呢?

今天,我想分享下面这篇文章,正是从反智主义这个角度,跳出文理科之辩的表象,深入思考“张雪峰热”背后的文化问题。

反智主义:功利优先,别想太多

大家是否已经对那句“别想太多(it’s not that deep)”感到厌倦?又或者,当人们说“别想太多”时,它本身是否恰恰暗示着万事背后其实都存在被低估的深度?

这正是我最近反复追问自己、也问他人的问题。无论我望向何处,我都看到人们机械地消费内容,却毫无兴趣深入探究他们所接触的任何信息。坐在地铁上的人,全都埋头盯着屏幕,几乎没花心思停留于某个视频,便匆匆切换到下一个。LinkedIn上充斥着关于如何追求功利与“效率”的建议(然而,“效率”究竟应如何定义?),各类商业领袖不断鼓吹:花在“无所事事”上的时间越少越好。

*(图源:网络)

在这样的体系中,对艺术、美、美学与文学的嫌弃也日益增长——凡是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回报的东西,似乎都失去了价值。于是,一套反智主义思维框架正在浮现。我——以及幸运的是,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对此深感不安。这种不安不仅源于它传递出的价值观:如何看待那些真心渴望学习的人;更因为它逐渐侵蚀了那些愿意遵循此种观念者的精神。

反智主义,让谁受益?

我想先从一个简单的要点清单说起,这份清单由安娜·科琳(Anna Corinne)在她的播客Wild Geese中整理。以下便是她所归纳出的四个要点,以及我对此的回应:

第一,统治阶级从文盲中获益。

这一点完全正确。没有人比那些希望特定群体持续处于无知状态的人,更能从教育缺失中获益,而这正是统治阶级。

特朗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声称自己象征着自由与独立思考,因为他的说话方式似乎显示出他并没有受过教育。但这只是一个神话。事实上,他曾在一系列非常优秀的私立学校接受教育。他的真正意图是让自己的听众保持愚昧,因为这符合他的叙事逻辑。只要这些人相信自己走在“自由之路”上,他们就会继续支持他。然而,实际上最能让他们获得自由的做法是去阅读、去写作、去拓宽信息来源,去核查自己与他人(包括特朗普本人)的言论。

然而,反智主义虽然自称是“人民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却把阅读、写作、戏剧、艺术等等划归为“富人专属”,而事实恰恰相反,它们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这一点触及了反智主义吸引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假装关注教育的可及性。如果你去追问那些宁愿选择AI而排斥艺术的人,他们声称的目标是让艺术和文化更易获取,例如让聊天机器人帮你总结邮件。在这种逻辑下,有意维持愚昧竟比“博学”或追求知识更容易被社会接受。毫无疑问,有些人会把这种态度视为对教育体制的一种“反抗”,好像是在与精英设立的体系对着干。

*(图源:图片由ai生成)

第二,短视频更注重娱乐而非记忆。

我认为第二点同样非常有见地。即使抖音完全用于新闻,它也依然是一种娱乐平台,因为它依赖“吸引并留住观众注意力”而运转,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成为娱乐性的。长时间的信息吸收可能令人感到无聊,尤其当一个人习惯于以娱乐为主要信息形式时。

然而,深度阅读与学习却是必要的。话虽如此,这一点也应当补充:在信息“留存”与否方面,我们比想象中更有主动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成为更好的数字媒体使用者,这其中也包括对短视频的使用方式。例如,通过做笔记、与他人讨论视频内容等方式来提升记忆和思考。在这种笔记式的系统下,我预测短视频会逐渐过时。因为一次性吸收过多信息极具压迫感,最终会让人觉得这类消费更像是一种负担,而非娱乐。

*(图源:网络)

第三,阅读是一种独立于听、看或其它媒体素养形式的修炼。

我很喜欢这种表述,因为它并没有把阅读放在听觉、视觉或其它素养形式之上,而只是强调了差异。口头讲述的传统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因此,把有声读物或其它音频类内容视为“投机取巧”或“低劣”是不公平的。但阅读纸质书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实践。与其说它是一种日常无意识的习惯,不如说它更像一块需要刻意训练的肌肉。聆听是我们每天无意识进行的,而阅读则需要更强的专注力。

因此,如果你习惯同时听和读,那么偶尔只选择其一也是个好主意。听和读并行并不丢人,反而非常有用。例如,我自己在阅读或重读早期现代戏剧时常常这样做。但我们仍然需要偶尔打破大脑在“听”与“读”之间的自动连接路径,以培养更多维度的理解方式

*(图源:网络)

第四,没有人会拯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

是的。除非你身处大学(而反智主义者往往会出于各种原因回避)或者参加某类成人学习班,否则不会有人主动为你提供“正确”的阅读材料,更不会有人督促你按时完成阅读。你完全可以选择沉浸在无尽的短视频娱乐中,逃避那些“更难的内容”。你也完全可以选择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时间全部交给手机,结果在别人问起“兴趣是什么”时,只能满心怨怼。

但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令人沮丧的境地,因为一切都会失去意义。选择更艰难的道路——也就是有意识地挑选你所吸收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把你的思考通过写作或口语表达出来——会带来更积极的心态和更丰厚的精神收获。

反智主义,源于恐惧与逃避

在我看来,很多反智主义的言辞都可以追溯到恐惧。反智思想的一个关键主题:“无论你看向哪里,对任何能让我们动用心智、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事物的怨恨都在增长。”这里的“怨恨”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这种言辞背后隐藏的不安全感。实际上,他们因为在阅读或吸收复杂媒介时感到吃力而心生不安,于是他们选择不去面对这种恐惧,而是贬低别人。

我们天生害怕在得到答案或形成观点之前的那种不适与痛苦,这是人类普遍的体验。但对未知的恐惧——无论与自己还是与他人相关——往往会被扭曲,变成对抗而不是理解。毫无疑问,一些自诩“知识分子”者的傲慢姿态,也加剧了反智主义者的防御性。然而,这部分知识分子其实与他们所嘲讽的对象共享同样的不安:害怕被评价为“不够博学”。因此,羞于学习的心态的最大诱惑在于:选择“刻意无知”比自我教育、比发展分析和批判能力要容易得多。

更深层次地说,想想有多少人害怕直面真正的自我。艺术的目的,不正是为观众举起一面镜子吗?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艺术无非是触及我们灵魂深处不可言说的洞穴。对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前景。很多人沉溺于无休止的信息消费,正是因为害怕独自面对自己的思想

*(图源:网络)

然而,逃避自我是短暂的。当你精疲力竭、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时,留下的仍然是你自己。我们必须学会停顿、呼吸,并将内心体验外化。对许多人来说,这就是艺术的作用——无论是绘画、写作、歌唱、表演,或其他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反对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你要自我标榜为“知识分子”。在我看来,这个称号本来就不是由个人授予自己的。此外,“知识分子”这个词本身就是个包罗万象的模糊词汇,不同人的理解不同,讽刺所谓的“知识分子”也早已是几千年来的文化套路。

真正应该被普遍鼓励的,是对学习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这些是最容易被激发的好奇心。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只能触及宇宙知识的表面。如果对学习采取犬儒的态度,又能从中获得什么乐趣?拒绝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对灵魂的毒害。在一篇关于反智主义的文章结尾写道:“你难道不会觉得无聊吗?难道愚昧的丑陋不会让你感到害怕吗?”这确实应该让我们感到害怕。令人担忧的不是教育体制不足所导致的无知,而是选择保持愚昧,以及冷漠地否定那些能够疗愈我们、能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的事物:对人类与自然世界的欣赏、对他者的同理心、开阔的心胸、批判与分析的能力。一个社会若要繁荣,这些品质都必须被鼓励,而不仅仅是智力本身。

*(图源:网络)

这正是反智主义所忽视的,也是它之所以只能让我们离共同的目标越来越远的原因。它假设阅读、创作和欣赏艺术、观看戏剧等等,都是为了“变聪明”,因为它把上述“软技能”看作无关紧要。然而,一个反智主义社会必然导致好奇心的贬值——而好奇心恰恰是我们最需要重新拥抱的特质。

不要掉进这个陷阱。

创作你的艺术,读那些厚重的书,写论文、小说或同人作品,只因为你愿意。拍花的照片,听歌剧和爵士乐,参加展会。拥抱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无愧无悔地去做这些事。毕竟,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理由

翻译来源:

来源:再建巴别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