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在武汉光谷的新智能家电工厂今天正式投产。雷军到场宣布,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转,首批产品下线。这一刻,对外界质疑小米“靠贴牌”的声音来说,意味着一个能看得见的回应。
小米在武汉光谷的新智能家电工厂今天正式投产。雷军到场宣布,生产线已经开始运转,首批产品下线。这一刻,对外界质疑小米“靠贴牌”的声音来说,意味着一个能看得见的回应。
接下来我把事儿说清楚点:这是小米继手机厂和汽车厂之后,又一座自己盖的大型产线。从大的维度看,小米现在在人、车、家这三条线上,开始把制造这环节抓回自己手里——不只是画饼,而是真刀真枪去建厂、投产、交付。对大家电板块来说,这不是小修小补,是一次结构性的调整。
时间线上也挺抢眼的。项目在2024年8月确定落户武汉光谷,短短大约14个月后,2025年10月28日就开始生产了。说白了,这速度在家电圈里算快的。投入方面也不是小打小闹:一期投了25亿元,厂区占地大概50万平方米,设计峰值产能能达到700万套,预计年产值冲到140亿元。数字摆这儿,意思很明白——规模和野心都到位。
再拉近点看,当前一期主要是空调产线,覆盖家用空调和中央空调两块。厂区里不是把设备往里一堆就完事了,而是做了比较完整的分工。按官方披露,车间被划分成六个核心的空调分厂,还有专门的实验楼、成品物流库和中心仓库,研发、装配、检验、物流连成了一条线。厂里还把数字化和自动化摆在显眼位置,靠的是小米自家的澎湃智能制造平台,结合AI和大量自动化设备,官方给的数据是平均每6.5秒就有一台空调内机下线。这话听着直观,实际能做到就说明装配线、人机协同、检验流程都有门道,不是随便喊喊口号。
项目并不是只盯着眼下这批产能,后面还有规划。分期建设的打法在这里体现得比较清楚:先把空调打通,后续会扩展到冰箱、洗衣机等全品类大家电,目标是把研发加自产的链条补齐,把那些以前靠外包的环节慢慢收回来。换句话说,未来小米大家电想做到研发设计自己主导,关键制造能力也由自己承担,这样品控和节奏都能掌握得更紧。
为什么选武汉?雷军给出的两个主要理由挺直接:一是战略布局,二是回报家乡。雷军是湖北人,小米在武汉早就有不少研发投入。公司此前说要把武汉打造成“万人研发中心”,目前在那边的研发团队已经有四五千人,目标还是往一万人去冲。把工厂放在研发近旁,能缩短设计到试产的距离,也方便和本地人才池、供应链走得更近。对地方来说,带来就业、拉动上下游也是现实效应,不只是喊口号。
这次投产在舆论上也有明确的信号意义。近几年小米大家电出货上去了,但市场上有不少“代工”“贴牌”的质疑声。雷军自己也说过,听着心里不太舒服,那些质疑很多是因为小米的成长速度和商业模式让人没法迅速理解。手机、汽车两座工厂上来之后,质疑声已经少了一些,这次大家电工厂正式运转,又给外界提供了更直观的证据链——有厂房、有产线、有下线量,话就不那么好反驳了。
现场细节也别忽视:车间里自动化设备明显,检验通道和成品仓衔接有序,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巡检、监控体系在运作,物料流进出有明确路线。这样的运作方式看起来不是赶工,而是按流程在做事,把研发、供应链、物流和生产尽量连成闭环,目的是缩短从设计到交付的周期。对企业来说,能把质量控制权和生产节奏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一种能力的回归。
从经济和社会影响说,短期内厂区投产会带来制造环节的岗位需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也会跟着活络起来。成品仓储和物流配置好了,理论上支持批量出货和随时补给,这对市场节奏尤其重要。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外界认知,那还得看产品上市后的质量和市场反馈——光有工厂不够,得把货做好、把售后扛住,市场自有裁判。
我个人的观察是,小米在制造这块下了真功夫,不只是盖房子,更多是把自动化和数字化当作常态去播种。对一个出身互联网的消费电子公司来说,这一步意味着从品牌靠故事的阶段,向制造话语权靠实干转变。短期内不一定把所有质疑彻底打消,但起码给了一个可见的样本,能让人看见它在做实事。
接下来要盯的就是三点:一是这条生产线能不能稳定运行,二是后续产品质量和市场反馈如何,三是小米能不能把产能扩展节奏和研发节奏对上。雷军当场也提到会把更多资源放到武汉,厂房动起来了,机器嗡嗡响,工人们在一条条生产线上忙活,这一刻更多像是把以前的规划落地变成现实的开始。
来源:淡泊的高山W6O1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