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 年,董加耕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战火的泥沼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董加耕的童年记忆里,饥饿与贫困如影随形,农村的落后与破败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怜悯与责任感。他自幼便深知农民的艰辛,也早早立下了改变农村面貌的宏愿。
1940 年,董加耕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战火的泥沼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董加耕的童年记忆里,饥饿与贫困如影随形,农村的落后与破败让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怜悯与责任感。他自幼便深知农民的艰辛,也早早立下了改变农村面貌的宏愿。
新中国成立后,董加耕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终于获得了读书的机会,这份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他倍加珍惜。从小学到中学,他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不仅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榜样。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他担任了班级团支部书记,并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此时的董加耕,已然成为十里八乡的骄傲,大家都对他的未来寄予了厚望。
到了高中时期,董加耕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每门功课都在 96 分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学霸。1961 年,在那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夏天,董加耕即将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 高考升学。凭借他的优异成绩,被学校推荐保送至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当地炸开了锅,所有人都为他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认为他即将开启一段辉煌的人生旅程。
面对北京大学抛出的橄榄枝,董加耕的内心却陷入了深深的挣扎。在那个年代,能够进入北大深造,无疑是一条通往成功与荣耀的康庄大道,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董加耕心中却有着更为深沉的牵挂和更为远大的抱负。他深知,自己的家乡盐城农村,依旧深陷于贫困与落后的泥沼之中,农民们依旧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农业生产依旧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而此时,国家正大力号召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一政策的出台,正是因为当时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农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急需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建设,为解决粮食问题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董加耕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不已的决定 —— 放弃北大的深造机会,回乡务农。他在升学登记表上坚定地写下了 “立志耕耘,回乡务农” 八个大字,这简短的八个字,承载着他的理想与信念,也宣告了他与传统人生轨迹的背离。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对他的选择表示不解和质疑,甚至连他的家人和亲友也难以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放弃了大好前程,实在是太傻。但董加耕却不为所动,他心中清楚,自己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坚定决定,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家乡的土地带来希望的曙光。
1961 年的五四青年节,董加耕带着简单的行囊和满脑子的农业知识,满怀热忱地回到了家乡盐城农村。然而,迎接他的并非鲜花与掌声,而是乡亲们质疑的目光和冷嘲热讽。在乡亲们看来,放着北大的锦绣前程不要,回来当农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无法理解董加耕的选择,甚至有人认为他读书读傻了 。面对这些质疑和误解,董加耕的内心也曾感到一丝失落和孤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深知,要改变乡亲们的看法,唯有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
董加耕回到家乡后,迅速投身到农业生产中。他挽起裤脚,扛起锄头,与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地头到处都留下了他辛勤劳作的身影。他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农业生产的技巧和经验,同时,充分运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农业知识,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
盐城地处苏北水乡,长期以来,当地的农业生产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只能收获一季,而且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产量一直不高。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董加耕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 “水改旱” 的举措,即将沤田改为旱田,实施绿肥轮作,改良土壤 。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打破了当地千百年来的传统种植模式,许多乡亲们对此表示怀疑和担忧,他们担心 “水改旱” 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毕竟 “沤改旱、必讨饭” 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和担忧,董加耕没有退缩,他决定先在自己家的田地里进行试验。他亲自挑选优良的种子,精心地进行播种、施肥、灌溉,每天都在田间仔细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各种数据。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积极查阅资料,向农业专家请教,寻找解决的办法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付出和精心照料,试验田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都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以往有了大幅提高。看着那沉甸甸的麦穗和雪白的棉花,乡亲们的脸上露出了惊喜和敬佩的笑容,他们终于相信了董加耕的科学种田方法,纷纷主动向他学习,要求采用 “水改旱” 的种植模式 。
在推广 “水改旱” 举措的过程中,董加耕还积极组织乡亲们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带领大家挖沟渠、修堤坝,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他还注重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乡亲们,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 。
在董加耕的努力下,家乡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不仅解决了乡亲们的温饱问题,还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他的事迹也逐渐在当地传开,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他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农业专家和致富带头人 。
随着董加耕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他成为了广大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影响力与日俱增。1962 年,董加耕被推选为村里的会计 ,这是乡亲们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在这个岗位上,董加耕秉持着认真负责、公正无私的态度,将每一笔账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从不多拿一分一毫。他深知,会计掌管着村里的经济命脉,每一分钱都关乎着乡亲们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时,村里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资金的使用需要精打细算。董加耕为了节省开支,常常自己动手修理一些办公用具,能不花钱就不花钱。他的工资也不高,但他却将大部分工资用来帮助村里有困难的家庭 。有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董加耕就主动资助他们学费;有的老人生活困苦,他就送去生活必需品。他的善举,让许多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誉。尽管家里的开销有时也会紧张,但董加耕毫无怨言,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尽的责任 。在他心中,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乡亲们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董加耕的杰出表现和无私奉献,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和赞赏 。1964 年 12 月 26 日,是毛主席 71 岁的生日。一向生活简朴、反对大操大办生日的毛主席,这次却用自己的稿费举办了一场小型生日宴会,并特意邀请了董加耕等几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劳动模范参加。当董加耕得知自己被邀请参加毛主席的生日宴会时,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他深知,这是一份无比珍贵的荣誉,也是毛主席对他工作的肯定。
宴会上,毛主席亲切地与董加耕交谈,询问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对他回乡务农、为农村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邀请他坐在自己身边。董加耕坐在毛主席身旁,心中满是感动和敬畏。他看着毛主席朴素的穿着,听着毛主席和蔼的话语,深深感受到了领袖对人民的关怀和对劳动的尊重。宴会结束时,毛主席还为他送上了水果,这让董加耕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这次与毛主席的近距离接触,成为了董加耕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激励着他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此后,董加耕的官位不断晋升,他先后担任了共青团盐城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团中央委员、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 。但无论职位如何变化,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作风,不忘初心,一心为民。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积极为他们解决问题。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董加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谋划策。他推动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的实施,引进了新的农业技术和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他还关注农村的教育、医疗等事业,努力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此时的董加耕,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1987 年,董加耕调任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这个新的岗位,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乡镇企业在当时是一个新兴的经济领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董加耕不辞辛劳,多次前往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他深入到各个乡镇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他发现,许多乡镇企业虽然有着发展的潜力,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发展受到了限制。于是,董加耕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他还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乡镇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产量迅速增长,进入了全国百强企业榜单 。这些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000 年,董加耕从政协副主席的职位上退了下来 ,但他并没有停止为社会做贡献的脚步。他调任到关工委副主任和老区扶贫开发促进会副主任,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关工委工作期间,他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经常到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老区扶贫开发促进会,他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深入贫困地区,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他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贫困地区引进项目和资金,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退休后的董加耕,生活简朴而充实 。他依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21 年,已经 81 岁高龄的董加耕参加了《“宏波杯” 党在我心中》征文比赛 。在比赛中,他写下了《世世代代铭记党的恩情》一文,深情缅怀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这个普通人的关怀和厚爱,以及自己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他的文章情真意切,充满了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最终荣获散文一等奖 。这个荣誉,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连夜前往上海领取了奖杯,这个奖杯就像当年毛主席递给他的苹果一样珍贵。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