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日前向世界分享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并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能源界的广泛关注。
文|若虚先生
一亿摄氏度下运行千秒,聚变能点亮能源未来。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日前向世界分享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并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能源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人类探索“终极能源”的关键一步,核聚变发电不仅是科技制高点,更是未来能源格局的战略支撑,成为各大国竞争焦点。
全球聚变能竞赛,谁在领跑?
首先要提的是多国合作的“巨无霸”——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ITER项目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七方共同推进,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聚变实验装置,位于法国卡达拉舍。其目标是验证聚变能的科学可行性,计划2035年首次等离子体放电,2040年代实现氘氚聚变实验。
尽管ITER在技术上具备权威性,但其建设周期长、成本高(预计超200亿欧元),且受国际合作机制制约,进度相对缓慢。
美国近年来在聚变领域呈现“国家队+私营企”双轮驱动格局。政府主导的DIII-D、NSTX-U等装置持续进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而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TAE Technologies等私营企业则加速推进紧凑型聚变堆的商业化。
CFS公司基于高温超导磁体的SPARC装置计划2025年建成,2027年实现能量增益(Q>1),与中国BEST项目时间表高度重合,显示出中美在聚变发电领域的直接竞争。
除参与ITER外,欧洲正在推进EU-DEMO项目,计划2050年代实现聚变发电并网。其战略更强调长期可持续性、核安全法规与公众接受度,技术路线偏向保守,但系统集成能力强。
日本的JT-60SA装置已于2023年首次等离子体放电,主要服务于ITER的物理验证。韩国则依托KSTAR装置,在等离子体长时间约束(如1000秒级别)方面取得突破,为聚变堆稳定运行提供关键数据。
而中国在聚变能领域采用的是多技术路线并进展开探索的模式,其中BEST装置目前走在了前面。
那中国的BEST项目,2027年竣工意味着什么?
中国BEST(Burning Experimenta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项目位于安徽合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导,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承建,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目标是2027年建成并实现聚变发电演示,2030年点亮第一盏聚变能电灯。
今年国庆,BEST装置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吊装,标志着项目进入主体设备安装阶段。
若2027年如期实现聚变发电,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能发电的国家,比ITER提前十余年,标志着中国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
聚变能所用燃料(氘、氚)来源广泛,氘可从海水中提取,资源几乎无限。一旦聚变发电商业化,全球能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战略地位将下降,能源安全将从“资源控制”转向“技术控制”。
当前全球能源权力集中在少数油气出口国。聚变能源的普及将削弱中东、俄罗斯等国的能源影响力,技术领先国家(如中国、美国)将成为新的能源主导者,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将重新洗牌。
聚变发电还涉及超导材料、真空设备、精密制造、人工智能控制等多个高端产业链。中国BEST项目的推进将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聚变产业生态”,预计将成为继光伏、电动汽车之后的又一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人造太阳”2027年竣工发电的目标,不仅是一个科技里程碑,更是全球能源史上的转折点。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在聚变领域从“参与者”跃升为“引领者”,更预示着人类从“化石能源时代”迈向“聚变能源时代”的曙光初现。
在未来的能源版图中,谁掌握聚变,谁就掌握未来。
而我们,正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来源:若虚先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