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主动筛查与新技术应用 我国有望加速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B站影视 2024-12-10 15:21 2

摘要:日前,经国务院批准,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为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们该如何落实这一规划,实现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日前,经国务院批准,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为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们该如何落实这一规划,实现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12月8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强化主动筛查、尽早发现患者是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国应强化结核病主动筛查,加强重点人群早发现、早治疗,加速推进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我国结核病防控形势严峻 应强化主动筛查与预防性治疗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慢性传染病,如果病人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即为耐药结核病。

“在我国,平均每2分钟就会发现3名结核病患者,不到3小时就会发现1例耐药结核病患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主任赵雁林表示,我国结核病防控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人,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人,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

“结核病50%-70%的传播是发生在诊断之前。”赵雁林说,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患者,就能大大降低结核病的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副主任张慧介绍,现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就诊超过14天的患者延迟率约为60%。除了延迟就诊患者,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无症状结核病患者也会加速结核病传播。

世界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介绍,全球的一项文献综述显示,大约82%的结核病患者没有持续性咳嗽,62.5%的患者没有咳嗽症状,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一方面患者就不会去就诊,另一方面,临床医生也不会怀疑结核病,因而导致就诊和诊断延迟,以及漏诊。

陈仲丹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全球结核病估计发病人数和当年新诊断结核病患者报告数之间有260万缺口,正是这巨大的缺口尚未被发现,导致如今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在中国,这一缺口自2019年以来有一定的比例上升,2023年在估计发病者中有将近20万未被发现或报告,需要我们加大筛查力度,进一步缩小这一缺口。

陈仲丹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系统性结核病筛查对应对病例延迟诊断、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减少结核病传播都具有重要作用。“结核病系统性筛查是指在预先确定的目标群体中,通过评估症状和使用检测、检查或其他可快速应用的程序,系统地识别有结核病疑似患者。因此,系统性筛查并不是广泛的人群筛查,而是强调在既定人群中强化筛查。”

哪些人群有必要进行系统性结核病筛查?陈仲丹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和密切接触者、HIV感染者、暴露于硅尘的矿工、监狱犯人等四类群体要接受系统性结核病筛查。除了上述四类人群,根据地方流行水平、流行特点的不同,结核病流行率大于等于0.1%的地区寻求医疗服务者中有结核病风险因素(如营养不良、糖尿病、既往结核病史、慢性肺病等)、以及结核病流行率大于等于0.5%的地区中的普通人群等群体有条件也应进行结核病系统性筛查。

陈仲丹认为,当系统性筛查与预防性治疗‘双管齐下’,其对于结核病防控的效果是最佳的。“所谓预防性治疗(TPT),是指向被认为可能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TBI)并有结核病发病风险的个体,按预定的疗程服用一种或多种结核病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这种风险。在高风险人群中进行的预防性治疗和系统性筛查具有很高的重合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将系统性筛查和预防性治疗进行整合干预。”

使用新技术、强化资金保障 我国有望加速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实践证明,主动筛查能够减少诊断延迟和改善治疗效果,降低结核病的社区传播风险。

陈仲丹介绍,前不久一篇对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地区通过大规模胸片X线筛查开展肺结核病主动发现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筛查对于降低结核病发病率是有效果的,筛查改变了该地的结核病的流行轨迹,单次高覆盖率的筛查不仅显著提高了病例的发现率,还加速了筛查后结核病发病率的下降。

在我国,通过主动筛查措施,一些地区在防控结核病方面成效显著。张慧介绍,新疆在2018年新发病例快速升高后逐渐下降,目前全国主动发现病例占比为3%—5%,而新疆所有的新发患者中,30%以上是主动发现的。云南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地区,通过主动筛查等多种措施综合施策,其疫情较2005年下降超过了30%。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核病防治所所⻓李进岚介绍,2023年,贵州省一共筛查了257万老年人和144万的学生,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登记数较2022年上升了36.68%,学生患者登记数较2022年上升了14.25%。此外,通过胸片筛查,还发现了一些慢阻肺等疾病的患者,相当于一张片子发现了多种疾病。

不过,赵雁林也提出,强化主动筛查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偏远地区组织筛查难度高、人员培训和经费需要更多资金支持等问题。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患者主动发现范围的拓展,进一步降低筛查的成本。他谈到,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的诊断行业快速发展,比如目前基于舌拭子标本的分子检查技术相较于目前痰标本分子诊断技术价格大幅下降,未来这一技术如果能得到广泛应用,将大大提升主动筛查的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益。此外,如今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结核病筛查中也大有可为,“通过AI可以辅助诊断,也可以更精确地划分筛查人群,结核病热点地图分析是目前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桓世彤说。

陈仲丹也强调了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方案的使用。他表示,随着越来越多新工具、新技术和新方案的出现,我们要应对产品注册和监管、筹资、国家技术指南、能力建设和服务对象动员等方面的障碍,加快落地进度。

主动筛查工作的推进离不开资金保障。陈仲丹提出,下一步,我们要在经费筹措和拨付方面保证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费用。桓世彤提到了印尼的案例,新一届印尼政府将结核病防治放在了国家要快速推进的七件大事中,并且在原国家结核病经费基础上又批了三年5亿美元的经费,经费投入相当于此前的10倍。此外,印尼政府还获得了世界银行3亿美元贷款,通过多方筹资保障了结核病防控的经费投入。

桓世彤介绍,盖茨基金会也与国家疾控局开展了一个关于主动发现和筛查的新项目,旨在探索建立一种应用创新技术并符合成本效益的模式,在高流行地区开展患者主动发现和社区筛查,并探索在低流行地区如何快速实现2035年终结结核的目标。

张慧认为,在强化患者发现方面,我们要织密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体检人群、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地区这“5张网”,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主动筛查措施,“这‘5张网’就是我们下一步提高患者主动发现的抓手,哪一张都不能缺。”张慧说。此外,主动筛查也离不开健康教育和卫生机构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提升全民结核病防治素养和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诊断识别意识和能力。

“目前,经费不足仍然是全球终结结核病流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此外,大量结核病患者为低收入群体,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消除患者诊疗导致的灾难性支出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中国有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所需要的体系、资源、能力、以及组织保障。”陈仲丹表示,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实施循证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以及动员广泛的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中国将迈向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

来源:环球网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