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精神病关键脑细胞或已被发现!精神分裂有望预防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22:31 2

摘要:刚刚,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他们锁定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脑细胞,这种细胞在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中表现出异常的过度活跃。

科学家们可能终于找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开关”细胞!

刚刚,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他们锁定了一种极其罕见的脑细胞,这种细胞在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中表现出异常的过度活跃。

更惊人的是,当他们强行“关闭”这种细胞的过度活动后,小鼠的异常行为(如睡眠障碍)竟然恢复了正常!这项研究发表在2025年10月的权威期刊《神经元》(Neuron)上,虽然距离人类应用可能还很远,但它首次为“预防”精神分裂症的认知障碍,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确靶点。

精神分裂症,是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词。

它带来的不仅是幻觉和妄想,更折磨人的是认知功能的崩溃——记忆力衰退、无法集中精力、难以完成日常任务。

但它最诡异的地方在于:为什么?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这病的根子在“发育”。很多异常甚至在娘胎里就已经埋下。

可偏偏,大多数患者的童年“风平浪静”,非要等到青春期前后,大脑才突然开始“宕机”。

这就像一根紧绷的链条,大脑一直在苦苦代偿,直到某个节点,“啪”的一声,它再也撑不住了。一位研究者这样形容。

在症状爆发前的那十几年里,大脑到底在掩盖什么?

这个“啪”的关键点,又到底是什么?

为了找到这根即将断裂的“链条”,研究团队盯上了一种特殊的实验小鼠。

这些小鼠携带一种“15q13.3微缺失”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在人类中与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高度相关。

但问题又来了,怎么看老鼠“精分”了没?

总不能问它有没有幻觉吧?

研究人员选了一个绝妙的指标——睡眠。我们知道,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往往一团糟。果然,这些基因突变的小鼠,睡不踏实。

行为异常,睡眠异常。好了,现在可以深入大脑,看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当研究人员使用单核转录组学技术(一种能看清单个细胞在想什么的技术)深入小鼠大脑时,一个“幽灵”浮出了水面。

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脑细胞,叫Sst_Chodl神经元(一种GABA能投射神经元)。

它们在整个大脑中占比极小,小到经常被忽视。

然而,在基因突变小鼠的大脑里,这种细胞却“嗨翻了天”——它们表现出了最严重的基因表达异常,并且异常地过度活跃!

这就怪了。在大脑里,GABA神经元通常扮演“刹车”的角色(抑制性)。现在一个“刹车片”自己失控了,整个系统当然要乱套。

更关键的是,研究人员追踪了小鼠从胎儿到成年的大脑发育,发现这种异常活跃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在大脑发育的“后期”,也就是接近青春期时,才突然显现的。

这完美契合了精神分裂症“延迟爆发”的诡异之谜。

但找到它,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强行让这个“嗨翻”的细胞冷静下来呢?

科学家们动用了一种“黑科技”——化学遗传学(Chemogenetics)。简单说,就是给这种特定细胞装上一个“遥控器”。

他们精准地抑制了Sst_Chodl细胞的过度活跃。

奇迹发生了。

那些原本睡眠紊乱的小鼠,居然开始正常睡觉了!

这意味着,这种罕见的细胞,不仅仅是“相关”,它很可能就是导致(至少是参与导致)睡眠障碍乃至其他认知症状的“罪魁祸首”之一。

这项研究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揭示的“预防窗口”。

既然大脑在青春期前还能“撑住”,说明在“链条”断裂之前,我们或许有机会介入。

我们希望未来能开发出一种高度精准的疗法,研究的首席作者之一Vasistha助理教授说,不再是“大水漫灌”式地影响所有脑细胞,而是像巡航导弹一样,只针对这些失控的Sst_Chodl细胞,从而在最小化副作用的前提下,阻止认知障碍的发生。

当然,从老鼠到人,距离可能还有十万八千里。

但这可能是迈向精神分裂症“可预防”时代,最坚实的一步。

【阅读须知】

仅为科普:本文仅对单一前沿科研成果进行解读和科普,与医疗诊断无关。

原文为准:作者可能理解有限,准确信息请参考原始论文。

动物实验:研究成果源于小鼠实验,不等于对人体有效,远未进入临床应用。

遵从医嘱: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自行决策。

理性期待:科学进步需要时间,请保持客观和耐心。

参考文献:

Asenjo-Martinez, A., et al. (2025). Dysfunction of cortical GABAergic projection neurons as a major hallmark in a model of neuropsychiatric syndrome. Neuron. DOI: 10.1016/j.neuron.2025.08.028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