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成都春熙路百盛购物中心户外大屏上一条巨型3D蓝色仿生蛇广告成为网络热议焦点。
近日,成都春熙路百盛购物中心户外大屏上一条巨型3D蓝色仿生蛇广告成为网络热议焦点。
这条蛇以高度仿真的建模技术,精准还原了蛇类游动的每个细节,从鳞片光泽到吐信动作,甚至做出探头"袭击"屏幕外的逼真效果,让不少游客惊叹不已。
这条3D蛇广告每隔十几分钟循环播放一次,与熊猫、恐龙等动物主题广告轮换展示。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尽管非节假日期间围观人数有所减少,但仍有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拍摄。
一位摊主表示:"颜色很漂亮,游啊游的样子做得很逼真。"
销售人员也称赞其3D效果很酷,尤其是晚上吸引大量游客专门前来打卡。
然而,正是这种极致逼真的视觉效果,在收获赞叹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争议。
许多对蛇类有恐惧症的市民表示,看到如此真实的蛇形象出现在繁华商圈感到极度不适。
网友郑女士坦言:"3D效果太真实了,我最怕蛇,根本不敢靠近那块屏幕。"
带孩子的家长也担心这可能惊吓到儿童,造成心理阴影。
争议的核心在于公共空间视觉内容的边界问题。
支持者认为这是艺术自由和科技展示,不应因少数人恐惧而限制创意表达;反对者则主张公共空间应兼顾各类人群感受,特别是保护儿童和特定恐惧症患者。
律师指出,虽然该广告若已取得许可并不违法,但商业推广应充分考虑公众接受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不适。
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视觉呈现的两难处境:如何在技术创新、商业价值与公众心理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随着3D技术的日益成熟,内容创作者和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公共广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内容分级、时段调整或增设警示标识等方式,在保持创意的同时减少对敏感人群的冲击。
春熙路的这条"出圈"巨蛇,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更成为探讨公共空间艺术边界的鲜活样本。
它提醒我们,越是先进的技术,越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城市形象打造与商业宣传中,兼顾科技感与人文关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
来源:阿泽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