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十一个艾滋病“零歧视日”的主题定为“我们同舟共济”(We stand together)。为深入推进艾滋病、性病、丙肝、HPV感染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中国政法大学于2025年10月
2025年秋季学期
防艾主题宣传活动总结
活动回顾
2025年第十一个艾滋病“零歧视日”的主题定为“我们同舟共济”(We stand together)。为深入推进艾滋病、性病、丙肝、HPV感染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中国政法大学于2025年10月15日举办了新生开学季防艾宣传教育活动。
活动当天,工作人员向同学发放防艾宣传册,普及艾滋病的基本防治知识。通过“防治艾滋病小问答”形式,工作人员对前来参与活动的同学们进行了知识普及和随机提问,深入宣传了艾滋病基本情况、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基础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
活动效果
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认真阅读防艾宣传册,积极参与问答活动。参与同学答对相关题目即可领取纪念品,这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同学们仔细阅读易拉宝和手册上的相关知识,现场志愿者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科普讲解。在分享与交流过程中,活动乐趣倍增,有效地普及了防艾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开展防艾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促进大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借助充满趣味性的知识普及活动和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使同学们深入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并掌握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防艾知识科普
本次线下问答活动提升了同学们对防艾知识的了解。以下是一些防艾小知识,希望同学们阅读后可以增强对艾滋病的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艾滋病毒。
1.关于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从科学角度来看,艾滋病病毒仅通过性、血液、母婴三种方式传播。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应当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体液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例如:共用注射器吸毒;新鲜伤口接触到被HIV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受污染的器械注射、针灸、拔牙、纹身、穿耳等,这些情况都存在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时,将HIV传染给下一代。
(4)咳嗽、打喷嚏、谈话、蚊虫叮咬、共同进餐、共同居住、共用一个浴池或坐便器等不会传播艾滋病。
3.艾滋病症状
艾滋病病程可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1)急性感染期:通常为感染后2~4周。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临床表现以发烧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炎、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
(2)无症状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绝大多数的患者会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症状,体表外观和正常人无异,活动自如。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视。
(3)艾滋病期:此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4.科学认识HIV感染≠绝症
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需要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10 年。目前,我国开展了广泛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能够有效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感染HIV,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这不仅能控制病情,也能减小传播给他人的概率。
文案:熊慧镕
排版:宋俊锟
审核:付睿智 冯江 史晓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