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秋光里的岁月深情与文化传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21:11 1

摘要:当桂香漫过街角,银杏染黄枝头,日历悄然翻至农历九月初九,我们便迎来了兼具自然意趣与人文温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天朗气清,风轻云淡,古人以“九九”谐音“久久”,赋予其长寿、安康的美好祈愿;而今时今日,重阳不仅是对古老习俗的延续,更成为连接代际情感、唤醒

#上头条 聊热点#​九九重阳:秋光里的岁月深情与文化传承

当桂香漫过街角,银杏染黄枝头,日历悄然翻至农历九月初九,我们便迎来了兼具自然意趣与人文温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天朗气清,风轻云淡,古人以“九九”谐音“久久”,赋予其长寿、安康的美好祈愿;而今时今日,重阳不仅是对古老习俗的延续,更成为连接代际情感、唤醒文化记忆的重要纽带,在秋光的映照下,书写着跨越千年的岁月深情。

一、重阳溯源:从自然节律到人文符号

重阳节的起源,根植于古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农历九月初九,正值季秋时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相重,故曰“重阳”,又称“重九”。此时节,暑气已消,寒意初显,草木开始凋零,天地间弥漫着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气息——既是对丰收的收尾,也是对寒冬的铺垫。古人认为,这样的日子“阳气盛极”,需通过特定仪式来顺应自然、祈求平安,这便为重阳节的习俗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早期的重阳节,与“避灾”的朴素愿望紧密相关。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师从方士费长房。费长房预言,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的家乡将遭遇大灾,唯有带领家人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方能躲过劫难。桓景依言而行,果然全家平安,而“登高避灾”的习俗也从此流传开来。这一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却折射出古人在生产力有限的条件下,对自然风险的敬畏与应对智慧。

随着时代演进,重阳节的“避灾”意味逐渐淡化,“祈福”与“欢庆”的内涵不断丰富。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开始将重阳与“赏菊”“饮酒”结合,赋予节日更多的文化意趣。陶渊明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他对菊花的偏爱,也让菊花成为重阳的标志性符号——菊花在深秋绽放,不畏寒霜,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与古人追求的人格境界不谋而合。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朝廷会举行宴会,文人墨客则以诗咏怀,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重阳思乡情怀的千古绝唱,让这一节日从此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温度。

二、重阳习俗:镌刻在时光里的生活智慧

历经千年传承,重阳节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节日的“仪式感”,更凝结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表达,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文化密码,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

登高望远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古人选择在这一天登高,既有“避灾”的初衷,也暗含“步步高升”“高瞻远瞩”的美好寓意。秋日登高,视野开阔,可将层林尽染的秋景尽收眼底,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驱散积郁的情绪,堪称古代的“自然疗愈”。如今,登高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避灾”,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方式——无论是攀登名山大川,还是漫步城市中的小山公园,人们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秋光的壮美,也能在俯瞰风景时,获得一份从容与豁达。

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习俗,则与古人的养生观念息息相关。茱萸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其果实气味辛香,有驱虫、除湿、逐风邪的功效。古人认为,重阳节前后,“秋气肃杀”,易生疾病,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疾”。他们会将茱萸枝插在门上,或制成香囊带在身上,让辛香之气伴随左右。这一习俗虽带有传统认知的印记,却也体现了古人“顺应时节、预防疾病”的养生智慧。如今,茱萸已不再是节日的必备品,但这一习俗所蕴含的“关爱健康”的理念,却依然融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重阳时节,人们会提醒家中老人添衣保暖,注重饮食调理,这份对健康的关注,正是对古老习俗的现代诠释。

赏菊饮酒则为重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人气息。秋日里,菊花竞相开放,花色艳丽,香气清雅,成为文人雅士吟咏的对象。他们会在庭院中设下菊宴,赏菊、赋诗、饮酒,以菊花的“傲霜品格”自喻,抒发内心的情志。重阳节饮用的“菊花酒”,并非简单的菊花泡制,而是将菊花与糯米、酒曲一同酿制而成,据说有“明目、长寿”的功效。李白曾写下“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苏轼也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诗句,这些诗词让菊花与重阳的联结更加紧密,也让节日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如今,赏菊仍是重阳的热门活动,各地会举办菊花展,人们在观赏千姿百态的菊花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雅致与诗意。

此外,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多以糯米、红枣、栗子等食材制成,口感松软香甜。“糕”与“高”谐音,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同时也象征着“登高”的习俗——对于不便登高的老人和孩童来说,吃一块重阳糕,便也算参与了节日的核心仪式。重阳糕的形制也颇为讲究,有的会在糕上插一面小旗,模仿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有的则会点缀桂花、菊花等装饰,呼应秋日的景致。一块小小的重阳糕,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也让节日的味道更加香甜。

三、重阳新韵:从“敬老”到“悦老”的时代表达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明确了重阳节“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从此,重阳节不再仅仅是一个承载古老习俗的传统节日,更成为弘扬孝亲文化、关注老年群体的重要载体,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敬老”是重阳节的核心精神,而这份精神的表达,正从传统的“赡养”向现代的“陪伴”与“理解”转变。过去,人们对老人的关爱多体现在物质层面,如为老人添置衣物、准备美食;如今,更多人意识到,老年人对情感陪伴的需求远胜于物质满足。重阳时节,许多人会放下忙碌的工作,回到父母身边,陪老人吃一顿家常饭,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或是带老人出门散步、赏秋——这些简单的陪伴,远比昂贵的礼物更能温暖老人的心。在一些城市,社区还会组织“重阳敬老活动”,如为老人免费体检、举办书画展览、开展戏曲表演等,让老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体会到“老有所乐”的幸福。

除了“陪伴”,“尊重老人的需求与选择”成为现代重阳文化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愈发多元,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家养老”,而是渴望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许多老人在退休后学习新技能,如使用智能手机、拍摄短视频、参加老年大学的课程;有的老人则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担任社区志愿者、参与环保行动。重阳节期间,不少地方会举办“老年人才艺大赛”“银发创业分享会”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老有所为”的成就感。这种“悦老”的理念,打破了人们对老年人“弱势、需要照顾”的刻板印象,让重阳节成为彰显老年人活力与价值的节日。

更值得关注的是,重阳节的“孝亲文化”正通过年轻一代的创新表达,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老人的关爱:有的年轻人为爷爷奶奶拍摄“时尚写真”,记录他们的美好瞬间;有的则制作“家庭记忆手册”,整理家人的老照片与故事;还有的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与老人的日常,传递孝亲的温暖。这些创新的方式,让传统的孝亲文化更贴近年轻一代的生活,也让重阳节的精神在代际传承中更加鲜活。

四、重阳之思: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重阳节的演变,折射出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它告诉我们,传统节日并非静止的“文化标本”,而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的“活态文化”。在当今社会,弘扬重阳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层面来看,重阳节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纽带。它所承载的“顺应自然”“孝亲敬老”“追求长寿安康”等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通过过好重阳节,我们能让年轻一代了解古人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世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社会层面来看,重阳节关注老年群体,契合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实现“积极老龄化”,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重阳节作为“老人节”,为社会各界关注老年群体、改善养老环境提供了契机,也让“敬老、爱老、助老”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事业的良好氛围。

从个人层面来看,重阳节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所裹挟,忽略了对父母的陪伴、对自然的感知。重阳节如同一个“温馨的提醒”,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与家人相聚,与自然对话,在秋光的宁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重拾内心的从容与平和。

当夕阳西下,秋风吹过,带着菊花的香气与茱萸的辛香,重阳节的故事仍在继续。它从古人的登高避灾走来,历经文人的吟咏与岁月的沉淀,在现代社会中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古老的习俗,还是现代的庆祝方式,重阳节始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对生命的尊重。在这个秋意浓浓的节日里,让我们一同登高望远,赏菊饮酒,陪伴家人,在传承中感受文化的温度,在陪伴中体会岁月的深情——这便是重阳节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希望遇你携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