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企业“大地震”,引发的地缘博弈,及中国的应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8:36 2

摘要:全球芯片产业正经历一场由地缘政治与技术博弈交织的“大地震”,英伟达、阿斯麦、安世半导体三家企业的遭遇折射出行业格局的深刻重构。这一过程中,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政策的反噬效应逐渐显现,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与本土产业链的韧性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竞争逻辑。

全球芯片产业正经历一场由地缘政治与技术博弈交织的“大地震”,英伟达、阿斯麦、安世半导体三家企业的遭遇折射出行业格局的深刻重构。这一过程中,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政策的反噬效应逐渐显现,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与本土产业链的韧性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竞争逻辑。

英伟达:

作为全球AI芯片霸主,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骤降至0%,堪称行业标志性事件。这一结果直接源于美国自2022年起对A100/H100等高端芯片的层层禁令,以及2025年对特供版H20芯片的最终封杀 。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日前在纽约的一次活动中,对被迫离开中国市场表示痛心和惋惜:“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黄仁勋更加担心的“三重忧虑”——失去市场、竞争对手崛起、CUDA生态瓦解——正在成为现实:

- 市场真空催生本土替代:中国AI芯片企业如寒武纪思元590性能已接近英伟达A100的80%,其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暴增1332.52%,净利润达5.67亿元 ;华为昇腾910B芯片直接对标H100,百度昆仑芯片、阿里PPU等产品也在不同场景实现突破。

- 生态危机初现端倪:中国开发者社区正加速转向开源框架,如百度飞桨、阿里灵杰等,试图构建绕过CUDA的自主生态。若全球开发者形成新的技术联盟,英伟达的护城河将面临根本性动摇 。

- 经济代价远超预期:英伟达不仅损失了预计500亿美元的中国商机,还因H20芯片积压计提100亿美元资产减值。其2026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区收入同比缩水近9亿美元,全球营收增速放缓至个位数 。

黄仁勋的说:“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会更严重。”

阿斯麦: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虽在2025年第三季度创下中国大陆市场42%的销售占比新高,但CEO傅恪礼对2026年份额回落的预警,揭示出更深层的结构性风险 :

- DUV主导的脆弱平衡:阿斯麦在中国市场70%的收入来自DUV光刻机,但这类设备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而更先进的EUV设备因其政府限制无法进入中国。

也面临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追赶。上海微电子已推出可覆盖7纳米制程的国产DUV验证机,预计2026年前后量产;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同比下降28%,国产设备市场份额突破40% 。

- 政策限制的连锁反应: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逐步收紧DUV出口管制。2023年6月起,阿斯麦需为部分DUV设备申请出口许可证;2025年9月美国“穿透性规则”进一步要求,对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实施同等制裁,这直接威胁到阿斯麦在中国的供应链稳定性 。

- 技术替代的加速度: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突破(如中芯国际14纳米良率超90%、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量产)降低了对高端光刻机的依赖 。与此同时,日本尼康、韩国三星正借机抢占阿斯麦的市场空缺,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

安世半导体:

安世半导体事件堪称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尝试的典型反面案例。事件发生后,中国发出了“不豁免,不谈判”的强势应对方案。

这家被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收购的荷兰企业,因美国“穿透性规则”遭遇荷兰政府强制托管,但其中国工厂的反制措施展现出产业链韧性:

- 产能主导权的转移:安世中国的东莞和惠州工厂占集团总产能的70%,且在技术、人力、供应链等方面已实现深度本土化。荷兰政府冻结全球资产的命令在中国境内遭遇“软抵抗”,安世中国明确表示“荷兰总部决定不具备法律效力”,并继续正常运营 。

- 欧洲产业链的连锁震荡: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芯片的核心供应商,其断供直接导致欧洲车企库存仅剩3周,大众、宝马等企业面临150万辆汽车减产风险,经济损失预计超200亿欧元。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联合16家车企施压荷兰政府,要求恢复供应链稳定 。

- 企业抗争的法律与市场路径:闻泰科技通过行政复议、国际仲裁等法律手段维权,同时追加50亿元投资扩产IGBT芯片,并与中芯国际组建联盟,直接供应欧洲客户以绕过荷兰限制。安世中国发布的“独立宣言”更成为中国企业应对地缘风险的范本 。

这场“芯片大地震”揭示出三个深层次趋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芯片消费市场(占全球需求30%以上),其需求规模正在反向孵化技术突破。以AI芯片为例,2025年中国本土企业市场份额预计突破50%,较2022年提升20个百分点。

中国正构建“设计-制造-设备-材料”全链条自主生态。2025年上半年,国产EDA工具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12%提升至25%,大硅片、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自给率也显著提高 。

美国政策导致的市场分割,使跨国企业被迫在“技术优势”与“市场规模”间艰难抉择。英伟达的“归零之痛”与阿斯麦的“份额焦虑”,本质上是全球化红利消退后的代价重估 。

当前的芯片产业动荡,本质上是全球技术霸权转移过程中的必然阵痛。中国通过“需求反哺技术”的独特路径,正在打破“技术封锁-市场依赖-持续落后”的恶性循环。对英伟达、阿斯麦等企业而言,若不能在合规框架内找到与中国市场的新连接点,英伟达的“归零之痛”或将成为更多跨国企业的宿命。而安世半导体事件则警示:在高度全球化的芯片产业,任何试图割裂供应链的行为,最终都将反噬发起者自身。

来源:天涯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