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喧嚣、对立与混乱,我们常常把原因归罪于算法的推波助澜、资本对流量的渴求、媒体的失序报道,更有各种势力豢养的网络水军在兴风作浪,当然大家也关注到了这其中也有很多认知能力低的群体在随声附和,无意识的帮着放大那些导致混乱的声音。这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喧嚣、对立与混乱,我们常常把原因归罪于算法的推波助澜、资本对流量的渴求、媒体的失序报道,更有各种势力豢养的网络水军在兴风作浪,当然大家也关注到了这其中也有很多认知能力低的群体在随声附和,无意识的帮着放大那些导致混乱的声音。这些都是事实,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今天我就为大家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底层根源 —— 就在互联网用户主体向更广泛地域、年龄、教育背景和收入阶层的拓展,这叫做用户下沉。这直接导致互联网用户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而舆论混乱,正是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系统性挑战。
首先,从用户接触网络的背景来看,下沉用户中绝大部分是伴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普及,以及短视频、直播等社交平台兴起而 “触网” 的群体。他们在信息获取习惯上,天然更依赖碎片化、情绪化的短视频或直播内容 —— 这类内容无需深度思考就能接收,更符合他们的使用场景与认知节奏。
其次,从群体认知基础来看,下沉用户涵盖了数量巨大的教育程度较低、信息素养不足、对网络规则认知有限的人群。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短,缺乏系统性的知识训练和逻辑思辨能力。对他们而言,复杂的数据分析、严谨的事实论证,远不如一句直白的口号、一段煽情的视频有吸引力。这种认知特点,让他们容易被简单化、极端化的观点俘获,成为谣言或片面信息的传播者。
再者,从信息获取渠道来看,他们高度依赖微信群、朋友圈等熟人社交圈,以及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很少主动去权威网站检索信息,也没有交叉验证信息真伪的习惯 —— 朋友转发的 “内幕消息”、主播口中的 “亲身经历”,往往就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全部依据。这种单一且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让谣言有了快速传播的土壤,也让他们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更关键的是,从现实需求与网络行为的关联来看,下沉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常面临收入低、就业难等压力,既渴望找到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赚钱机会,又因长期处于主流话语边缘,对在网络上发声、获得关注和认同有着强烈渴望。这种双重需求下,他们一方面更愿意在网络上宣泄积压的情绪,将舆论场当作 “情绪解压阀”;另一方面,部分人还会选择 “利用情绪起号赚钱”,通过制造对立、煽动情绪的内容吸引流量,进一步加剧了舆论混乱。
当具备上述特征的下沉用户成为网民主体,网络舆论场的规则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 曾经由专业、理性、多元群体主导的观点碰撞,逐渐被情绪化、标签化、简单化的表达所充斥,混乱随之成为常态。
在情绪化表达主导的舆论场中,事实不再是讨论的基础,情绪反而成了 “通行证”。一件社会事件发生后,人们首先做的不是探寻真相,而是快速 “站队”:看到 “商家与消费者纠纷”,不问责任归属就骂 “资本黑心”;看到 “医患矛盾”,不查前因后果就站 “患者维权”。激烈的言辞、极端的评价成了主流,理性分析反而被贴上 “洗白”“冷漠” 的标签,最终导致舆论场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互联网的终极价值,在于连接而非分裂。如今用户下沉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网络舆论混乱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系统性挑战。
这场变革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 —— 它需要等待平台优化信息分发与审核机制,减少情绪化、对立性内容的传播;需要教育体系加强信息素养培养,逐步提升公众的媒介认知与逻辑思辨能力;更需要专项立法完善,加大对恶意煽动、造谣传谣行为的惩处力度。
唯有经历这样漫长的积累与改变,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舆论混乱的迷雾,让互联网回归 “连接彼此、促进理解” 的本质,走向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网络空间。
【本文系承叔记原创作品,在个人主页同时提供文字版与视频版,本账号对相关文字及视频内容享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来源:严家武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