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冬,红军刚刚在江西立足,黄克诚被调到红三军团任参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1年冬,红军刚刚在江西立足,黄克诚被调到红三军团任参谋。
那时候他还年轻,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背着步枪,站在营地边上看着一群战士围着火堆煮红薯。
他心里犯着嘀咕:这支队伍,真能打胜仗吗?
不是他不信红军,而是眼前的现实太难了。
物资紧缺,弹药不足,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有人发工资了。
他偷偷问身边的老战士:“这队伍不发军饷,靠啥留住人啊?”对方咧嘴一笑:“咱这不是为了钱,咱是为了翻身。”
这话黄克诚听不太明白。
可他记住了。
那会儿的中国,到处是兵,打仗的队伍多得数不过来。
但不管哪路军阀,基本都一个规矩:当兵就得发饷,官越大钱越多。
一个少校一个月上百大洋,士兵呢?领得少还经常被克扣。
有的部队,干脆靠抢。
谁家有粮,谁就遭殃。
可毛泽东带的这支队伍不一样。
没军饷,也没人跑。
甚至有战士打完仗还把缴来的银元上交,自己只留一口干粮。
这事儿要是搁在别的军队,说出去都没人信。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更早说起。1927年,国共分裂,蒋介石发动清党。
共产党人被迫武装反抗。
几次起义下来,最初的城市斗争路线行不通了。
南昌、广州、长沙……都失败了。
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剩下的兵,进了井冈山。
当时中央不看好他。
有人说他搞“山大王”,有人说他是“游击主义”。
他被撤职,还成了“地方上的人”。
可他没走。
他说:“城市我们打不下来,农民我们可以动员。”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
那时候的共产党,大多数人信的是苏联那一套——工人是领袖,农民是辅助。
可毛泽东看得更深。
他说:“中国是个农民国家,靠工人革命,兵不够。”于是他开始组织农民武装,打土豪,分田地。
井冈山的天冷,山路险。
那时的红军,住茅草屋,穿破棉衣,吃野菜红薯。
可战士们干劲十足。
有人问:“为什么不跑?”他们回答:“这支队伍讲理。”
讲理,讲什么理?讲官兵一致。
讲纪律。
讲不打人,不抢粮。
讲打仗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让穷人有口饭吃。
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个小细节,常被人忽略。
那年红四军开进一个村子,村民吓得躲进山里。
毛泽东下令,部队不准动一草一木。
还派人上山请村民回来,说:“我们是穷人的队伍,不拿你们一个鸡蛋。”第二天,老乡们主动送来红薯和水。
后来这个村子成了红军的情报点。
再说个事儿。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起初的指挥权不在毛泽东手里,是博古和李德这些“留洋派”在指挥。
结果湘江一战,红军死伤过半。
那几天,黄克诚写日记时只写了一句话:“天黑得看不见人。”
队伍士气低落,不知道前路在哪儿。
就是在这时,遵义会议召开。
毛泽东重新进入核心指挥层。
会后他说:“这是战略转移,不是逃跑。”
他把长征当成一次播种。
每到一地,就宣传红军的主张。
队伍走过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足足两万五千里。
途中缺粮、断药、冻伤、牺牲……可红军没散。
有人背着烈士的骨灰走了几百里,只为了把他葬在老家。
黄克诚后来回忆:“那时候我明白了,这军队靠的不是饷银,是信念。”
信念从哪儿来?从毛泽东提的那一整套东西:农村包围城市、建立根据地、供给制、思想教育。
换句话说,是一整套“新军队”的逻辑。
不是说这套路子一开始就被接受。
批评、质疑、争论,从没断过。
可每当红军陷入困境,总是这套办法让队伍走出来。
贺龙说过:“我带兵多年,从没见过不靠银子也能打仗的队伍。
可毛主席做到了。”
这些事儿,后来都写进了教科书。
可在当时,真的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没有剧本,没有模板。
只有一群人,在黑暗中找路。
1949年后,黄克诚成了高级将领。
有一次他在内部会议上说:“要不是毛主席当年坚持农村路线,我们这些人早就没了。”
说这话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语气平静。
可谁都知道,那不是恭维,也不是情绪。
那是一个亲历者,对历史最直接的判断。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他不过是个游击队出身”。
参考资料: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赵晓光,《黄克诚传》,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来源:正能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