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这个“南瓜”为啥能上央视?她的故事原来是这样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0:37 1

摘要:近日,一位在浙江义乌做电商、组织“游学团”,昵称“南瓜”的90后姑娘楼颖男,因带领学员逛店探厂、教“小白”在义乌“搞钱”而登上央视新闻,引发关注。昨天,潮新闻记者联系上正在义乌忙碌的南瓜和她的丈夫瓜子(真名“于利强”)。他们刚结束十月底的一场二日团,正紧锣密鼓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沐子

近日,一位在浙江义乌做电商、组织“游学团”,昵称“南瓜”的90后姑娘楼颖男,因带领学员逛店探厂、教“小白”在义乌“搞钱”而登上央视新闻,引发关注。昨天,潮新闻记者联系上正在义乌忙碌的南瓜和她的丈夫瓜子(真名“于利强”)。他们刚结束十月底的一场二日团,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十一月初的三日团。

谈起义乌这座“世界超市”,土生土长的南瓜与瓜子有说不完的故事。这里不仅是他们事业的起点,更是童年的记忆地。

如今,每天都有很多怀揣创业梦想的人来到义乌。而南瓜和瓜子,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游学团,帮助更多新手“抛开卖货羞耻”,走近市场、直面货源,甚至促成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笔生意。

南瓜 受访者供图

“我们不是教人赚钱,而是告诉他们生意的本质”

“义乌游学不是纯玩,而是寻找商机的过程。”2023年,在杭州工作的南瓜从原公司离职后,选择回到家乡义乌重新开始。她从小跟着父母来回于小商品城与杭州——睡过躺椅、摆过小摊,对这里的一铺一柜都充满感情。

从电商博主起步,卖香薰、饰品,南瓜一步步从零开始积累了不少电商实战经验。去年7月,她和丈夫瓜子开始常规化运营游学团。“一个月两场,一场两天、一场三天,每次结束后都会复盘、迭代内容。”为了方便上班族,团期大多安排在周末。

以3天2晚的游学团为例,内容涵盖逛市场、访工厂,还有创业思维、电商运营、跨境电商直播等课程,从理论到实操,从现状到趋势,力求讲透每一个环节。

南瓜游学团合影 受访者供图

“其实早在正式做游学团之前,就有人找我们带逛市场了。”瓜子笑着介绍,义乌国际商贸城有超过7.5万家商户,即便每个店铺只停留1分钟,每天8小时不间断地逛,也需要156天才能逛完。

因此,不少初次勇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小伙伴,就会找到南瓜,希望她能帮忙带逛商城。

这也就让南瓜和瓜子看到了新机会。原本在杭州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瓜子,看到南瓜忙不过来,也决定回乡一起创业。“双方父母都很开心我们能回来。”

从最初不定期带队,到如今每月固定两场、场场爆满,“南瓜游学团”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截至目前,他们已举办约50场活动,参与人数超800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学员和海外华人学员也不少。

“带团过程中,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很多人对‘生意’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带着羞耻感。”因为每次带团,南瓜都希望尽可能多的给学员们传输经验,因此她的语速开始变得特别快,“我们能做的,是告诉他们生意的本质是什么,鼓励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因此,在每次开团的时候,南瓜都会对学员说一句话:“义乌的性价比不是用来消费的,义乌的小商品是用来赚钱的!”

每次游学团,南瓜都会说的一句话 受访者供图

南瓜笑着说,每次带着大家逛市场,有小伙伴会变成自己买买买,“但我们就会告诉大家要想想怎么记录当下的心情,发社媒、发私域,更要考虑怎么带货,勇敢卖货。”

这种“勇敢”,在游学团里被具象化为一次次行动:从最初设立的“空手奖”——鼓励学员不在市场盲目采购,到后来调整为“卖出奖励”——激励学员真正把货卖出去。游学团的内容也在不断迭代:从带学员逛市场、对接工厂,到加入茶话会、案例分享、政策解读,甚至根据学员背景(如视频博主、新中式爱好者等)做个性化引导。

“我们本身就在做电商,也在不断遇到新问题、总结新方法。这些经验,我们觉得对大家有帮助,就会输出给大家。”瓜子说。

“我们不赚中间差价,老板娘都说我们‘傻’”

有人是为了找货源、学电商,也有人纯粹是为了“看看市场”“交朋友”“解压”。

“有位学员五一长假来了,十一长假又来了,我问他为什么又来?他说‘我就是想来玩’。”瓜子笑着说。这种“非典型”学员的存在,也让游学团的意义超越了“教学”,更像是一个连接人与市场、人与人的平台。

正因为南瓜始终坚持倾囊相授、不设保留,起初不少合作的老板和老板娘都说她“傻”。这一切,都源于她和瓜子坚持“不赚中间差价”的原则。“你不用给我们返点,直接把最便宜的价格、最好的品质给学员就行。”这是南瓜最常对合作方说的一句话。

南瓜带着游学团逛商贸城 受访者供图

被问及是否担心学员成为竞争对手,南瓜微微抬高了嗓音,毫不犹豫地说:“从来没有这个顾虑!”

这种“不赚差价”的模式,起初不仅让一些老板娘不解,连瓜子也曾心存疑虑。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南瓜这种毫无保留的真诚,逐渐为他们赢得了深厚的信任。不少学员和南瓜成了好朋友,从“学员”变成了“同行者”。瓜子坦言,自己曾经觉得南瓜的做法“过于感性”,如今却由衷点赞:“既然收了团费,就要服务到位,尽可能站在学员的角度考虑。”

谈到印象最深的学员,南瓜提到一位上海的小伙伴:“活动结束那天,他已经很累了,但回到家立刻整理素材、发朋友圈、发社交平台,一直做到深夜。他的行动力特别强,现在也做得非常好。”

同样接受央视采访的“魔女”史秀根,也曾是“南瓜游学团”的一员。因为节目播出后,她获得一些关注,“有点忐忑,有点害怕,总担心自己有没有说错话。”史秀根笑着说,当时接受采访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也能影响到更多人,能够让大家看到一个小小奋斗者、创业者的正能量,“我想把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感,传递下去。”

一年前,北漂14年的史秀根只身来到义乌找寻求新机会,“当时觉得可以轻资产创业。”于是,白天在商贸城“走播”,晚上到商家仓库通宵直播。“其实我去年9月份就来义乌了,但直到12月份才第一次参加了南瓜的游学团,真的获益匪浅。”

史秀根笑着比喻当时的自己,就像亟待吸收营养的海绵,疯狂吸收着游学团给予的拿货、线上、卖货的知识。慢慢的,她从“走播”靠羊毛毡产品走红,到如今开启了自己的羊毛毡工作室,更是把家安在了义乌。

“魔女”史秀根 央视新闻截图

“看到大家能卖出去货,慢慢坚持把生意做起来,是我们最开心的事。”这句话,南瓜重复了两遍。

如今,这对夫妻的生活几乎“围着市场转”。每周固定几天去市场“踩点”,发现新品、了解爆款、和商户聊天,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我们自己会发内容,看网友反馈,也会在市场上发现某一类产品突然多起来——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信息。”

南瓜(即图中瓜瓜)与丈夫瓜子 受访者供图

在义乌这个以“快”和“变”著称的城市里,“南瓜游学团”用一种近乎“慢”的方式,建立起基于信任的联结。他们不追求高频团期,不赚取中间利润,也不担心模式被复制。

“我们希望大家能少花成本、多尝试。”南瓜说,“这可能不是最‘聪明’的生意模式,但我们相信,信任、坚持,才是最长久的。”

也许,这正是这对90后夫妻和他们的游学团最动人的地方——在商业逻辑之外,保留着一份难得的温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