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光花了19年写就的《资治通鉴》,不是给文人墨客消遣的闲书。
剖开兴衰,写尽人性真相
前言
你知道吗?
司马光花了19年写就的《资治通鉴》,不是给文人墨客消遣的闲书。
那是一部横跨1362年的“帝王教科书”,字里行间藏着的,全是戳破兴衰、道尽人性的真话。
今天咱们不聊大道理,就扒一扒书里最扎心的12句箴言。
每一句背后,都是血淋淋的历史教训;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千年不变的人心。
一、权力这东西:德不配位的人,早晚会栽跟头
权力就像一把烧红的烙铁,拿得住是荣耀,拿不住就是灾难。
《资治通鉴》里这三件事,把权力的凶险扒得明明白白。
1. 赵括的悲剧:熟读兵书,为何毁了四十万大军?
赵括这小伙子,兵书背得能倒着念。
跟他爹赵奢辩论兵法,能把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军堵得说不出话。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赵王拍板让赵括当主帅。
他一上任就飘了,把廉颇“坚守不出”的老规矩全改了,还把反对他的将领全撤了。
秦军一挑衅,他带着四十万赵军就冲出去,结果被白起围在山谷里断了粮。
士兵们饿到吃树皮、啃草根,他还捧着兵书喊“再等等,援兵就到”。
直到最后被秦军一箭射穿喉咙,四十万大军全被坑杀,他才明白:
兵书读得再熟,没打过一天仗,跟拿着菜谱上战场没区别。
缺实践,再懂理论也白搭。
还有西晋的石崇,更是把“德不配位”演到了极致。
他当荆州刺史时,靠抢劫过往客商发家,手上沾的血能染红江水。
后来跟王恺比富,王恺用蜡烛当柴烧,他就用蜂蜜刷锅;王恺出门带四十个随从,他就带一百个。
可他忘了,财富和地位得靠德行撑着。
赵王司马伦夺权后,第一个就查他,抄家时石崇还嘴硬:“我家有钱,能赎命!”
抓他的人冷笑:“你家的钱,就是催命符。”
最后石崇被押到刑场,连哭的机会都没有,全家十几口人全被砍了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很简单:本事再大,没有德行压着,早晚得把自己玩死。
上党
2. 平原君的糊涂账:捡17座城,丢了赵国半条命?
人一旦被利益蒙了眼,连火坑都能当成聚宝盆。
平原君赵胜就是这么个人,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靠养“门客”拉拢人才闻名) ,按理说该有远见吧?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郡的太守突然派人来:“我不想降秦,愿意把十七座城献给赵国!”
赵胜一听说有便宜占,眼睛都亮了,拉着赵王就喊:“这是天上掉馅饼啊,必须收!”
有人劝他:“秦国盯着上党好久了,咱们收了,秦国肯定会来打,这是圈套!”
可赵胜满脑子都是十七座城,根本听不进去。
结果呢?
秦国果然派白起带着大军来攻,长平之战就这么打起来了。
赵国不光丢了上党,还赔了四十万大军,从强国直接变成了弱国,再也没缓过来。
贪小利,往往会吃大亏。
《资治通鉴》里骂赵胜“未睹大体”,就是说他看不见大局。
想想也是,眼里只有眼前的小利,哪能不栽大跟头?
3. 阏氏的教训:收点黄金,为啥全族被杀?
甜言蜜语加黄金珠宝,从来都不是好事,古人早就怕了这一套。
刘邦当年打匈奴,被冒顿单于围在白登山,断水断粮,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谋士陈平想了个办法:带着一堆黄金珠宝,偷偷去找匈奴阏氏(单于的妻子)。
陈平一边递金子,一边说:“要是单于打下汉朝,肯定会把中原的美女抢来,到时候您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阏氏一听,慌了神,连夜劝单于:“咱们是游牧民族,就算占了汉朝的地也没用,不如撤兵吧。”
单于被说动了,真就撤了兵,刘邦算是捡了条命。
可阏氏呢?
三年后,单于发现自己被骗了,一气之下把阏氏全族都杀了。
贪小恩,早晚会栽大跟头。
你看,天上不会掉馅饼,别人给你送甜的,背后肯定藏着苦的。
这道理,千年不变。
小彩蛋:石崇被杀前,还跟押他的人说“我只是被罢官,还能回家享福”。直到刀架在脖子上,他才哭着说“我不该这么有钱”。司马光在书里补了句“贪者,必为财死”,算是给后人敲了警钟。
看完赵括和石崇的结局,你身边有没有“德不配位却贪求更多”的人?评论区聊聊~
二、人性这回事:利益是试金石,懦弱是催命符
别觉得人性多复杂,《资治通鉴》里几个小故事,就把人性的底色扒得干干净净。
苏秦
1. 苏秦的嫂子:为啥前倨后恭?
苏秦早年穷得叮当响,穿着破衣服回家时,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跟他说话,连家里的狗都对着他叫。
他发狠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后来佩了六国相印,成了天下闻名的纵横家。
再回家时,场面完全不一样了:父母出城三十里来接,嫂子趴在地上像蛇一样爬着迎接他,还端着酒给他敬酒。
苏秦故意问嫂子:“你以前对我那么差,现在怎么这么恭敬?”
嫂子一点不脸红:“因为你现在有钱有地位啊。”
一句话,把人情冷暖说透了。
人敬的,往往是你的“用”。
还有文种和范蠡,这俩人一起帮勾践打败吴国,报了亡国之仇。
范蠡看透了勾践的为人,知道他“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就偷偷带着家人走了,后来经商成了富翁,也就是“陶朱公”。
可文种呢?
他舍不得相位,总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勾践不会亏待他。
结果勾践给了他一把剑,说:“你当年给我献了七条计策,我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剩下四条,你去地下跟先王说吧。”
文种拿着剑,只能仰天叹气,最后自杀了。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全是这句话的注脚。
你有用的时候,别人围着你转;你没用的时候,谁还会理你?
2. 项羽的致命弱点:打赢百场仗,输在“舍不得赏钱”?
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不敢做、不愿做,这就是“清醒的懦弱”,比愚蠢更致命。
项羽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是个猛将,力能扛鼎,打了一辈子胜仗,可他有个致命的缺点:舍不得封赏。
手下的将领立了功,该给爵位的时候,他把印拿在手里磨来磨去,印的棱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给。
有人劝他:“将士们跟着你打仗,图的就是爵位和封地,你这么抠,谁还愿意跟你?”
项羽不听,总觉得自己是老大,别人就该跟着他。
结果呢?
韩信、陈平这些人才,都跑到刘邦那边去了。
最后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围了个水泄不通,身边只剩几十个人。
他到死都没明白,不是自己打不过,是自己把人心都丢了。
留不住人,赢再多仗也没用。
还有崇祯皇帝,虽然是明朝的,但道理是一样的。
他勤政十七年,每天工作到深夜,衣服上都有补丁,可就是猜忌心太重,总觉得大臣会害他。
十七年里,换了五十个宰相,杀了十几个总督和巡抚。
明明知道该信任大臣,该放权,可他就是不敢。
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上吊自杀,临死前还骂“诸臣误我”。
可他不想想,是他自己的懦弱,把明朝的根基给毁了。
3. 李林甫的阴招:笑着贺喜,为啥能杀人?
“口有蜜,腹有剑”,这句话就是说李林甫的,《资治通鉴》里把他的阴险写得淋漓尽致。
李林甫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表面上待人特别和善,说起话来甜甜蜜蜜的,可肚子里全是坏水。
李适之是另一个宰相,跟李林甫不对付,总想着跟他争权。
有一次,李林甫见李适之,笑着拍他的肩膀:“老兄,你这本事早该再升一级了!对了,我听说华山有金矿,要是把这事告诉陛下,肯定能立一大功,到时候升官就更容易了。”
李适之美得合不拢嘴,觉得李林甫是真心帮他,转头就跟唐玄宗说了华山有金矿的事。
唐玄宗一听,赶紧找李林甫问:“华山有金矿,你怎么不跟我说?”
李林甫立刻跪下来,一脸焦急地说:“陛下,华山是您的龙脉所在啊!要是开采金矿,会坏了龙脉,影响江山社稷,我怎么敢跟您说?李适之这是没考虑到您的江山啊!”
唐玄宗一听,觉得李林甫是为自己着想,反而怪李适之考虑不周。
后来,李林甫又找了几个借口,把李适之贬出了京城,最后李适之只能自杀。
甜话越多,藏的刀子越狠。
李林甫这种人,表面上跟你称兄道弟,背地里却给你捅刀子。
你以为他是为你好,其实他早就把你卖了。
小彩蛋:苏秦回家时,他老婆正在织布,见他佩着六国相印,手一抖,梭子“啪”地掉在了地上。苏秦问她咋了,老婆说“没见过这么大的官”。这细节《资治通鉴》没写,但《史记》里记了,算是把“利往”的人情写透了。
苏秦嫂子的“前倨后恭”,是不是像极了现实里“看菜下碟”的关系?你遇过吗?
三、生存的智慧:成事的人,都懂这三条
看了这么多悲剧,你可能会问:难道就没有能避坑的办法吗?
有,《资治通鉴》里早就给出了答案。
这三条生存智慧,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管用。
1. 马谡的教训:为啥听不进劝,丢了街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是魏徵说的,唐太宗把它当成了座右铭。
可有些人就是不听,非要一条道走到黑,马谡就是这样。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让马谡去守街亭,这是个重要的关口,丢了街亭,北伐就全完了。
马谡读了不少兵书,非要把军营扎在山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秦军来了我一冲就赢”。
副将王平劝他:“山上没水,要是魏军把山围了,咱们就成了瓮中之鳖,渴也渴死了!”
马谡不听,还笑话王平:“你没读过兵书,不懂兵法!”
结果呢?
司马懿真的把山围了,切断了水源。
蜀军渴得不行,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跑,街亭就这么丢了。
诸葛亮没办法,只能挥泪斩马谡,北伐的计划也泡汤了。
不听劝的坑,早晚得自己填。
还有袁绍,官渡之战的时候,他有七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七万,实力差了十倍。
田丰是袁绍的谋士,劝他:“曹操善于用兵,咱们不能跟他硬拼,应该打持久战,慢慢耗死他。”
可袁绍不听,还觉得田丰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把田丰关了起来。
结果呢?
袁绍中了曹操的计,粮草被烧,大军溃败。
他逃回去后,怕田丰笑话他,就把田丰杀了。
不管你多聪明,都有看不到的地方。
多听别人的意见,才能看清真相;只听自己的,早晚得栽跟头。
2. 商鞅的聪明:为啥立根木头,就能变法成功?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担心,提前做好准备,就不会有麻烦;等事情发生了再担心,就来不及了。
商鞅变法的时候,就懂这个道理。
商鞅想在秦国变法,可老百姓不信任他,觉得他说的是空话,没人愿意信他。
商鞅怎么办?
他在咸阳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我就给五十金。”
老百姓都觉得奇怪,围着木头议论纷纷:“这根木头又不重,怎么会给这么多钱?肯定是骗人的。”
没人敢搬,过了半天,有个大胆的人走出来:“我来搬!”
他把木头搬到北门后,商鞅真的给了他五十金。
这么一来,老百姓就知道商鞅说话算话了。
后来变法推行的时候,就顺利多了,没人再怀疑商鞅的话。
信是攒的,不是说的。
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没做好准备。
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新法很好,能让国家富裕,就急匆匆地推行。
他没考虑到地方官的执行问题——有些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逼着老百姓按新法办事,不管老百姓愿不愿意;他也没考虑到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新法里有些条款太复杂,老百姓根本看不懂。
结果呢?
新法被地方官搞得乱七八糟,老百姓怨声载道,到处都是反对的声音。
最后,新法只能废除,王安石也被贬了官。
聪明人都懂“晴天修屋顶”,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在暴雨里找雨伞。
提前做好准备,才是避坑的最好办法。
3. 唐玄宗的堕落:为啥从明君,变成亡国之君?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是说,做好事像爬山一样难,做坏事像山崩一样容易。
唐玄宗就是最好的例子。
唐玄宗早年的时候,是个明君。
他任用姚崇、宋璟这些贤相,整顿吏治,发展生产,还减轻老百姓的赋税。
那时候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长安城里到处都是外国人,有人从波斯来,有人从日本来,还有人从印度来,热闹得很。
这就是历史上的“开元盛世”,光是粮食,就够全国人吃好几年。
可到了晚年,唐玄宗变了。
他宠爱杨贵妃,每天陪着杨贵妃喝酒作乐,不管国家大事。
他把朝政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这些人只会拍马屁、捞钱,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安禄山叛乱的时候,唐玄宗还不信,觉得安禄山是自己的干儿子,不会反他。
等叛军打到长安,他才慌了神,带着杨贵妃和几个大臣偷偷出逃。
马嵬坡下,士兵们逼着他杀了杨贵妃,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人死去。
曾经的开元盛世,就这么毁在了他手里。
守善难,堕落却很容易。
为善需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可作恶呢?
只需要几步,就能把之前的努力全毁了。
人性就是这样,一旦放纵自己,就会滑向深渊。
小彩蛋:商鞅立木头的时候,有人跟他说“一根木头而已,没必要给五十金”。商鞅说“我要的不是木头,是老百姓的信任”。后来商鞅变法,真的没人敢违抗,连太子犯了法,商鞅都敢处罚太子的老师。
“晴天修屋顶”的智慧,你最近有没有用到过?比如提前做什么准备?
四、历史的循环:那些躲不开的规律
看《资治通鉴》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
历史从不重复,但规律总在重演。
这三件事,就是千年不变的循环。
1. 韩信的悲叹:为啥立功越多,死得越惨?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韩信用生命验证了。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帮刘邦打败了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跟项羽打仗的时候,好几次都快输了,都是韩信带兵来救他。
可刘邦当了皇帝后,就开始猜忌韩信。
他觉得韩信本事太大,手里又有兵权,万一造反,自己根本挡不住。
先是把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把他的兵权收了;后来吕后又找了个借口,说韩信要谋反,把韩信骗到宫里杀了。
韩信临死前,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帮刘邦打了这么多仗,没想到最后会死在一个女人手里。”
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不是因为谋反被杀,是因为自己没用了。
皇帝需要他的时候,把他当宝贝;皇帝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是个威胁。
没用了,再厉害也会被弃。
不光是韩信,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
刘邦杀彭越、英布,朱元璋杀李善长、蓝玉,都是一个道理。
不是皇帝太狠,是权力的逻辑就是这样:当你失去利用价值时,曾经的功臣,转眼就会变成弃子。
2. 项羽的无奈:为啥打赢所有仗,还是输了天下?
“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是说,当时代变了,再厉害的英雄,也无能为力。
项羽就是这样。
项羽是个英雄,力能扛鼎,打仗从来没输过,人称“西楚霸王”。
可他不懂分封的坏处,把天下分成了十八个诸侯国,自己当西楚霸王,觉得这样就能安安稳稳当老大。
他以为诸侯们会听他的话,可没想到,诸侯们互相攻打,天下又乱了起来。
刘邦趁机发展势力,到处拉拢诸侯,最后把项羽包围了。
项羽在乌江边上,拿着剑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可他不知道,不是天要亡他,是他的做法,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那时候的天下,需要的是统一,不是分裂。
他逆着时代走,再厉害也没用。
逆时代而行,再英雄也难赢。
还有崇祯皇帝。
他是个勤政的皇帝,每天工作到深夜,衣服上都有补丁,可他接手的明朝,早就烂透了:
外面有后金的威胁,天天来抢东西;里面有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到处都是叛军;朝廷里全是贪官污吏,只会捞钱,不会办事。
他再努力,也没办法把明朝救回来。
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上吊自杀的时候,他还觉得是大臣们害了他,可他没明白,是时代已经抛弃了明朝。
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太渺小了。
3. 司马光的初心:为啥写《资治通鉴》?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资治通鉴》的核心,也是司马光写这本书的目的。
他不是让后人记住多少历史细节,是让后人从历史里学教训,少走弯路。
比如看赵括纸上谈兵,你就知道,光有理论没用,得有实践;
看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你就知道,跟人打交道要防着点;
看项羽刚愎自用,你就知道,要听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说过一句话:“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意思是,现在的人不能随便骂商鞅,因为商鞅能让政策执行下去。
这就是读历史的意义:不是去评判古人的对错,是从古人的对错里,找到自己的路。
你看懂了历史,就不会重复历史的悲剧。
读史,是为了不重蹈覆辙。
小彩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每天都写,从来没停过。他怕自己偷懒,还专门做了个“警枕(一种圆木枕头,翻身就会滚掉,提醒自己别偷懒)”,一翻身枕头掉了,就起来继续写。
项羽说“天亡我”,崇祯骂“诸臣误我”,你觉得人该怪时代还是怪自己?
结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表文里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这句话,就是读这部书的最好方法。
咱们读这些箴言,不是学权谋诈术,不是变冷漠,是在看清人性和规律后,能更清醒地活着。
你知道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就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
你知道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会多听别人的意见;
你知道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会时刻约束自己。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照,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些千年的箴言,不是冰冷的文字,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读懂了它们,你就看懂了人心,看懂了兴衰,也看懂了自己该走的路。
最后,送你一句金句:
读《资治通鉴》,不是为了活在过去,是为了不困在现在,更不慌在未来。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