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二号机试飞,与原型机有多处不同!载弹量更大,机动性更强,更能隐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0:17 1

摘要:歼-36于2024年12月26日首飞,至今已有10个月之久,2025年10月28日,成都黄田坝机场又试飞了一架和歼-36原型机非常相似的机型,被认为是歼-36的二号机。

在六代机的研发上,我们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目前全球已经试飞的所有六代机全在我国,其中以成飞的歼-36最大,它安装了三台发动机,推力方面是相当给力的。

歼-36于2024年12月26日首飞,至今已有10个月之久,2025年10月28日,成都黄田坝机场又试飞了一架和歼-36原型机非常相似的机型,被认为是歼-36的二号机。

而从公开的画面来看,不少人分析认为二号机并非对一号机(首飞原型机)简单的“小修小补”,而是围绕发动机、气动布局、起落架等核心系统进行了颠覆性调整。并且认为这既回应了原型机测试中暴露的问题,也进一步明确了这款六代机“全域穿透、体系破击”的作战定位。其改动幅度之深、迭代速度之快,标志着中国六代机研发已从“验证探索”进入“原型优化”的关键阶段。

一、动力系统:从“保守适配”到“矢量赋能”,机动性与隐身的再平衡

歼-36原型机的动力配置曾引发广泛猜测,主流观点认为其采用三台涡扇-10基础型号发动机,侧重“稳妥推进”。而二号机最核心的改动,看上去就是将动力系统升级为涡扇-10二元矢量版本——这一选择既符合技术连续性,也精准匹配了六代机的性能需求。

从技术特性来看,涡扇-10二元矢量发动机基于涡扇-10B改进,喷管采用矩形截面设计,可实现俯仰方向±20°偏转,虽不及三元矢量的360°全向控制,但在隐身性与推力损失之间找到了更优解。因为这样一来二元喷管可通过冷却通道与屏蔽结构降低红外信号,其提供的“直接力控制”也能让歼-36在无垂尾布局下,依然具备过失速机动能力,弥补了飞翼构型在低速机动性上的天然短板,其机动性更强了。

尾部修形正体现了动力系统的升级:二号机的尾部喷口舱向后延伸,基本完全包裹住发动机喷管,和沈飞歼50的“一体化尾椎”结构类似。这一设计不仅减少了尾部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也通过优化气流通道降低了高速飞行时的阻力,使歼36在2马赫以上速度飞行时,气动阻力降低,提升航程与持续超音速巡航能力。

看起来目前还没有采用涡扇-15的发动机版本,也是本着适用和稳妥第一做出的决定,但不排除将来会改用涡扇-15或推力更强的发动机。

二、气动与隐身:进气道“争议性调整”,藏着速度与隐身的深层博弈

歼-36二号机另外一个较大的改动就是进气道的变动。原型机采用类似F-22的加莱特进气道,其优势在于“宽速度适配区间”——通过附面层隔道与可调斜板,可在0.8马赫至3.5马赫速度下保持稳定的进气效率,这适用于“高速突防、远洋制空”,高度契合歼-36的六代机定位。

然而二号机的进气道出现明显变化,虽然从仅有的几张图片中还看不出来具体变动,但是能看出表面增设了类似DSI进气道的“鼓包”结构,可能还保留了加莱特进气道的可调斜板,形成“加莱特-DSI混合构型”,真是这样的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独特的设计,但也不排除将来会再次变动。

三,襟翼改变,机动性让位于全向隐身

二号机还将原型机的“分段式襟翼”改为“一体式襟翼”,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消除襟翼缝隙产生的雷达波散射。

从数据来看,分段式襟翼的缝隙会使机翼区域的RCS增加,而一体式襟翼通过整体成型工艺与吸波密封胶,可将这一数值降低。

不过,一体式襟翼的升力系数较分段式有所降低,其起降距离会有所增加,但结合二元矢量发动机的使用,起降距离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这些变化表明,研发团队正将将“全向隐身”置于“起降性能”之上,更注重其在高强度防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四、结构优化:起落架“减重腾空间”,为航电与载弹量留足潜力

歼36原型机的后起落架采用“串列单排轮”设计,两个轮胎沿机身纵向排列,目的是通过增加接地面积分散55吨最大起飞重量带来的压力,这属于“保守安全设计”。

然而二号机却大胆取消了这一结构,改用“横向单轮”布局,仅通过一个加强型轮胎承载重量。从技术层面看,新起落架重量降低,起落架布局的调整也能释放机身的内部空间,战机的有效载荷必有所增加,还可以增加油量,或者安装雷达及吊舱等。

同时,起落架的改动还间接优化了弹舱布局。歼36原型机的内置弹舱因串列起落架的限制,仅能容纳6枚霹雳-21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1500公里);而二号机通过调整弹舱隔板角度,在不改变机身宽度的前提下,或可将载弹量提升至8枚,同时还能兼容诸如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1000公里)等较大的导弹,打击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定位明确:不是“终极形态”,却是“关键一步”

从上面的几点来看,歼36二号机相比首飞原型机已经做出了不少优化,但从研发规律来看,歼36二号机的改动并非“终点”,而是“迭代节点”。对比原型机与二号机的技术参数可见,其核心逻辑是“先解决‘有无’,再优化‘优劣’”:原型机验证了“三发飞翼、无垂尾”的基础构型可行性,而二号机则围绕“隐身-速度-机动性”的三角关系进行精细调校,逐步向“六代机终极形态”靠近。

从作战定位来看,二号机的改动进一步强化了歼36的“非对称优势”:二元矢量发动机与一体化尾椎提升了其“穿透防空网”的能力,混合式进气道保障了“高速突防”的效率,起落架优化则增强了“体系协同”的潜力,这都使得歼-36拥有更强的性能和战力。

值得一提的是,歼36的快速迭代并非孤立事件:同期沈飞歼50(北六代)也在进行高空高速测试,有消息称已有两架甚至更多架在试飞。这两款六代机分别侧重“多任务协同”与“高空拦截”,形成“高低搭配、全域覆盖”的布局。这种“双路线并行”的研发模式,既降低了技术风险,也能根据未来战场需求灵活调整。

当美军NGAD六代机仍停留在“图纸与PPT”阶段,我国已通过“原型机快速迭代”抢占了六代机研发的“时间窗口”。这是让人自豪的事情。未来,随着涡扇-15矢量版、新型吸波涂层等技术的成熟,歼36还将迎来更多升级,最终成为中国空军“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的核心装备。

特朗普回应美军南海坠机:或用了劣质燃油!在哪加的油?加了什么油?

全球最大电动船宜昌下水,蓄电达2.4万度,换一次电可航行一千里

1万年来地球上最大规模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在广东肇庆,能量堪比40颗核弹爆炸,一座山被砸成巨坑

来源:科普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