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寿:九旬如意松柏翠 四世同堂兰菊香 母亲李范英九十寿辰专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9:28 1

摘要:国庆节家人也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祖国的生日,感受着国庆的喜庆和祥和。家母九十岁了,在建国初期从孟津濒临黄河的一个山村出来参加革命工作,一辈子听从组织召唤,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几经变换,但初心不改,始终奉献在工作一线,直至退休。我们家里的传统,过节一定要看望老人

九旬如意松柏翠 四世同堂兰菊香

——母亲李范英九十寿辰专记

国庆节家人也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祖国的生日,感受着国庆的喜庆和祥和。家母九十岁了,在建国初期从孟津濒临黄河的一个山村出来参加革命工作,一辈子听从组织召唤,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几经变换,但初心不改,始终奉献在工作一线,直至退休。我们家里的传统,过节一定要看望老人,同老人一起欢度节日,此举已经坚持几十年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事实上,我们每个家庭的幸福,都源自祖国的和平强大,因此,我们要铭记祖国的付出与辉煌,传承家国情怀,激扬报国情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月六号是中秋佳节、也是母亲李范英九十大寿的日子,恭祝母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岁月静好,经年如诗!母亲是孟津县北马屯镇李家岭村人,李家岭是个大村,有五千余口人,母亲的娘家过去是村里有名的大户人家,良田颇多、山地颇多,养有骡马,开有做豆腐、做柿子酒的作坊,在当时,是方圆左近的殷实富户。这样的家庭,即使什么也不干,当个大小姐也是正常的,但据母亲讲,她不愿意享现成的,她在刚解放的时候毅然跑到县城参加工作……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难得的革命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要知那个时候好多人不愿意自家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去吃苦受累……给革命老人祝福!革命人永远年轻!

母亲的老家李家岭北距黄河有几里路,但李家岭是制高点,扼历史上黄河通往洛阳的交通要道,这里有个关口叫“窄口关”,据记载李家岭这支李姓是明代朱元璋镇守“窄口关”留下的守军的后裔。如今,这支明朝军人后裔留下了著名的非遗项目“竹马”,即用竹子扎的军马来表演各种战争剧及生活场景的剧,军人的价值在战场,和平时期不打仗了,就地“戍边”了,但心依然在战场,这种记忆传承了几百年,至今,每年的正月十六,李家岭的“竹马”仍是一场大戏啊,各色演员,不管在家、在外打工的,这一天都要回来,酣畅淋漓地进行表演……母亲小时候就是“竹马”演员,被大人驮着在高跷上表演,如今,说起这些,母亲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此次母亲寿辰,应该说蓬荜生辉。书法大家,河南省书协原副主席、洛阳书协原主席李进学先生欣然命笔“寿”字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堂及寿联;书法大家,河南省书协原副主席、洛阳书协原主席王鸣先生撰、写对联:华筵九秩莱子乐,慈训三迁孟母贤。”洛阳大学原副校长、书法家、诗人、辞赋家谭杰先生篆书书丹“寿”字;洛阳新华水电老总、电业局原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廉英杰先生书写“无量寿”中堂及对联“福星高照满庭庆,华诞生辉阖家欢”;洛阳书协原副主席郭朝卿先生撰写寿联:“堂北萱花荣九秩,天南宝婺耀千秋”;洛阳书协副主席刘伊明先生书赠“寿”字中堂及撰、写寿联:“心田种德心常春,福地安居福常来”,尤其是抬头更有深意:“范英女史九十华诞志贺”;中国美协会员,著名花鸟大家乔卫明先生惠赠牡丹花鸟画“富贵长寿”;中国书协、中国美协双会员王少宇先生书赠“福山寿海”,手绘丹青“福寿延年”……

对母亲九十寿辰欣然命笔撰写寿联、馈赠墨宝的还有洛阳市委退休干部我的表亲李四平、毛利民夫妇及他们的女儿毛晓霞,他们撰联并由著名书法家,洛阳农业学校副校长刘虎星先生书丹,其一联曰:寿若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其二联曰:九旬如意松柏翠,四世同堂兰菊香;著名写“福”专家、河大校友、中国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大崴先生书赠“寿”字中堂。洛阳理工学院工会原副主席、书法家、诗人李跃进先生惠赠书法长卷《兰亭序》《爱莲说》……这些著名书画家是我的老朋友,在慈亲九十寿辰之际,送来大礼,增添亮色,在此,本人及家人深表谢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得人恩惠,没齿难忘……

母亲九十大寿,李家岭舅舅家那边来的客人很多,表姐、表弟、表妹及晚辈等都来祝寿了。母亲从家乡走出来先是在家乡孟津县工作,供销社、商业局、县城、村镇等,孩子小的时候就到农村驻村,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扫盲等。她曾给我讲过,有一次带着我到横水一个村子驻村,这家出了一个杀人犯,藏在后院红薯窖里,公安人员来抓捕犯人,怕伤及无辜,就想办法把这家人一个个叫出,然后把我抱出来,最后才发起突击行动,将犯人一举拿下……类似的事情还有,她到村里工作,自己幼小,就被放到老乡家里,吃百家饭,跟村里的小朋友玩,有时候没人玩了,想妈妈了,就放声大哭……母亲当年是很不容易的,父亲在县里工作,也是经常下乡,顾不上家里,她一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带着孩子,两边都不能耽误,后来稍自己大了一点,才在现在孟津区政府所在地长华村找了一户人家的老太太照看……

这次母亲过寿,本不愿意过多说,想着自己家人像往年一样聚聚就行了,而且按家里四兄妹原来说定的母亲六十岁及以后过生日,按从老大开始的顺序,周而复始的安排每年的母亲生日活动,这样一直坚持了30年。今年轮到我办,又恰逢母亲九十大寿,舍弟、舍妹、堂兄弟们都主张要办一下,以示庆贺,于是就有了国庆节、中秋节加寿辰三喜临门的活动。本次活动,老家董村的亲戚、邙山上寨村大姑、小姑家亲戚,董村本家亲戚,尤其本家大哥,洛阳乳腺病医院创院院长董守义等光临现场,为这一门目前仍健在的老人祝寿,现场气氛热烈,李进学老师的寿字及对联、王鸣老师的寿联、其他老师的字画等,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与老人寿庆相得益彰……

母亲在她那个时代应该说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在本村上小学,参加工作后在洛阳地区财贸中专学习。当时孟津李家岭小学是孟津县最好的小学之一,是高小加完小,这个学校之所以好与当时县政府主管文教的科长是李家岭人有关。当时学校办在李家祠堂,母亲就是在本村受得教育,尽管当时上学的女生不多。外公家就在学校对面,距学校咫尺之近,因此上下学非常方便,这也造成母亲从小喜欢邀请离家比较远的同学中午到家吃饭的豪爽性格。河南著名作家相茹女士曾在她的一篇名为《洛阳孟津小浪底耄耋老人跨越七十多年的同窗情谊》一文中谈到她的母亲贾桂芬同我的母亲交往及到我姥姥家吃饭的事,读来非常感人……

母亲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十几块钱,她省吃俭用,不乱花钱,但感觉到同学生活困难时,主动帮助同学。她李家岭小学的同学贾桂芬后来又接着在孟津汉陵中学读书,有一次到县城玩,母亲就留她吃饭并住在自己的宿舍里,第二天贾同学告别时,母亲送给了她2元钱、一个笔记本、一支笔,贾同学说啥也不要,母亲说道,你正在学习,花钱的地方多,我参加工作了,每月有工资,比你强,你收下吧。在当时的情况下,2元钱可能不算多,但这是母亲的一片心意,对此,贾桂芬阿姨一直牢记在心里,一直惦记着要还情,直到去年8月3号,两位耄耋老人才得以在道北洛阳纺织品采购供应站家属院老母亲的家里见面,并一起共进午餐,七十年了,两位当年的同学、闺蜜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四目相对,哽咽无语……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母亲是非常善良的,充满爱心的,这种优良品质在她身上,在她们这一代人身上,是与生俱来的……

母亲先后在孟津县供销社、商业局工作,后同父亲一道支持三门峡大坝建设,调到洛阳地区下属的三门峡商业局工作,后又调回洛阳地区纺织品采购供应站工作,这是一个县处级单位,再后来地区纺织站与洛阳市纺织品公司、洛阳百货站合并,直至退休。她站过柜台、下乡驻过队,把零售店开在国家重点工程工地上,积极为一线服务;当过会计,是当时单位的业务骨干,还做过仓库保管员等,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母亲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深受组织及单位员工的好评。她退休的稍微早了一点,为的是让弟弟能够到纺织站“接”住班,因为当时的纺织站是事业单位,效益好,社会地位高,母亲提前退休的行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母爱,什么是舐犊情深……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两个词,一个叫“一头沉”,一个叫“双职工”。“一头沉”指一个人在单位工作,一般男的居多,老婆孩子在农村老家,一休息就要往家跑,干农活,照顾孩子及家里。“双职工”指夫妻双方都在单位工作,尽管都在城里,但孩子没人照顾,我们家庭就是这种情况。父母亲一方面要忙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家庭,尤其招呼小孩。我小时候在孟津县城找了一个保姆,到三门峡好像那里有幼儿园,小弟弟小时候在洛阳老城洛一中东门的一条街,好像是亨通街吧,找了一个名为“苏奶”的保姆,我有时放学了还去“苏奶”家接小弟弟。那个时候,母亲最忙,工作上的事情不能耽误,还要安排家里人的吃喝用度等,这种情况在当时比较普遍,但我们家里尤其艰难,孩子多,城里又没有亲戚照看,当然这也逼迫我们从小知道了生活的艰难,父母亲的不易,奋斗的重要等……

母亲是非常孝顺的,逢年过节她经常带领我们兄弟妹妹回李家岭看望外公外婆舅舅等,当时交通不发达,坐长途车到北马屯公社,往李家岭去还有十几里要步行,而且还是山路,道路比较崎岖,在山岭上要休息多次才能走到,一路要经小庙护、庙护、胡坡,赵家、大石嘴、红石嘴等,然后才能望见李家岭的寨门,母亲常说,李家岭是她的家乡,这里有她的爹娘,有她的童年、少年,有机会就要多回去看看……受母亲的影响,自己在孟津县当知青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去探望外公、外婆、舅舅等,后来李家岭对外开发,我还专门请时任河南省书协副主席、洛阳书协主席王鸣先生为该村书写村名,刻石立于显要之地,扩大李家岭村影响,自己也曾多次到李家岭考察,试图引资开发李家岭,还曾写了许多文章宣传李家岭……

母亲经常接外公、外婆到洛阳家中小住,尽管家里的地方不宽绰。外公到洛阳后,喜欢到洛阳各处转转,西关、北关、南关、十字街、青年宫、东车站等,因父母亲要上班,我和两个弟弟陪着转的比较多,外公对北关、五股路等很熟悉,说解放前经常到洛阳来卖柿饼、大枣、干粉、蜂蜜等……外公还带着我们兄弟几个到洛阳铸造厂、涧西三院看望三舅、四舅,他们当年从李家岭北边的河清渡口过黄河,跑到延安参加革命,参加抗大学习,后随解放军第一军参加解放战争,成为著名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以后转业到洛阳铸造厂、三院担任领导……

母亲在孝敬老人方面是我们子女学习的榜样。“低标准”时期,我家在三门峡,因老家粮食不够吃,奶奶带着一个孙子到三门峡去了,家里吃的本来就紧张,一下子添了两口人,情况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母亲省吃俭用,维持一家生计,要让老人、孩子等吃好,结果自己饿的浮肿住医院……还有就是爷爷年龄大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在道北建校我家里住,母亲用心伺候,端茶喂饭,奉药洗漱,让老人安详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因小时候父母亲忙于工作,到暑假和寒假的时候把我们兄弟几个送到麻屯老家与外爷家的比较多,那时爷爷家、外爷家也不富裕,但我们回去都是尽最大力量照看。如到外爷家,外爷总要惦着猎枪上山打野兔,那时还没禁止民间持猎枪,外爷枪法极好,每次总要打几只野兔改善生活,野兔肉拌着黄面,蒸着吃最好,这是自己童年关于美食的最好回忆……那时去外爷家也经常去距李家岭西边不远的大姨家去,大姨家的村子叫张华沟,现在是引黄入洛的提灌站,洛阳吃的黄河小浪底的水,就是从这里引来的。张华沟山青水秀,是个宁静的小山村,戏水、逮蚰子、捉螃蟹、掏鸟窝是童年最大的乐趣,这种乐趣,一直呆在城里的孩子是没有的……

母亲工作上很辛苦,照顾家里、照顾孩子依然很辛苦。母亲在三门峡工作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有时要开会,我那时候年龄小,睡眠多,开会不让带小孩,有一次,母亲就把我放在宿舍去开会,开会中心神不宁,急忙往家赶,发现家里有黑烟冒出,打开门发现风吹动蚊帐吹到了煤油灯,燃着了蚊帐,母亲大惊失色,一把扯下蚊帐,但火焰还是在右我胳膊上留下烧伤的疤痕,很多年后才逐渐隐退……因为此事,母亲很多年后给我说,那时候太难了,要干公家的事,还要照看孩子,都不敢怠慢……后来自己及弟弟妹妹有了孩子,母亲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说,孩子小,带孩子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时刻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母亲在操持家务上也是有很好口碑的。母亲蒸的馒头很好,又白又虚,口感很好;还有像烙发面饼、烙饼馍、塔菜馍、包饺子、做蒸菜等都有上好的功夫;尤其是做卤面、烤烧红薯方面更是有绝活,做的非常好吃。母亲做的卤面,多以肉丝配以黄豆芽、或长豆角为主,比较清淡,但很可口,当时家里孩子多,每人一大碗,吃起来很过瘾,也很顶饥,再每人一小碗鸡蛋汤就是一顿非常好的午餐……还有就是母亲做的烧红薯,也是很专业的,在铸铁火炉上围着火口摆一圈红薯,上面加一个铸铁的蒸笼盖,火不要太大,闷上二十分钟红薯就熟了,香味浓郁,面甜可口,在当时的年代,红薯是救命的,幸有从老家带的红薯,加之独特的制作方式让我们度过了生活匮乏的年代……

母亲在家里是任劳任怨的,支持父亲工作,自己也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同时也有自己的个性,就是敢讲真话,爱憎分明。父亲是单位的资深科长,单位要在丹城路盖干部楼,按条件要给父亲分一套。但后来有人走后门,把父亲挤掉了。母亲知道后,拿着分房条件与领导理论,弄的领导十分尴尬,承认工作失误了……母亲为人正直,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子女教育上,母亲毫不懈怠,发现孩子身上有不好的苗头,就及时指出来,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在我们兄弟几个的记忆中,父亲、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孩子们不听话,动手教育孩子……

因家里子女多,母亲对孩子们要求很严,平时吃饭不是很好,但一定让孩子吃饱,她常说,长身体时期,不能忍饥挨饿,因此想法设法让孩子吃饱,当时粮食定量供应,不够吃,就额外如花钱在粮店买些碎挂面,尽管碎,但是细粮,上笼蒸蒸做成卤面,因此,小时候自己吃碎挂面卤面多了,就认为卤面是最好吃的东西了,殊不知这是父母亲变着法让孩子吃饱的的一种“另类”的操作;尽管家里经济上不宽裕,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养育小孩,但对我们正常的要求,想办法也要满足,如上初中的时候,自己喜欢打篮球,弟弟喜欢打排球,我想要一双回力鞋,弟弟想要一双排球鞋,母亲毫不犹豫地买了,这在当时也是很奢侈的……

一个家庭中,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工作。父亲母亲对我们几个子女的工作非常操心,一方面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积极为我们的工作奔波。如当时我在农村下乡,回城参加工作竞争比较激烈,母亲就对她的亲表弟,时任孟津县委组织部的领导再三交代,要给我压担子、创条件,后来我这位舅舅就把我专门调到他曾驻村的一个大队,先当民师、后考大学……还有二弟的工作,母亲感觉同在一个单位不利发展,就找人把他调到了商业上另一个单位,在那一个单位发展很好,很快当上了一个重要部门的科长,再有就是三弟,当时在单位劳动服务公司上班,为了让他顺利进入体制内,母亲提前退休,腾出指标……每一个家长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若有可能都是甘愿为子女做铺路石子的……

因忙于工作、操持家务、营养不良等,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母亲患上了肝炎,那时候最好的营养就是喝牛奶,买牛奶是需要指标的,还要审批,并且还要自己家人去取,当时我家住在老城西南隅农校街11号院,是纺织品公司大院,即现在董家大院西隔壁,这个院落实际上是董家大院的一部分,有小姐的绣楼、厢房等,取牛奶的地方在东大街与民主街交叉口的西北角,从农校街到那有两三公里,因弟妹小,每天早上自己要骑自行车到那取奶,取奶回来以后简单吃点饭就要上学,这样的情况持续有两年多,特别是冬天,天寒地冻,道路湿滑,脸、耳朵都冻僵了,手都冻裂冻肿了,后来母亲专门为我缝制了棉手套、能盖住耳朵的棉帽子,情况才有改观,那个时候过日子比较难,国家难、大人难、家庭难、小孩难,但难能凝聚人、锻炼人……

母亲退休以后还是比较充实的,订有报纸,关心国家、洛阳大事,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形势及发展,喜欢看医药方面的书,如《黄帝内经》《汤头歌诀》等,自己也注重养生,天气好了,还下楼在家属院里转上几圈;母亲最高兴的就是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家里近三十口人集聚在她身边,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母亲是一个随和的人,凡事只要能说得过去,她从不提况外要求;母亲是一个低调的人,能自己做的事从来不不麻烦别人;母亲是一个乐观的人,遇事不钻牛角尖,不管遇到再多的困难,总能豁达面对……

因母亲九十寿辰家庭聚会活动,自己有感而发写了上述一些片段,有可能有许多情景自己没写到,但有机会自己还是要写的。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母亲,因母亲是最亲的人,母亲给了自己生命,养育自己长大,培养自己成长,母亲的恩情无论怎么表达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些年,自己有个微信写作习惯,就是有机会每天写点东西,如洛阳历史、河洛文化、教育感悟、洛阳发展策论等,其中有一个栏目就是写写自己最亲近的人,先后曾写过爷爷、外公、父亲,再有就是这次祝寿机缘写的母亲。这些亲人,有些已经离世了,有些依然健在,逝去的,健在的,都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人自己不去写,不去缅怀、不留纪念,恐怕很少有人写了吧!行礼尽孝要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做人要有良知,要知道感恩,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经历过的事,更不能忘记爱过自己、用整个身心爱过自己的亲人……

作者简介:董延寿,古都洛阳人。南开大学博士,历史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发展顾问、学术委成员。祖籍孟津麻屯镇董村,生长于洛阳老城。京津沪汴多地读书,文史哲经略有涉猎,潜心学术,钟情教育,热爱收藏。崇尚知行合一、践行经世济用,喜写随笔小品,时有文章著作行世。创有洛阳古雒斋艺术博物馆,书斋亦古雒斋,自号古雒斋主。

来源:法新洛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