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与主演秦海璐出席活动,共同分享作品《四世同堂》历经15年打磨背后创作历程。
5月18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媒体见面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与主演秦海璐出席活动,共同分享作品《四世同堂》历经15年打磨背后创作历程。
凝心血沉淀 从小说到舞台平民史诗
作为老舍先生85万字长篇小说舞台改编,《四世同堂》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横跨14年抗战史,勾勒出老北京各阶层平民生存群像。田沁鑫介绍,该剧自2001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70多个城市演出400余场,此次以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为契机登陆上海,既是对历史回望,也是对民族精神当代呼应。
田沁鑫表示,《四世同堂》剧中没有绝对的英雄,而是通过祁瑞丰等“中间人物”挣扎,展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这种大多数人的坚持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密码。剧中,秦海璐饰演的“大赤包”是全剧最具戏剧张力角色之一,从市井泼妇到汉奸太太的蜕变,既有对权力的贪婪,也有乱世中的悲凉,成为解读老舍笔下“国民性”重要切口。
角色突破 秦海璐十五年“变形记”
谈及塑造“大赤包”历程,秦海璐坦言这是职业生涯中最颠覆性挑战。15年前,她主动向导演请缨饰演这个50多岁反派角色,为此不惜增肥、绑沙袋、练习烟酒嗓,甚至两次因声带结节就医。她表示,舞台假定性让她有机会跨越年龄和外形限制,但最难的是吃透角色的“恶”与“可怜”。随着年龄增长,她对角色理解从表面“跋扈”逐渐深入到人性复杂,“大赤包悲剧在于她既是时代产物,也是迷失本心的牺牲品。”
田沁鑫评价秦海璐表演“兼具爆发力与层次感”,她通过身体语言和声音塑造了一个立体“恶女人”,但又让观众看到其悲剧底色。这种表演不是单纯“丑化”,而是对人性深度挖掘。剧中,秦海璐通过绑沙袋练习步态、模仿老北京方言俚语,甚至深入老舍故居体验生活,力求还原角色地域质感与时代气息。
团队传承 四代演员“梅花”情怀
此次参评梅花奖,中国国家话剧院举全院之力打造升级版演出,不仅召回退休老艺术家重返舞台,更凝聚了四代演员心血。秦海璐透露,82岁的老演员李文玲此次重返舞台饰演四奶奶,退休舞美、服装团队也自发回归助力。
田沁鑫强调,《四世同堂》的长盛不衰得益于代代相传匠心,从首演时雷恪生等老一辈艺术家,到如今青年演员,每一代都在为这部戏注入新生命力。剧中,秦海璐已与5位不同“冠晓荷”搭档,这种演员流动性反而成为剧目“常演常新”活力源泉。
对话上海 经典照进当代剧场
对于上海观众,《四世同堂》有着特殊意义,该剧此前在上海演出时便创下票房纪录,此次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演出季开幕大戏,更是一票难求。秦海璐表示,上海观众对戏剧理解与包容让她充满期待,既懂传统戏曲韵味,又能接受现代舞台创新的“懂行”观众的反馈对演员来说是最大激励。
田沁鑫透露,未来剧院计划推出《四世同堂》4K高清版,并探索小剧场改编,让经典以更多形式触达年轻观众。这部戏不仅是舞台上的北平史诗,更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桥梁。当大幕拉开,秦海璐饰演大赤包踩着锣鼓点登场,这个历经15年打磨角色,既是对老舍文学遗产致敬,更是中国话剧人以匠心叩问时代答卷。
本文来自【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