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1027课:渔阳鼙鼓动地来,“鼓”部的9个汉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9:51 1

摘要: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鼓”部的9个汉字,鼓部的部属汉字只有这9个,分别是:“鼛、鼖、鼙、【上隆下鼓】、鼘、鼞、【上鼓下合】、【上鼓下咠】、【上鼓下缶】”其中只有“鼙”是现代汉语通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鼓”部的9个汉字,鼓部的部属汉字只有这9个,分别是:“鼛、鼖、鼙、【上隆下鼓】、鼘、鼞、【上鼓下合】、【上鼓下咠】、【上鼓下缶】”其中只有“鼙”是现代汉语通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

1、鼛。读gā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鼛,大鼓也。从鼓,咎声。《诗》曰:鼛鼓不胜。”形声字。本义是大鼓。

鼛鼓是古代用于役事的大鼓,长一丈二尺。《广韵·豪韵》:“鼛,役事车鼓,长丈二尺。”这里的“长一丈二尺”,按郑玄注推算约合现代2.76米,属于超大型鼓类。

大鼓

这里的《诗》指《诗·大雅·緜》。“鼛鼓不胜”今本“不”作“弗”,即(劳动声)声势压倒大鼓。

鼛的小篆写法如图:

鼛的小篆写法

2、鼖。读fé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鼖,大鼓谓之鼖。鼖八尺而两面,以鼓军事。从鼓,贲省声。”形声字。本义是大鼓。

鼖是古代八尺而两面的大军鼓。《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周礼·考工记·韗人》:“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鼓。”鼓身长度为八尺,鼓的直径为四尺,鼓中间的围长比(常规围长)增加三分之一,这种鼓就叫做鼖鼓。

擂鼓助战的张飞

又《周礼·地官·鼓人》:“以鼖鼓鼓军事。”用鼖鼓来在军事行动中击鼓(以传递信号或鼓舞士气)。

这里的“鼓军事”是古汉语中“以鼓用于军事”的简略表达。古代军队常通过击鼓来指挥进退、振奋军心,鼖鼓因体积较大、声音洪亮,适合在战场上传递指令。

鼖的小篆写法如图:

鼖的小篆写法

3、鼙。读p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鼙,骑鼓也。从鼓,卑声。”形声字。本义是骑鼓。

所谓的骑鼓,是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中军(主帅的营帐或主力部队)用鼙鼓来下达击鼓的命令。

其中“鼙鼓”是古代军中用于传令的小鼓,比上一字提到的“鼖鼓”体积小、声音更急促,常作为发号施令的信号鼓,“令鼓”即下令让(其他大鼓)击鼓,形成军中的指挥信号体系。

王筠《说文句读》:“此是汉制,古不骑马。”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渔阳鼙鼓动地来

本义之外,鼙还指小鼓。《仪礼·大射礼》:“应鼙在其东。”郑玄注:“鼙,小鼓也。”回应鼙鼓的声响在它的东边。

鼙的小篆写法如图:

鼙的小篆写法

4、【上隆下鼓】。读ló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上隆下鼓】,鼓声也。从鼓,隆声。”形声字。本义是鼓声。

【上隆下鼓】一般用于象声词“【上隆下鼓】【上隆下鼓】”。即鼓声。单用义同。

【上隆下鼓】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隆下鼓】的小篆写法

5、鼘。读yuā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鼘,鼓声也。从鼓,【淵无氵】声。《诗》曰:鼗鼓鼘鼘。”形声字。本义是鼓声。

同样是鼓声,鼘与【上隆下鼓】有区别,【上隆下鼓】一般指近处的鼓声,而鼘一般指远处的鼓声。《正字通·鼓部》:“鼘,鼘鼘,鼓声远闻者。”

这里的《诗》指,《诗·商颂·那》:“鼗鼓鼘鼘。”即货郎鼓鼘鼘地响。

货郎鼓响

鼘的小篆写法如图:

鼘的小篆写法

6、鼞。读tā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鼞,鼓声也。从鼓,堂声。《诗》曰:击鼓其鼞。”形声字。本义是鼓声。

一般用于象声字“鼞鼞”,单用义同。

同样是鼓声,鼞的声音较为盛大响亮。承培元《引经释例》:“从堂之字皆有盛意。”

这里的《诗》指《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鼞。”今本“鼞”作“镗”。敲鼓响鼞鼞。

鼞的小篆写法如图:

鼞的小篆写法

7、【上鼓下合】。读tà。《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上鼓下合】,鼓声也。从鼓,合声。”形声字。本义指鼓声。

关于这个“鼓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鼓下合】,鼙声也。鼙各本误作鼓,今正……郭璞曰:‘闛鞈,鼓音也。’此浑言之耳,鼙亦鼓也。”

因此,这个鼓声,应为鼓鼙声。同样也是象声词,或专指军鼓声。《广韵·盍韵》:“【上鼓下合】,鼓声【上鼓下合】【上鼓下合】。”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鎗铛【上鼓下合】。裴骃《史记集解》引郭璞曰:“铛【上鼓下合】,鼓音。”

【上鼓下合】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鼓下合】的小篆写法

8、【上鼓下咠】。读q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上鼓下咠】,鼓无声也。从鼓,咠声。”形声字。本义是鼓无声。

鼓面的各个位置会发不同的声音

这里的“鼓无声”,并非鼓不能发声。而是击鼓的边缘,至于无声的位置,发出“【上鼓下咠】【上鼓下咠】”的响声。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鼓部》:“鼓无声者,非谓鼓不能发声,乃谓鼓至于无声。鼓声以彭彭为盛,击其中也。渐击面、边、乃成【上鼓下咠】【上鼓下咠】,此可实验也。”实际上在演奏实践中,人们为了产生相应的节奏,往往也会敲击鼓的边缘,形成【上鼓下咠】【上鼓下咠】的声音,促成音节调整。

本义之外【上鼓下咠】还指鼓的余音。《正字通·鼓部》:“【上鼓下咠】,【上鼓下咠】者,鼓声止而余音在也。”

【上鼓下咠】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鼓下咠】的小篆写法

9、【上鼓下缶】。读音有两个:

(一)tà。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上鼓下缶】,鼓鼙声,从鼓,缶声。”形声字。本义是鼓鼙声。

这个字有争议。钮树玉《说文段注订》:“【上鼓下缶】,鼓鼙声……窃疑鼙当是缶,缶下声字为后人加,缶,瓦器,秦人鼓之以节歌,从鼓、缶,乃会意。”认为是会意字。本义是击缶声。我们认为钮树玉的训诂更合理,《诗经》《史记》均有“击缶而歌”的典故,或有可能这个字就是从此而来吧。

(二)lóng。用同“【上隆下鼓】”《正字通·鼓部》引《同文铎》:”【上隆下鼓】,俗作【上鼓下缶】。”

【上鼓下缶】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鼓下缶】的小篆写法

来源:合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