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还记得2020年园区改造项目的审批流程吗?”电话里的声音刚落,做行政的陈姐手就僵了。她下意识接话:“好像是我和工程部一起走的流程。”可挂了电话翻档案才发现,那年她借调去了别的部门,根本没参与。
一、接到电话先“刹车”,别被慌神带偏
“您还记得2020年园区改造项目的审批流程吗?”电话里的声音刚落,做行政的陈姐手就僵了。她下意识接话:“好像是我和工程部一起走的流程。”可挂了电话翻档案才发现,那年她借调去了别的部门,根本没参与。
很多人接到这类电话,第一反应是“赶紧回应表配合”,反而容易说错话。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先“踩刹车”。第一步要确认身份,别管对方语气多正式,都要问:“麻烦您说下是纪委哪个科室?方便提供姓名和工号吗?我这边登记一下。”这不是不配合,而是防诈骗的必要步骤,也能让对方知道你有留痕意识,不会随意施压。
接着只记“硬信息”,对方说“需要来一趟”,别问“要问什么事”,而是问“几点到?在几楼哪个办公室?需要带当年的项目文件或工作笔记吗?”。多年前的事像模糊的老电影,当场回忆很容易出错,记准时间、地点、要带的材料,比瞎猜细节靠谱得多。
最后别立刻答应“马上到”,可以说“我得回家找一下当年的存档,下午2点前到可以吗?”。哪怕多1个小时准备,也能避免空手去“现想”的尴尬——毕竟谁也没法保证,几年前的小事能瞬间记清。
二、回忆旧事别“硬凑”,用“线索”唤醒记忆
“时间太久,我记不清了”这句话,很多人觉得说出来会显得不配合,可老纪检员王哥却说:“我们最怕的不是记不清,是为了应付硬编细节。”之前有位同事,被问起2019年的采购项目,硬说“是和张主任一起定的供应商”,结果查出来张主任那年还没入职,反而引来了更多疑问。
其实唤醒记忆不用“硬想”,找对“线索”就行。老工作笔记是宝,翻开来看看“会议记录”里的重点标注,“待办事项”旁的备注,说不定某行小字就能让你想起当时的情况;旧社交软件也能帮上忙,在QQ或微信里搜“项目名”“拨款”“审批”这些关键词,当年和同事的沟通记录可能突然跳出来,帮你理清脉络;甚至家里的老日历也有用,标红的“重要会议”“提交材料”日期,能帮你锁定事件发生的时间线。
要是这些还不行,就找“参照物”。想不起2018年的事,先想“那年我在哪个办公室?旁边坐的是谁?”比如“那年我和小李挨着坐,这个项目她也参与了,说不定她有印象”,通过熟悉的人关联具体的事,比独自苦想容易得多。
三、谈话时别“多话”,说事实比“猜原因”安全
谈话室里,最容易踩的坑是“添油加醋”。有次纪委问“当年为什么选择乙公司做监理”,有人随口答“应该是领导觉得他们资质好”,结果查出来是他自己在审批表上签的“同意”,反而被怀疑推卸责任。
纪委要的是“事实”,不是你的“猜测”。被问到某件事,只说“我做了什么”“我看到什么”,别去猜“为什么这么做”“别人是怎么想的”。比如被问“项目款为什么延迟支付”,就说“当时我负责提交付款申请,后来财务说缺少验收报告,所以没付”,别加“可能是财务那边忘了”这类主观判断。
遇到记不清的问题,也不用慌,有三句“安全话”可以说。可以说“我得看一下当时的材料才能确定”,比如“具体的付款金额记不清了,能让我看一下当年的财务凭证吗?”;也能说“这个环节不是我负责的,技术部的刘工更清楚”;还可以说“时间太久,我只记得这些,以书面记录为准”。这些话既诚实,又不会出错,远比硬编细节稳妥。
谈完离开前,一定要用手机备忘录记下“今天谈了2020年园区改造项目,提到了审批表和付款申请,提供了工作笔记”,避免后续回忆偏差。要是回家后想起新细节,别等着被追问,赶紧写份《情况说明》亲自送到纪委,主动补正比被动解释更显诚意。
其实纪委找你聊旧事,大多是为了核实事实,不是认定你有问题。他们手里早就有了不少证据,找你只是为了补全“拼图”。你要做的,就是当好“事实传递员”,如实说清自己知道的情况,不慌、不编、不猜,自然能顺利过关。
来源:辰星说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