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近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中文播客头部平台“小宇宙”App联合发布《“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
“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近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中文播客头部平台“小宇宙”App联合发布《“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
基于小宇宙全平台的最新数据,报告揭示了中文播客用户的画像和行为特点。中文播客听众,以女性为主,女性用户占比高达68%;年龄上,青年是绝对主体,18-35岁的用户占比超过83%,其中25-35岁的核心用户群占45.17%;在地域和职业特质上,用户主要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达58%,其中白领(45%)和学生(29%)为最活跃群体。
在媒介使用行为上,播客用户的首要特征在于深度参与。播客单集平均时长达59分钟,但仍有61.5%的用户会完整地收听一个单集。用户日均收听时长达79分钟,在发表过评论的用户中,人均评论字数为432字。更重要的是,这些互动并非单向留言,23.7%的单集评论区出现了多轮对话。对于收听超过100小时的重度用户,其评论意愿更是高达49.2%。此外,用户跨分类探索新内容的特点鲜明。近半数用户订阅超过10个不同分类的节目,在月收听100小时以上的重度用户中,这一比例超过80%;每周有近40%的用户会尝试收听新节目,接触新内容。这表明,播客听众不仅愿意投入较长时间收听播客,并且倾向发表长篇幅的评论、进行深入互动,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信息圈、打破“信息茧房”,挑战了传统认为短视频时代用户倾向快速信息消费和被动接受算法推荐的刻板印象。
2025年5月,中心联合小宇宙App面向平台全体主播发出问卷邀请,获得有效问卷1540份,系目前国内样本量最大的中文播客主播系统性调查。研究显示,播客主播以女性为主(66.8%)、平均年龄 31.7岁、受教育程度高,近9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文播客主播对于播客的公共价值,呈现高度共识。主播对“呈现多元观点和声音”认同度均值高达4.72(5分制,下同),对播客应“关注公共利益”(4.13)“为弱势群体发声”(4.31)“参与社会热点讨论”(4.08)均高度认同。其中,女性主播在“关注公共利益”“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不同群体对话”等维度上,表现出更高的认同度和参与意愿。男性主播则在拓展播客合作、社群互动上更积极。此外,多数主播的订阅人数有限、播客亦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内容创作和个人兴趣是其投身播客的主要动力。如何扩大影响力、实现商业回报、维持整个播客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是一个挑战。
报告还基于小宇宙平台“编辑精选”数据呈现了平台内容的运营策略,围绕新闻、科技及女性主义等热门话题对代表性播客案例展开分析,并从城市类播客与线下大型播客节两个维度呈现了播客公共价值的多重面向。报告认为,播客已成为支撑个体间互动、创造公共对话、维系异质社群的重要载体,以小群体之间的自由对话,回应当前都市人渴望真切交流的需求,重塑城市生活缺失的“地方感”,将激发都市社会的创新活力。
据悉,本届论坛顺应当今人文社科研究的“媒介转向”普遍趋势,提出“中国媒介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关注当下中国智能媒介创造的都市社会新现实,探索媒介推动人和社会关系演变的新可能。
论坛设有“从复旦出发的‘传播学在中国’系列对谈之第一题‘中国的传播学本土化——个人的经历与反思’”“《“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发布暨‘小宇宙、大世界:播客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未来’圆桌讨论” “智能城市文明的交流互鉴:城市国际传播新思路”“数字沟通力:长三角、大湾区中国都市圈发展”四大专场,从学科历史、媒介经验、国际视野、国内实践四个方面,探索并建构“中国媒介学”自主知识体系。
本届论坛也是在国内外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连续第十九年举办,在广泛征集投稿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最终共有84篇学术论文入选,共设置了19个分论坛,涵盖智能城市、数字治理、城市文化、报刊史、数字记忆、媒介理论、人机交互、公共艺术、电子游戏、数智新闻、国际传播等众多前沿议题。学者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跨越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公共管理、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在为期两天的交流中,专家学者们围绕智能时代的城市传播、中国媒介学的范式建构、数字媒介的社会文化意义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探索如何以中国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如何以学术研究支撑国家战略,如何在智能时代构建中国传播学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从回望历史到扎根现实,再到面向未来,本届论坛搭建起理论与经验、技术与城市、本土与全球之间的桥梁,展现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新时代推动传播学学科范式转型、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在智能媒介时代,推进中国传播学范式和话语体系转型全新探索。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