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中旬,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突然宣布,对一个名叫“俄罗斯反战委员会”的组织提起刑事诉讼,理由是他们涉嫌图谋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并被指控组织恐怖活动。这一决定震动了俄罗斯政坛。官方点名的主谋,是当年那位叱咤油气行业的前尤科斯老板霍多尔科夫斯基。与他一同被列为调查对
十月中旬,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突然宣布,对一个名叫“俄罗斯反战委员会”的组织提起刑事诉讼,理由是他们涉嫌图谋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并被指控组织恐怖活动。这一决定震动了俄罗斯政坛。官方点名的主谋,是当年那位叱咤油气行业的前尤科斯老板霍多尔科夫斯基。与他一同被列为调查对象的,还有前总理卡西亚诺夫、反对派人士卡拉-穆尔扎、以及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这个被指控的“反战委员会”,其实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在海外诞生的一个政治组织。起初,它以“反战”“人权”为口号,吸引了一批流亡的政治人物、旧寡头和媒体人加入。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组织逐渐显露出更强的政治色彩。2023年,他们发布了一份文件,公开提出要推翻俄罗斯现政府,建立“新的俄罗斯秩序”。此后,他们在欧洲各地活跃,与欧盟官员频繁接触,出席国际会议,还被纳入欧洲理事会支持的“俄罗斯民主力量平台”。欧盟的举动,被克里姆林宫看作是在“扶植政治替代力量”。
这一次的刑事立案,实质上是政治警告。任何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触碰国家权力的边界,都将被视为潜在威胁。而对于霍多尔科夫斯基,普京或许也有一份复杂情绪。这个曾经的石油巨头,二十年前几乎是俄罗斯经济的象征,他的公司尤科斯一度跻身全球能源巨头。但他后来与克里姆林宫公开对立,被以逃税罪名判刑十年。那是普京上台后整肃寡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2013年,普京亲自签署特赦令,让他离开监狱。那一年,俄罗斯正值冬奥会前夕,普京想向国际社会展示“温和与自信”。而今天,这位昔日的被赦免者,却成了俄罗斯通缉名单上的“首号反对派”。
有人说,这是一场迟来的清算。但更多人看到的,是普京对旧时代遗留问题的反思。那次赦免本是政治上的妥协,如今却成了隐患,因为霍多尔科夫斯基从未真正退出政治。他在欧洲建立基金会,资助独立媒体,支持反对派律师与社会活动人士。他拥有资金、有国际人脉,也懂得如何与西方舆论打交道。当俄乌战争爆发后,这些资源全部被重新激活。他不再是个“落魄寡头”,而是西方眼中“自由俄罗斯”的象征。
俄罗斯政府这次出手,其实也早有苗头了。自2022年以来,俄国内部的压力持续加大。制裁让经济承受重负,卢布贬值,物价飙升,民众实际收入下降。为了维持战争支出,政府增加税收,削减非必要公共项目。人们的生活变得拮据,社会怨气也在积累。再加上征兵政策扩大,年轻人被派往前线,战争的代价渗透进每个家庭。普京面对的已不仅是外部压力,更是国内民心的波动。就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流亡海外的旧精英们开始发声,用“反战”“自由”作为旗号,把克里姆林宫的内部矛盾放大给世界看。
他们没有军队,却懂得如何塑造舆论。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称俄罗斯需要“重建一个不受恐惧统治的国家”;卡西亚诺夫则在媒体上呼吁西方继续对俄施压;卡斯帕罗夫利用他在国际象棋界的影响,不断强调“俄罗斯人民与克里姆林宫不同”。这些声音在俄罗斯国内难以传播,但在外部信息空间中,形成了另一种叙事。它不直接动摇政权,却能削弱俄罗斯在国际舆论场的防御力。
俄罗斯安全部门对此也早有准备。自2024年起,“外国代理人”和“极端组织”的法律被扩充,凡是与敌对国家或境外资金有关的组织,都可能被列入“不可接受名单”。反战委员会早在去年就被列为非法组织。如今刑事指控的升级,是为了彻底堵上潜在的法律漏洞。换句话说,克里姆林宫想提前切断“内外呼应”的可能。对俄罗斯来说,这不仅是安全问题,更是政权存续的问题。
而且,普京的谨慎是有其合理性的。瓦格纳兵变那一夜,他亲眼看到权力体系内部可能出现的裂口,外部敌人可控,内部的摇摆才最危险。自那以后,普京强化了国家近卫军,调整安全委员会架构,对军方与地方精英重新分权。任何一点不忠诚的迹象,都可能被放大为潜在风险。
不过,问题在于这种“安全化思维”正在吞噬政治弹性。俄罗斯体制过去依靠的是集中与控制,但过度集中会带来麻木。社会在长期高压下,活力被压缩,信息流动受限,反馈机制减弱。当外部冲击加剧时,政府更容易陷入信息盲区。反战委员会虽然身在海外,却在这一点上击中了俄罗斯的软肋。他们不需要真的推翻政权,只要制造怀疑和裂痕,就足以让克里姆林宫疲于应对。
普京现在要解决的,已经不仅是“谁在反对我”,而是“人民还能忍多久”。战争打到现在,俄罗斯社会的集体耐心正在被消耗。尽管官方舆论仍然强势,很多普通人已经开始疲惫,对战争报道的热情下降,对政治话题避而不谈。普京如果不能在经济与社会层面稳住局面,单靠安全机器是难以长期维持稳定的。
从结果看,俄罗斯的政治选择正变得越来越有限。制裁导致外部空间被封锁,战争让内部资源被压缩。普京必须在“维稳”与“恢复经济”之间反复权衡。对外,他得保持强硬姿态,对内,又不能让民怨爆发成社会运动。这种两难格局,也让政权变得更脆弱。不是因为外部能击垮它,而是内部的信任被不断透支。
有人说,普京现在的局面像在与过去的自己较劲。他当年以强势手段重塑国家,如今又被那场重塑的后遗症困住。当年的特赦,曾被视为“政治智慧”的体现;如今看来,那份宽容让敌人有机会积蓄力量。此刻的俄罗斯,既像在打仗,又像在补墙。外部战线打不完,内部漏洞补不完。普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斗争不只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消耗战。
一个曾经被宽恕的人,最终成了最棘手的威胁;一场看似结束的斗争,却在另一个时刻重新开始。普京当年的仁慈,如今变成了他必须提防的裂口。权力从来不是靠心软维持的,尤其在俄罗斯这样的土地上。
来源:Thldl李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