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从银川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毕业的张玉春,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走上讲台,从此在教育领域深耕30年。从青涩的教坛新秀到成熟的教学骨干,他始终秉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让每个孩子爱上数学”的初心,在数字与图形的世界里,为学生点亮思维的明灯。
1994年,从银川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毕业的张玉春,怀揣着对教育的赤诚走上讲台,从此在教育领域深耕30年。从青涩的教坛新秀到成熟的教学骨干,他始终秉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让每个孩子爱上数学”的初心,在数字与图形的世界里,为学生点亮思维的明灯。
用思维架桥 让数学焕发生机
张玉春出生于中卫,1994年以教育人才身份被引入北京市怀柔区,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5年后,他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完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习。工作以来,从校内教研到区级培训,从市级班主任技能课程到专业杂志社组织的高级研修,每一次学习机会他都倍加珍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教学心得,记录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思考。
系统的专业深造,让他对数学学科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思维的体操’。”张玉春常这样说。
张玉春在课间逐一给孩子们批改讲解作业。
初到怀柔区乡村中学时,教室里斑驳的墙壁、学生因基础薄弱而怯于发言的模样,深深触动了他。第一次讲授“一元一次方程”,大半学生眼神迷茫。课后,一名叫小宇的学生攥着皱巴巴的练习册小声问他:“老师,X到底是什么呀?”看着孩子眼中的困惑与渴望,张玉春辗转难眠。第二天,他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咱们把苹果当作‘X’,老师有5个苹果,分给大家后还剩2个,谁能算出分出去多少个?”他一边说,一边把苹果递到学生手中。孩子们瞬间活跃起来,一个孩子举着苹果大声说:“老师,分出去3个。因为5减2等于3,‘X’就是3。”那一刻,孩子眼中迸发的光芒,让张玉春更加坚定了“让每个孩子爱上数学”的初心。
这次偶然的尝试,引发了张玉春对教学方式的深刻反思。
2017年,张玉春调入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任初中部数学教学备课组长。他积极投身“启发式教学”“学案教学”实践,设计的学案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教学中,他让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小棒自主发现判定定理;推行“翻转课堂”,使学生从被动听课的“容器”转变为主动探究的“探险家”。
30年来,张玉春始终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创新,他将每节课的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这一方法让许多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逐步达成小目标,从及格边缘跃升至班级中游,重拾学习信心。
以匠心育人 扎根边疆课堂
2024年8月,年过50的张玉春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援疆号召,告别熟悉的讲台,奔赴新疆和田地区。初到和田,干燥的气候让他嘴唇干裂、时常流鼻血,饮食差异也导致肠胃不适,但最让他揪心的,是当地学生的数学基础。
班里一名叫阿卜杜的男孩,连简单的加减运算都不熟练,上课总是低着头,不敢与老师对视。张玉春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每天放学后留下阿卜杜,从最基础的数数开始教起。他发现阿卜杜喜欢踢足球,便以足球为教具:“踢进1个球得1分,你踢进5个,队友踢进3个,一共得多少分?”阿卜杜盯着足球,小声算出“8分”。张玉春立刻竖起大拇指:“你看,只要用心,数学一点都不难。”
张玉春因眼疾接受手术,医生叮嘱他好好休养。但想到学生们还在等待上课,他术后没几天就戴着护目镜返回学校。阿卜杜用不太流利的汉语,羞怯地问:“老师,你怎么不等好利索就回来了?”那节课上,阿卜杜主动举手回答了两次问题,声音虽轻,却让张玉春心里暖流涌动。
张玉春为新疆当地教师培训。
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张玉春不忘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当地教师成长。他悉心指导多名青年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把控,毫无保留地分享30年教学经验。在他的帮助下,1名教师在县级班会评比中获一等奖,1名教师在和田地区“京和杯”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3名教师成功执教校级研究课并获奖,工作室两名教师承担县级研究课并获得好评,有效提升了学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在“我在北京有个家”认亲结对活动中,张玉春主动捐资认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其重返课堂,并持续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用鼓励驱散其成长路上的阴霾。
以热爱续航 携援疆所得反哺家乡教育
援疆期间,当地百姓的淳朴热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边疆教师的坚守奉献,都让张玉春对“教育”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愈发坚定了他“以教育之力点亮更多学生人生”的决心。
“宁夏是我教育事业的起点,那里也有无数期待成长的孩子。”张玉春坦言,援疆结束后,他最希望把在和田积累的经验带回家乡——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构建方法分享给宁夏的同行,尤其是青年教师,助力他们适应教育改革新要求;把“创设本土化学习情境”的思路融入家乡数学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边疆教师的奉献精神传递下去,带动更多人关注家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十载春秋染白了张玉春的鬓角,但他眼中的教育光芒始终炽热。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人用数学知识筑桥修路,有人用数据解读社会,更多人用课堂上学到的逻辑思维解决生活难题。而他自己,也在育人与成长的循环中,践行着一名教育者的担当。
“教育的意义,是播撒希望的种子,让更多孩子能用数学的智慧照亮人生之路。”张玉春说。这份对教育的坚守与热爱,正跨越山海,书写着一位教育筑梦人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马晓婷
校对:张锦倩
复审:瞿玩东
终审:王 芳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