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一城3万百姓被吞噬,8年人口锐减三千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8:30 1

摘要:谁能想到,那座看似不可撼动的盛唐,竟在短短八年内被一场浩劫撕开裂缝,成了灰烬与血泪的废墟?

【开篇 】 盛世背后的裂缝!

谁能想到,那座看似不可撼动的盛唐,竟在短短八年内被一场浩劫撕开裂缝,成了灰烬与血泪的废墟?

提起唐朝,大家常想到的是长安烟花、牡丹惊艳、李白斗酒诗百篇,丝路驼铃、胡姬歌舞……

在这些光艳的背后,一场残酷的灾难正在酝酿:“安史之乱”——那不仅是这个时代的震荡,也是无数普通人绝望的劫难。

有人说,这场乱世,吃掉了“一城三万百姓”;有人说,唐朝从盛世到衰败,一夜之间;也有人断言,8年间全国人口锐减三千万。

这些数字,恐怖到像一场噩梦。

但它们,或许比噩梦更真实。

本文从血与泪的细节切入,以情感为线索重构那段被历史压得黯淡的岁月。

安史之乱!

在正史与野史之间,我们力求追寻那一张张失名的面孔,那一滴滴掩埋于书页背后的鲜血。

【第一幕】天宝盛世 —— 盛极必衰的伏笔!

一、盛唐光环:繁华与背面!

天宝年间,唐朝宛若照在镜子里的黄金王国。

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玄宗本纪》等记载,天宝十四年,国家户籍约8,914,709 户,口约52,919,309 人(不过不少学界认为这是记载户口之数,并不完全等于真实人口)

新唐书与旧唐书!

在这个表面极盛的时代,管理实力的聚焦、财富集中、边疆扩张、文化繁荣,看起来仿佛永不衰败的辉煌。

长安繁华,宫廷奢靡,诗人交响,四海宾服。

但盛极之下,却暗藏裂缝。

朝中系统的管理力量渐散,节度使坐拥兵士管理权;

土地兼并、税赋沉重、户口隐匿、财政紧张——这些问题在系统的中心被掩盖,却正一步步侵蚀系统的根基。

二、主上昏庸,谗臣当道!

晚年唐玄宗日渐沉溺于声色之中。

他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却也是那段历史最致命的注脚。

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对政务渐无所顾,朝堂权力便落入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之手。

李林甫在位十九年,以“抑贤”、“排异”为术,一手打压异己,使中央朝纲日益失衡。

杨国忠继任后,更以高度控权与扰乱乱政务著称。

管理政务错乱,藩镇日益坐大,相关系统的中央控制力逐渐失根。

与此同时,唐玄宗为巩固边防,将兵士管理权、财权、人事权“下放”十镇节度使,让他们在地方掌控实权。

结果,节度使既是将军,又是地方太守,甚至可控制京师缺粮与调度,成为随时可能“转身为敌”的枢纽。

将朝权交给地方的大将,是一把双刃剑。

现在,这把剑开始割伤大唐自身的肌肉。

安禄山!

他兼掌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用兵十余万,实力甚至超过中央禁军。

表面上他拥戴主上:“陛下圣明”,背地里却在积蓄力量——囤粮、修马、拉拢胡商做情报……这一切,都在等待那一刻的爆发。

当他在范阳城头举起“讨伐杨国忠”的旗号时,这根点燃乱世的导火线被按下。

75511月(或称十二月),安禄山起兵。

以“清君侧”为旗,号召诸将响应。

河北各州县几乎瞬间瓦解,太守弃城逃跑,叛军如野火燎原。

河北失守、洛阳告急。

唐玄宗仓促出兵,却连募兵都成问题:募来的士兵多为乞丐、流民,缺乏纪律与战斗力。

尘埃未落,洛阳沦陷;潼关失守,京师威胁日益。

二、空城之耻:长安逃亡。

潼关失陷,长安成为空城。

主上仓皇出逃,甚至未告知平民。

次日清晨,百姓起床才知皇帝已去。

废弃的宫殿、焚毁的宫室、哀嚎的街巷,成为最真实的注脚。

而在京畿之外,更为凄惨的噩耗远远没有结束。

【第三幕】睢阳之狱 —— 食人三万,绝望昭昭!

在安史之乱的诸多战役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莫过于睢阳保卫战。

在那里,被围的百姓与将士,被迫吃人,以活着去对抗灭亡的绝望。

一、史书记载:两唐书与资治通鉴的碎片。

《旧唐书·张巡传》载:“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

易子而食,析骸而烹,人心危惧……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

《新唐书·张巡传》补充:“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

人知将死,而莫有叛者。城破,遣民止四百人”

《资治通鉴》虽然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但叙述出城中粮尽、人心危殆的情境: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续以男子老弱。

城破之后剩余不过四百人。”

后世的总结!

这几段记载构成了我们对那场极端绝境的主要图景:

1、初期食用战马;

2、然后食鼠、啃树皮、烧纸为食;

3、接着将将士爱妾、城中妇人、老弱男女依次作为“补给”;

4、最终据称食下“二三万人”之多;

5、睢阳被收复时,仅余四百人存活。

二、数字的争议:三万之说是否夸张?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史学界对这“三万人”也存有质疑。

学者大卫·A. 格拉夫(David A. Graff)就曾指出,三万人这个数字“值得怀疑”——因为守军士兵数量极少,食用三万人肉体,在实际后勤上几乎难以实现 (维基百科)

此外,《资治通鉴》的记载更倾向保守,仅记粮尽、食马、食人、城破四百存活,而未附具体食人人数。

学界认为,两唐书后世可能添加修饰,以强化悲壮色彩。

即便如此,无可否认的是:睢阳之战是一场极端的生存惨剧,是那样的绝望,以至于将“自相食”升华为战争神话的黑暗注脚。

牺牲与尊严:被吃掉的无名者。

更悲惨的是,那三万人中,大多数永被历史遗忘。

他们不是将军、不是诗人,甚至没有名字。

他们是普通的农妇、老人、孩子——被迫成为“军粮”,被割裂在时间与权力之间,只留下一句冰冷的“所食人口三万”的断片。

后世向张巡祭祀、歌颂他的忠义,却鲜有人提起那些“不得名”的亡灵。

忠诚的光环下,是被吞噬的肉身与被遮蔽的惨叫。

【第四幕】人口浩劫 —— 唐朝的锐减与迁徙。

被战争撕裂的,并不仅是睢阳的城墙;整片土地、整个人口结构,都在剧变之中。

一、户口坠落:亿万人隐没于史册。

据《新唐书·食货志》《旧唐书·玄宗本纪》等记载,安史之乱前唐朝户口数约895 万户,人口约52,900,000 人(或更多)

乱后,据《新唐书》《旧唐书》统计,户数骤降至242 万户,人口降至约18,600,000 人左右 (知乎专栏)也就是说,户口减少了约6.5 百万户,人口锐减3,400 万人以上。

有人将这数据简化成“人口减少三千万”的说法流传至今。

不少研究认为,这“减少人口”并不完全是死亡的人数,也含隐户、逃亡、户籍注销、流亡者未被记录等。

在南方相对稳定之地,很多北方人南迁,形成“逃荒潮”与“人口流动”现象。

《旧唐书·永州》《旧唐书·湖南传》等地志中,就有大量“户口隐亡”“迁徙”记录。

另有研究指出:唐代中后期,逃亡人口盛行,“一家逃荒牵动数邻”“逃户蔓延,乡邑空虚”几乎成了时代常态。

因此,虽不能断定整整三千万都是战死,但那巨大的坠落,足以表明这场浩劫的体量与深度。

二、经济崩溃、土地荒芜、社会失衡。

战争直接损毁农田、荒废水利、损毁粮仓。

北方故乡一片荒芜,一度富庶的关中、河北、河南,许多地方几年无人耕种。

更糟的是,逃亡者到了南方,不一定能安身:灾荒、税役、土司与地主的盘剥,使得这些人多半成为漂泊者,或继续流浪,难以成为新的“常住户口”。

安史之乱!

更长远的影响在于:唐后半期,藩镇割据、财政短缺、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导致王朝再难恢复盛世的格局。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从辉煌滑落走向碎片化的转折点。

【第五幕】责任与记忆 —— 谁来为逝者发声?

一、谁该为这颗炸弹负责?

是唐玄宗的昏庸?他的繁华背后,是管理的松懈,是权力崩解的种子。

是李林甫、杨国忠等权相?

他们掌控朝纲,却不顾百姓生死,让权力逐渐成为傀儡机构。

是安禄山?他在乱世中以“正义”之名举起叛军之剑,用鲜血撕裂国之根本。

亦或是时代?那个阶段,制度的缺陷、户口的不稳、税收负担、社会流动性差,都为这场灾难提供了温床。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由上至下不足的连锁崩溃,谁也不能绝对脱责。

二、记忆缺席:被吃掉的百姓,谁来倾听?

历史常为英雄、叛将、名臣立碑立传;而被吃掉的三万人,他们没有墓碑,没有名字。

张巡被后人祭祀、被称忠烈;战争史书中,他的名字被写满崇高词藻。

却很少有人问:那三万人的名字,他们会不会在死前看见亲人的脸?会不会在明天的晨光里为孩子叹息?

在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必须让那无名者的悲鸣得以片刻呼吸。

正如一位现代学者所写:“三万口之命,是时代在黑暗中吞噬的呼声。”(王若虚语,见于后人对张巡功罪的批判文章)(書史小齋)

我们不能让忠诚的光环遮蔽对人性最基本的敬畏:生命。

三、当代反思:盛世易碎,平静易惊!

安史之乱不是那种遥远的故事,它是历史对管控力、制度与人民之间张力的极端揭露。

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统治者忘记人民的痛苦,如果权力被独揽、被遮蔽、被赋予过度自由,那么那一刹那爆发的危机,就可能吞噬所有。

我们读这段历史,不仅要读将军的忠勇、叛将的野心,更要读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

让记忆不再偏向强者,让声音不再只为管理系统的力而歌唱。

【尾声 】那些无名泪滴的低语!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常被视为盛唐的转折,是一个系统从辉煌走向分裂的分水岭。

但当我们将视角落在血肉之下,就会看到更加寒冷的一面:

一城三万百姓沦为“军粮”的惨剧;

三千万人口隐没在人口统计之外;

被光环笼罩的“忠臣”,其背后是被吞噬的无名者;

这些才是历史另一个最难触碰、却最该铭记的伤口。

当我们在今天怀想唐朝的诗与花时,也请记住:

那里有被埋没的哭声,有用鲜血写就的悲壮。

在盛世之外,有一片黑暗,一片早该被唤醒的记忆。

愿我们读历史,不只是读管理者的荣耀与功臣,而是温柔地抚触那些被遗忘的魂魄。

在纪念中生出敬畏,在敬畏中倡导平等。

让那些血泪不再被湮没,让名字得以被呼唤。

历史的启示!

【本文参考史料】

《新唐书·食货志》《地理志》《张巡传》

《旧唐书·玄宗本纪》《张巡传》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二二零)

学术论文:《唐代全国人口数目之检讨》(唐代人口研究)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来源:细水长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