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敢吃的中国人,为何偏偏不吃猫肉?仅仅是因为猫肉发酸?古人早替我们尝过了,其实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5:04 1

摘要:我国古代没有动物保护法,在以前饥荒的时代,通常都是物尽其用,为了生存见什么吃什么,各种动物几乎都可能成为人类蛋白质的来源,例如牛肉、猪肉、羊肉、鱼肉,甚至是狗肉、鹿肉、兔肉等。

猫,乖巧可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既丰富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也彰显出多元化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没有动物保护法,在以前饥荒的时代,通常都是物尽其用,为了生存见什么吃什么,各种动物几乎都可能成为人类蛋白质的来源,例如牛肉、猪肉、羊肉、鱼肉,甚至是狗肉、鹿肉、兔肉等。

不过,有一个物种似乎有些例外,那就是猫。几乎啥都敢吃的中国人,为什么唯独不吃或很少吃猫肉?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猫肉发酸”吗?透过我国的猫文化,一起来了解中国人与猫的那些事儿。

中国人与猫的千年渊源

世界上最早的家猫起源于古埃及,在古埃及文明中,猫被尊为 “圣兽”,身兼太阳神与月亮神的双重神圣身份,是当时人们崇拜的重要象征。

而我国关于猫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诗歌《诗经・大雅・韩奕》,其中有 “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的诗句。据科学家考证,这里提及的 “猫”,并非后世家养的猫咪,而是尚未经过驯化的野生山猫(即猞猁),属于自然界中的猛兽。

关于家猫传入中国的时间,民间曾流传一种说法:唐代玄奘法师前往天竺取经时,为防止老鼠啃咬经书,特意将猫带回中国。但这一说法与史实并不相符。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证实,中国的家猫早在汉朝就已出现,大概率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从西域地区逐渐引入中原的。

从 “护粮卫士” 到 “掌上明珠”

在汉朝时期,猫因擅长捕捉田鼠、保护庄稼免受鼠患,成为人们眼中的 “护粮卫士”,深受百姓敬重。到了隋唐时期,猫凭借出色的捕鼠能力,进一步获得人们的青睐,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当时,民间不少人开始将猫驯养在家中,让它成为家庭中能捕鼠的特殊 “成员”;甚至皇宫中也引入了猫 —— 除了让它承担宫廷内的捕鼠工作,猫咪乖巧萌趣的模样还吸引了皇宫贵妇的喜爱,成为她们的宠物,被亲切地称为 “狸奴”,待遇较之前有了显著提升。

此后,朝代不断更迭,但中国人对猫的喜爱始终未减。直至今日,即便那些失去捕鼠能力的宠物猫,依旧备受追捧:猫粮、猫砂、猫展、“喵星人” 等与猫相关的新名词,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爱猫之人更是将猫咪视作家人,精心照料,情感深厚。

为何中国人少吃猫肉?

狗与猫一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伴侣,但现实中,有部分中国人会食用狗肉,却极少听说有人吃猫肉。难道仅仅是因为猫肉口感不佳吗?

民间一直流传着 “猫肉发酸、口感极差” 的说法,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明确记载:“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 从古籍记载与民间经验来看,猫肉的食用体验确实不算好。

但有趣的是,在越南,食用猫肉的人不在少数 —— 即便越南官方明令禁止民众吃猫肉,也难以阻挡部分人对猫肉的喜爱,猫肉甚至是当地一些餐馆的热门菜品。为何越南人不觉得猫肉酸涩?要知道,中国的烹饪方式丰富多样,无论是去除羊肉的膻味、鱼肉的腥味,还是猪肉的杂味,都有成熟的技巧。若仅因 “口感发酸”,似乎不足以让擅长烹饪的中国人彻底放弃食用猫肉。

事实上,中国人少吃猫肉,是历史文化、动物形象、情感联结与健康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历史文化:

猫最初因捕鼠护粮的本领进入人类生活,早在西汉时期的《礼记・郊特性》中,就有 “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的记载。在古代,每年腊月农事结束后,人们会举行 “蜡祭”,祭祀帮助农事的八位神灵(即 “八蜡”),而猫因保护粮食有功,赫然位列其中,成为受祭祀的 “猫神”。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安全储存离不开猫的守护,因此,猫在古代社会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地位,早早被赋予了 “神性”,人们对它心怀敬重,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其纳入 “食材” 的范畴。

随着时代发展,猫的角色逐渐丰富:唐朝时,猫开始进入皇宫,成为供人赏玩的宠物;到了宋朝,这一趋势愈发明显,部分猫从 “田间捕鼠求生存” 的状态,转变为 “被抱在怀中、以鱼肉为食” 的娇宠宠物;明清时期,猫的 “吉祥” 寓意在民间进一步普及,与猫相关的艺术品和民俗作品大量涌现,如象征富贵的 “猫蝶富贵” 舞蹈、描绘猫咪的狸猫图、孩童穿戴的猫头鞋、日常使用的瓷猫枕等,猫彻底融入了中国的文化生活。

清代黄汉所著的《猫苑》一书,更是从文化、民俗、日常互动等角度,生动记录了猫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从祭祀中的 “猫神”,到家中的 “狸奴”(古人对猫的爱称),再到备受宠爱的宠物,猫在中国人心中的定位始终与 “食物” 无关。

2. 猫的形象:

猫从西域传入中国后,在古代社会中形成了多样的形象认知。从正面形象来看,有人将猫视作忠良勇士的化身;“猫” 与 “髦” 谐音,也被用来象征富贵长寿,成为吉祥的符号。

但猫的反面形象更为突出:有人用猫代指阿谀奉承的奸猾小人,也有人将其视为狐媚女子的象征;民间还流传着猫化为妖怪的传说 —— 清朝时期,受日本猫文化影响,“猫妖” 的故事逐渐盛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猫的复杂印象。

此外,猫的生理特征也让古人产生了敬畏之心:猫的前爪有 5 指,后爪却只有 4 指,这种特殊的肢体结构,在科学认知有限的古代,被视为 “奇异现象”。加上民间传言 “猫能感知阴气、连接阴阳两界”,且报复心极强,人们对猫既怀有敬畏,又心存忌讳,自然不会将其与 “盘中餐” 联系起来。

3. 情感角度:

早在古代,猫就已确立了 “宠物” 的属性。随着社会发展,猫逐渐成为典型的 “陪伴型动物”—— 与农场中集体圈养、用于提供肉食的牛、羊、猪等动物不同,陪伴型动物在人们心中有着更特殊的情感地位,是精神慰藉的重要来源。

猫咪乖巧可爱、机智灵敏,部分猫咪甚至能通人性、听懂人类的简单指令,能精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这种深厚的情感联结,让人们从心理上就排斥将猫作为食物,不吃猫肉也成为人之常情。

4. 健康角度:

猫属于纯肉食动物,无论是放养的家猫还是流浪猫,食物来源都极为复杂:除了翻找垃圾桶中的剩饭剩菜,还会捕食老鼠、鸟类、鱼蟹、昆虫等小型动物。这使得猫的体内极易携带寄生虫与传染病菌,人类食用猫肉感染疾病的概率极高。

猫肉中常见的有害寄生虫包括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肺吸虫等,这些虫体多隐藏在肉片深处,常规的烹饪方式(如煎、炒、煮)几乎无法将其彻底杀灭。一旦人们食用了含有寄生虫的猫肉,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更重要的是,猫并非国家认可的肉用动物,目前我国尚未针对猫肉制定统一的检疫标准。未经专业检疫的猫肉,无法保证其符合食用安全要求,从健康角度出发,也无人倡导食用猫肉。

现代文明下的肉食争议

在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较低,饮食禁忌相对较少;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饮食标准与伦理观念不断变化,许多传统饮食习惯引发了争议。

例如,部分中国人食用狗肉的行为,遭到动物保护组织的声讨与抗议;日本人因传统饮食文化食用鲸肉,受到全球环保组织的抨击;澳大利亚人食用袋鼠肉,也让不少人因联想到袋鼠活泼的形象而直呼 “残忍”。

由于历史、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肉食习惯各不相同。就像我们探讨的猫,尽管我国仍有极少数人食用,但将猫、狗等 “伴侣动物” 作为食物,已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要解决这类争议,关键在于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伴侣动物的保护边界,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同时,兼顾动物福利与公共健康。

从中国人与猫的千年渊源来看,猫早已超越 “捕鼠工具” 的原始定位,成为文化符号与情感寄托。少吃猫肉,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更是现代文明下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体现。

来源:对不起你是脑残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