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柚柚编辑| 文静初审|小满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2017年12月9日夜里11点10分,一个消息在娱乐圈悄悄传开。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教室灯还亮着,有学生正在排练,突然接到电话,手里的剧本掉在了地上。
那个在《士兵突击》里演拓永刚的老师,那个总是笑眯眯给他们讲戏的刁海明老师,就这么走了。
王宝强和张译赶到殡仪馆的时候,两个大男人在灵堂前哭得像个孩子。
8年过去了,每年这个日子,还是有人会想起他。
这个45岁就离开的演员兼教师,到底给这个圈子留下了什么?
2017年12月11日上午9点,北京东郊殡仪馆外面排起了长队。
很多人赶了个大早,就为了送刁海明最后一程。
告别仪式定在10点结束,可从9点开始,门口就挤满了人。
有他教过的学生,有合作过的演员,还有些是专门从外地赶来的观众。
王宝强那天穿了一身黑色西装,眼睛肿得厉害。
他站在灵堂前面,看着遗像上那张熟悉的脸,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旁边的张译也好不到哪去,两个人就那么抱在一起哭。
在场的人都知道,这三个人因为《士兵突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灵堂里摆满了花圈,墙上挂着刁海明生前的照片。
有他在舞台上演戏的,有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的,还有他跟朋友们在一起的合影。
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他生命里的某个瞬间,可这些瞬间再也回不来了。
有学生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喊着"刁老师",声音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回响,听得人心里难受。
那天到场的人都说,这辈子没参加过这么悲伤的葬礼。
不是那种客套的哀悼,而是真真切切的痛。
很多人都是一路哭着出来的,有人哭到腿软,被搀扶着才走出殡仪馆。
这场面让人明白,刁海明这个人,是真的被很多人爱着、记着。
1993年夏天,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3班迎来了一批新生。
刁海明就是其中一个,那年他21岁,从老家考到北京,满心都是对表演的热爱。
这个班后来出了不少名角,辛柏青、王千源、李乃文,现在提起来都是响当当的演员。
可在那个年代,他们都只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大学四年,刁海明给人的印象就是踏实。
别的同学有的急着出去接戏赚钱,有的忙着参加各种活动刷存在感,他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学校里,琢磨怎么把戏演好。
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总是认认真真完成,排练的时候永远是最用心的那个。
同学们开玩笑说他是书呆子,他也不恼,笑笑就过去了。
1997年本科毕业,拿到文学学士学位的刁海明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直奔影视圈,而是选择继续深造。
他对戏剧的理解还不够,对表演的认识还不够深,这是他当时的想法。
2000年,他去了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任教,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考研。
2002年硕士毕业,刁海明回到了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在电视艺术系当老师。
三年后的2005年,他又转到表演系继续教学。
这一教,就是十几年。
期间他还攻读了博士学位,专注研究戏剧戏曲学。
从本科读到博士,从学生变成老师,刁海明在中戏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光。
他教书有个特点,不喜欢讲大道理,更喜欢用实际案例给学生分析。
课堂上,他会把自己演戏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告诉学生们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技巧特别管用。
有学生回忆说,刁老师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每次都能讲出新东西,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2006年,刁海明接到了一个戏,叫《士兵突击》。
当时他已经是中戏的老师了,演戏对他来说更像是副业。
导演给他的角色是拓永刚,一个军营里的连长。
这个角色戏份不算多,但很重要,需要演出军人的那种硬气和担当。
剧组里有两个年轻演员,一个叫王宝强,演许三多,一个叫张译,演史今。
这两个人那会儿都还挺青涩的,王宝强虽然演过《盲井》《天下无贼》,但在表演上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地方。
张译更是个新人,整个人看起来有点紧张。
拍戏的空当,刁海明总会找他们聊聊天,讲讲怎么理解角色,怎么把人物演活。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是像朋友一样跟他们交流。
王宝强性子直,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刁海明每次都耐心解答。
张译比较内敛,但刁海明看得出他心里有疑惑,就主动跟他探讨。
那段时间剧组氛围特别好,大家白天拍戏,晚上聚在一起聊天吃饭。
刁海明虽然年纪比他们大,但相处起来没有距离感。
他会跟王宝强开玩笑,也会听张译说说他对角色的想法。
就这样,三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从同事变成了朋友。
《士兵突击》播出后火遍全国,王宝强和张译因此走红,刁海明饰演的拓永刚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他的戏份不如两位主角多,但那个正直、有担当的军官形象演得入木三分。
很多观众说,就是因为有拓永刚这样的配角撑着,这部戏才显得格外真实。
刁海明对演戏有自己的坚持。
他从来不觉得主角就比配角高贵,也不觉得戏份少就可以随便演。
每一个角色到了他手里,他都会认真琢磨,怎么演才能把人物立起来,怎么演才能对得起观众。
2007年拍《天下兄弟》,他演一个连长,戏份也不多。
但他照样提前做功课,研究那个年代的军人是什么样的,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走路的姿态该怎么摆。
拍摄现场,导演说他的表演特别有说服力,一出场就能镇住场面。
2009年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他演邢九鸿。
这部戏云集了一大批优秀演员,竞争激烈。
刁海明不争不抢,把自己的角色演得扎扎实实。
有评论说,这部戏里每个角色都很出彩,配角演员的表演撑起了整个故事的血肉。
2011年演《娘》,他演李进。
2013年主演电影《东方中国梦》。
2015年参演《绿色使命》。
这些作品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但刁海明对待每一个角色的态度都一样。
他不追求曝光度,不在意片酬高低,只在意能不能把戏演好。
他的这种态度在娱乐圈算是异类。
那个年代,很多演员都在想办法往上爬,想着怎么红,怎么赚钱。
刁海明不是,他有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做着自己的事。
有人说他傻,有这么好的资源不利用,浪费了。
但他不在意,他知道自己要什么。
他的主业是教书,演戏更像是一种实践。
每次拍完戏回到学校,他都会把经验带到课堂上,告诉学生们现在的剧组是什么样的,演员需要注意什么。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演员这个职业不只是为了出名,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中戏表演系的学生提起刁海明,都是满满的敬意。
他教过的学生数不清,每一届都有人记得他的好。
他不是那种只会讲理论的老师,他会手把手地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地抠。
有学生记得,排练话剧的时候,自己怎么都找不到感觉。
刁海明就陪着他一遍一遍地练,从白天练到晚上,直到演出前一刻还在给他调整。
那个学生说,刁老师对学生的耐心,超出了一般老师的范围,更像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2004年,刁海明执导了话剧《暗恋桃花源》,还参演了话剧《火脸》。
学生们都来看,看完后纷纷说,在舞台上的刁老师,跟平时判若两人。
他把角色演活了,把观众带进了故事里。
这让学生们明白,原来老师不只会教,自己也是个真正的演员。
课堂上,他讲的很多东西都来自实战经验。
怎么在镜头前找到最佳角度,怎么跟对手演员配合,怎么在高强度拍摄中保持状态,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
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因为知道这些都是刁老师用时间和经历换来的。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从来不打击人。
有学生演得不好,他会指出问题,但同时也会鼓励,告诉学生哪里做得好,应该继续保持。
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觉得温暖,即使被批评了,心里也不会难受,反而更有动力。
刁海明去世后,中戏设立了"刁海明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是学校对他的纪念,也是对他教学成果的肯定。
每年颁奖的时候,获奖学生都会说,要像刁老师那样,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演戏。
2010年代中期,刁海明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
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外人不太清楚,因为他很少跟别人提自己的身体状况。
同事和学生偶尔发现他脸色不太好,问起来,他总是笑着说没事,就是有点累。
大家都知道他忙,教学任务重,还要带学生排练,偶尔还接戏。
这样的强度对年轻人来说都吃力,何况他那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有人劝他歇歇,他说没关系,还能扛。
2017年下半年,情况变得严重起来。
熟悉他的人发现,他整个人瘦了一圈,走路也没以前那么有力气了。
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会突然停下来喘气,学生们看着心疼,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还是不肯去医院好好检查,总说忙完这阵子就去。
12月9日那天是个周六,很多学生都回家了,校园里比平时安静。
晚上11点10分,刁海明因为心力衰竭离开了人世。
消息传出来,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不敢相信。
45岁,正是一个人最好的年纪,怎么说走就走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他的心脏问题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他一直瞒着,不想让别人担心。
他觉得自己还能工作,还能给学生上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他没想到,时间没给他机会把这些事做完。
12月11日的告别仪式上,很多人哭得不成样子。
王宝强和张译从外地赶回来,看到刁海明的遗像,两个人当场就崩溃了。
他们想起在《士兵突击》剧组的那些日子,想起刁海明跟他们说过的话,想起他那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成了回忆。
刁海明走了,但他留下的东西还在。
《士兵突击》到现在还在重播,每年都有新观众看到这部剧,看到拓永刚这个角色。
弹幕里经常有人说,演拓永刚的演员已经不在了,每次看到他都觉得难过。
他教过的学生现在很多都在影视圈打拼,有的成了导演,有的成了演员,有的在幕后做制作。
这些人做事的方式都带着刁海明的影子,踏实、认真、不浮躁。
有人在采访中提到,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刁老师当年的教导。
中戏的课堂上,还在用刁海明当年的教学方法。
他总结的那些表演技巧,他强调的那些做人道理,都被后来的老师继续传授给新一届的学生。
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每年12月9日,都有人在微博上发文纪念他。
有他的学生,有看过他戏的观众,还有一些从来没见过他但被他故事感动的人。
大家会转发他的照片,回忆他的作品,说说他留给这个世界的那些美好。
娱乐圈是个浮躁的地方,能坚持不忘初心的人不多。
刁海明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一个人可以不红,可以不赚大钱,但不能失去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职业的尊重。
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结语8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刁海明离开了,但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被讲述。
那个在《士兵突击》里演拓永刚的老师,那个在中戏兢兢业业教书的老师,那个用一生诠释什么叫敬业的演员,永远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王宝强和张译在葬礼上流的眼泪,学生们每年的纪念,都在说明一件事——好的人,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被遗忘。
刁海明走得太早,但他留下的,足够让人记住。
信息来源:
1. 中央戏剧学院官方档案记录
2. 《士兵突击》剧组制作资料
3. 北京东郊殡仪馆相关记录
4.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历史档案
5.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职工档案
来源:龍影Jacki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