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哥”许绍雄去世:叫鲁迅姑爷爷很勉强,他和许广平不算亲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7:40 1

摘要:也正因为他,许家的旧闻与趣谈再度被翻出来:他口中的“姑爷爷鲁迅”,到底算不算一门“近亲”?

许绍雄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的娱乐圈传来让人心口一紧的消息——“欢喜哥”许绍雄离世。

那张带点狡黠、带点温厚的笑脸,从此定格在荧屏记忆里。

也正因为他,许家的旧闻与趣谈再度被翻出来:他口中的“姑爷爷鲁迅”,到底算不算一门“近亲”?

如果梳理族谱与世系,便会发现更贴近事实的表述是——许绍雄与许广平“同宗不同房”,两人虽同属广州许氏家族,却已相距数房,血缘上“勉强在五服之内”,差一点就出了五服。

接下来,兰台将在人物传记的叙事之中,厘清这段被广泛传播却屡屡被误解的家族关联,并在族脉、身世和时代背景之间,复原两位“同宗者”的真实位置。

许氏家庙

广州许氏号称“近代广州第一家族”,其实发迹很晚,一直到清仁宗嘉靖年间才真正发迹。

清高宗乾隆年间,许永名入粤谋生,其子许拜庭以盐业起家,嘉庆十五年曾因剿盗有功受封“议叙府同知”,继而晋封“中议大夫”。

他在广州西关高第街购宅连成建筑群,自此一带称为“许地”。

许拜庭治家有方,延聘名师设馆,子孙中名人辈出,既有两部尚书、巡抚,也有近代军政人士与学人。

许氏家族遂被誉为“近代广州第一家族”。

许绍雄与许广平,都出自这支高第街许氏。

他们共同的上源节点,正是许拜庭。

不同在于,许绍雄出自许拜庭第二子许祥光一支;许广平则出自第五子许祚光一支。

换言之,两人是“同族不同房”,在族谱横向展开时相隔数房,纵向世代也不尽相同。

由于中国传统以“五服”界定亲疏,五服之外即不计亲,许绍雄与许广平的关系“近于五服边缘”,更接近“远房同宗”的范畴,而非通常民间话语中的“近支姑侄”。

许氏家族后人


许拜庭一生有七位夫人,梁氏、江氏、陈氏、廖氏、李氏、侯氏、区氏皆在内,所出子女众多,家族发展呈“多房并立”之态。

许祥光与许祚光并非同母所生,这在家族内部早有清晰界定:各房自成门户,祖产按房分支,婚姻、教育、产业也多沿各房体系运作。

由此可知,许绍雄与许广平虽共祖,但自祖上起便已分房发展,不属“近房”。

许应骙与妻子

第一桩,关于许广平祖上的官宦头衔。

互联网上常见说法将她误写为“许应骙(清礼部尚书、闽浙总督)之孙女”。

实际上,许广平为许应鑅(清德宗光绪年间署理浙江巡抚,有“许青天”美誉)之孙女。

这一差异看似只是一字之别,实则牵涉支系与尊属的错位:应骙与应鑅同出名门,却非一人,混淆两者,势必导致许广平在族谱位置上的误判。

第二桩,关于许广平父亲许炳枟的出身。

坊间常以“庶出”一笔带过,但更接近当时情状的说法是:许炳枟相传为许应骙署理浙江巡抚期间与女佣所生,许炳枟也因为生母身份而在家中长期受轻视。

不过因为许家一直到1920年代才正式分家,许炳枟虽然备受歧视,但依然分得应有之产。

其实这也解释了一个表面矛盾:许炳枟的爷爷许祚光本人也是许拜庭的妾室所生,他以及他这一支怎么没有被歧视?

不过也正因为许炳枟生母出身低微,他未能像其他许氏子弟一样与名门大族联姻,而是与澳门一户普通商人家庭通婚——这位女性便是许广平的母亲宋氏。

许广平一家

宋氏出身澳门商家,识字能诗,略通医理。

在男权森严的家塾传统中,她坚持让女儿入塾同读,并鼓励兄长课后辅导,以一文铜钱为酬。

许广平“自号景宋”,正是景仰母亲之意。

辛亥鼎革前后,许家一度避乱澳门;大哥许崇禧曾在南京求学,热烈鼓吹民族民主革命。新思潮由兄长带入家门,启发了少女许广平的眼界。

她在通信中回忆那段时期“恨年幼不能尽力国事”的心绪,既反映家族式微后的清醒,也使她的性格与选择,与后来鲁迅的精神世界发生共振。

许绍雄与鲁迅孙子周令飞合影

当家族的“簪缨旧梦”渐行渐远,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香港影坛,成为许氏后人写下个人史的另一片场域。

1971年,许绍雄加入TVB艺员训练班,四十余年间饰演过无数实力“配角”,以沉稳、机敏、带点狡黠的银幕气质深得人心。

从《新扎师妹》的“方中sir”到《使徒行者》的“欢喜哥”,角色层次与演员火候相得益彰,他也因此被誉为“绿叶王”。

近年他将重心转向自媒体,常与女儿许慧菁出镜交流日常;而在传统影视方面,他仍活跃于荧屏,2025年还与张家辉、胡杏儿合作出演剧集《绝命法官》。

这份“演而不倦”的职业姿态,让“许家子侄”的名头,落在了脚踏实地的当代工匠精神上。

许绍雄与许广平的关系是同族

许绍雄曾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终于与姑爷爷鲁迅合影”,并在绍兴与鲁迅长孙周令飞相聚,口口声声以“表弟”相称。

这些亲切的称谓,透露出一种同族之间的情谊与礼貌,但若以谱牒考据,则并不严谨。

首先,许绍雄与许广平并非近支“姑侄”而是远房同宗;

其次,鲁迅与许广平为“连理之偶”,许绍雄若称鲁迅“姑爷爷”,属于情感表达多于谱牒规范。

在宗法社会里,称谓既是伦理秩序,也受地缘与家学影响;而在现代社会,同宗之间以亲昵称谓交往,亦无可厚非。

只是当这类称谓被媒体扩散为“权威关系”时,便容易造成误解。

两弹元勋朱光亚的妻子许慧君才是许广平的堂侄女

如果一定要在近代名人中寻找与鲁迅一家“更近”的许氏亲属,那么“两弹元勋”朱光亚夫人许慧君,与许广平、鲁迅夫妇的关系,的确要比许绍雄近得多。

许慧君之祖父许炳与许广平之父许炳枟,为同父异母兄弟;而许广平与许崇清(中山大学前校长)则是“正经堂兄妹”,同祖父一人。

因此,从族谱推论称谓,许慧君确应称鲁迅为“堂姑爷爷”、许广平为“堂姑姑”。

这一条线索,恰好也印证了高第街许氏“多房并立、房房有人才”的格局与联姻网络。

年轻的许绍雄

回到许绍雄与许广平,他们同时系出“许地”,却立于不同的时代节点。

许广平生于清末,家门“门楣高挂‘大夫第’”,却在民国激荡中亲历家道由盛转凡;她以女性之身投身新式教育与社会运动,并与鲁迅相濡以沫,留下《两地书》等珍贵精神史料。

许绍雄则在香港大众文化的黄金年代,以勤恳、专业、润物无声的表演,为一代观众塑造了“绿叶亦可生花”的职业典范。

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现代女性,一个是商业影视工业中的黄金配角,他们共同呈现出“许家”从清季望族到现代市民社会的历史跨度——门第的光环退潮后,个人的志业与品格成为更可靠的“家谱”。

许绍雄去世


厘清家族关系,并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给每一位人物以恰当的历史位置。

以谱牒而论,许绍雄与许广平确属同宗,却非近支;

两人相隔数房,几近五服边缘,故更合宜的表述是“远房同族”。

以家世而论,许广平并非法学家常混称的“许应骙孙女”,而是清廷名臣、署理浙江巡抚许应鑅之孙女;

其父许炳枟虽因生母身份受冷遇,仍按宗法分得应有之产,并与澳门商家宋氏联姻,孕育出一位以“景宋”为号的新女性。

若论与鲁迅一家的近支姻亲,则许慧君这一支更为贴近,她对鲁迅称“堂姑爷爷”亦合谱理。

历史与流言之间,往往只隔着几页被忽略的族谱。

把关系说准,并不影响亲切称呼所传递的情感;相反,它让我们在情感之外,多了一分对事实与时间的敬意。

许家自高第街发轫,两百年风云激荡,终究落回到一个朴素的道理:门第可散,学行不朽。无论是“景宋”之坚韧,还是“欢喜哥”之勤勉,皆是这部家族史最值得被记住的注脚。

至于“欢喜哥”,他把远去的族谱、热闹的江湖与普通观众串在一起——如今他离开了,我们把称谓说准,把人情看重,也算不负他银幕里那句含笑的“得啦”。

来源:兰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