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直以为,睡前刷牙就是口腔健康的终极密码。但现在,这个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牙科医生提出质疑。尤其是年纪上来了之后,光是“刷牙”这件事,本身就变得不那么简单——甚至可能刷错了,反而伤了牙。
很多人一直以为,睡前刷牙就是口腔健康的终极密码。但现在,这个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牙科医生提出质疑。尤其是年纪上来了之后,光是“刷牙”这件事,本身就变得不那么简单——甚至可能刷错了,反而伤了牙。
年纪轻的时候,口腔自我修复能力强,牙龈出点血、牙齿有点酸,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一过五十,问题就开始冒头了。牙龈反复发炎、牙齿松动、口臭难除,这些背后往往不是吃多了糖,而是刷牙方式出了问题。
尤其是牙周炎的人,如果还用年轻时候那一套刷牙方式,可能不但帮不上忙,还会加速牙齿“退休”。
很多人习惯在晚饭后立刻刷牙,然后开始一整晚的手机时间、零食时间、喝茶时间。睡前再漱个口,草草了事。这种刷牙方式,看似勤快,其实等于白刷。
刷牙的目的,是把牙齿表面的软垢和细菌膜清掉。可吃完东西后,尤其是吃了淀粉、糖分高的食物,细菌会迅速繁殖,形成新的菌斑。如果刷牙太早,睡前又吃了东西,哪怕只是一块小饼干,也会让刷牙的成果全毁。
医生建议,真正的“睡前”刷牙,应该是你准备上床前的最后一件事。刷完牙之后,不要再吃任何东西,水也尽量少喝。否则牙菌斑夜里继续繁殖,牙周炎就会找上门。
很多人误以为,刷牙就得“用力刷干净”。但牙齿表面那层白白的脏东西,并不需要用力去磨。过度用力,反而对牙龈是种伤害。
尤其是中老年人,牙龈本就开始萎缩、退缩,这时候还用硬毛牙刷,横着猛刷,不出三年,牙根就露了出来。不仅敏感,还容易引发牙周袋加深、牙齿松动。
医生反复强调的“巴氏刷牙法”,其实就是要用小幅度、轻柔的方式,让刷毛刚好进入牙龈与牙齿之间的缝隙,带走细菌和食物残渣。不是用力刷,而是用“技巧”刷。
很多患者听完演示,都会说一句:“原来我之前都刷错了啊。”是的,刷牙这事,并不是越用力越干净,而是越温柔越有效。
市面上的牙刷五花八门,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对牙周敏感、牙龈萎缩的人来说,选错牙刷就是灾难。
年纪大了,牙龈变得脆弱,牙根部分裸露,硬毛牙刷不但刷不干净,反而像砂纸一样在“打磨”牙齿。刷得多了,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就被磨掉了,牙根敏感、疼痛、冷热刺激感增强,甚至出现楔状缺损——牙齿根部像被削了一刀,出现一条凹槽。
这种损伤一旦形成,是不可逆的。很多人刷了几十年牙,最后却因为牙刷选错,不得不花几千块做牙齿修复。
医生建议,选择牙刷时,一定要看毛的硬度,“软毛牙刷”才是中老年人的首选。别小看这个细节,每天两次,一年就是七百多次。如果每天都在用错误的工具,口腔问题早晚会爆发。
很多人刷牙的时候,只顾着刷牙面,却忽略了牙缝。尤其是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牙套、有假牙的人,牙缝里的细菌比牙面还多。
食物残渣卡在牙缝里,细菌就跟着聚集,久而久之形成牙结石,这是牙周炎的温床。很多人反复牙龈肿痛、出血,来医院一查,全是因为牙缝清洁不到位。
牙刷刷不到的地方,必须靠牙线、牙缝刷、冲牙器来补充。尤其是牙周炎患者,医生会建议每天使用牙线或冲牙器至少一次。不是为了干净,而是为了保住牙。
很多人担心牙线会让牙缝变大,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正确使用牙线,不会撑大牙缝,反而能减少牙周问题。真正让牙缝变大的,是牙龈萎缩和骨质流失,而这正是牙周炎带来的后果。
很多老人觉得,牙掉了是正常老化。但牙齿是可以陪人到老的。真正让人失去牙齿的,不是年纪,而是牙周炎。
牙周炎会悄无声息地侵蚀牙龈和牙槽骨,等到牙齿开始松动,已经是中晚期了。这个过程往往没有明显疼痛,反而更容易被忽视。
刷牙,是每个人都能做的自我护理方式。可惜很多人刷了一辈子牙,却没刷对。年纪大了之后,每一次刷牙,都是在为牙齿延寿。如果继续沿用年轻时那种“快、猛、随便”的刷法,后果可能比你想象中严重。
医生常说:“你怎么对待牙齿,牙齿就怎么对待你。”一句话听着简单,背后却是无数临床经验换来的总结。
不要等牙齿松了、牙龈塌了,才开始重视。刷牙这件小事,做对了,是预防;做错了,是灾难。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世俊.牙周病治疗的临床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0,13(2):85-88.
[2]王莉.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0):2521-2524.
[3]李晓文.正确刷牙方式对预防牙周炎的影响[J].当代口腔医学,2022,6(3):55-57.
来源:陈晨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