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训明自幼受父母教诲:“知识改变命运,行医育人济世”,这一期许在他的人生中得到了完美印证。大学期间,他是校篮球队的“明星球员”,在默契配合的“传球”中深刻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随后进入天津医科大学学习,在国内首批引入CT扫描技术的神经介入中心从事卒中研究,
吉训明,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他长期投身于我国重大健康事业,始终以推动医学进步、增进国民健康福祉为己任。
吉训明自幼受父母教诲:“知识改变命运,行医育人济世”,这一期许在他的人生中得到了完美印证。大学期间,他是校篮球队的“明星球员”,在默契配合的“传球”中深刻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随后进入天津医科大学学习,在国内首批引入CT扫描技术的神经介入中心从事卒中研究,对“卒中半暗带”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探索。对此,吉训明向《柳叶刀》阐释:“卒中康复的关键在于血流恢复的时机,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溶栓或导管取栓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此后,他师从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从事卒中抢救与神经保护策略研究,接受了世界显微神经外科大师Gazi Yasargil举办的培训班的严格训练,进一步深化了对卒中的认知。
宣武医院的卒中中心位居我国前列,作为卒中中心主任,吉训明已主刀完成约5000例介入手术。他强调:“临床决策很大程度上基于半暗带理论,该理论能预测卒中后周边区域血流恢复的潜在可能。”他同时也是技术创新者,2002年他开创性地研究通过静脉系统直接插入导管进行接触性溶栓(而非传统动脉入路)。吉训明回忆道:“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救治一名18岁静脉卒中男孩,该患者入院时采用传统动脉入路治疗后毫无康复迹象,作为静脉入路的首例治愈患者,如今这位年轻人已大学毕业并组建家庭”。经过20多年的系统性创新研究,该技术使重症静脉卒中患者的良好预后率从不足20%跃升至95%。
除临床工作外,吉训明还担任国家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负责人、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专委会主任、国家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并牵头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该项目通过健康宣教与行为干预(如体重控制、戒烟)实现早期预防,同时致力于提升公众对卒中症状的识别能力。他指出:“我们还组织专业团队入户普及知识,并推广中国自主研发的‘8+2’风险评估量表——该量表能够通过八个主要危险因素或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识别卒中高危个体。”高危人群将接受精准筛查并转诊至专科卒中中心进行早期干预。该工程覆盖范围广泛,是我国卒中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研方面,吉训明主持开展了多项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研究,包括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疗效评估,以及常压高氧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探索(该技术有望发展为便携式院前心脑血管意外的救治设备)。当前他正主导研发团队设计的专用静脉窦取栓装置“Venus-TD”,旨在缩短重症脑静脉血栓病人的手术时间,并提高手术成功率。目前该设备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此外,他还积极探索卒中靶向低温干预的新策略和设备研发,以更精准的方式修复受损缺血脑组织,避免传统低温治疗带给卒中患者的全身副作用。
面对中国庞大的中老年人口基数,吉训明立下宏愿:带领全国卒中减残团队,在五年内减少100万卒中致残新发病例。他强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们必须通过降低脑卒中等老年常见致死致残疾病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社会及经济的负担。”作为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在神经科学多个前沿领域持续深耕,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2025年8月当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后,他进一步肩负起引领医学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研发新型药物与医疗器械的重任,为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贡献力量。
吉训明始终秉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仁心仁术的医者精神,即使在繁忙的行政与科研工作中,他仍每日坚持太极锻炼、保持规律生活,展现着医者的从容与智慧。 END
中文翻译由受访者团队提供,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2176-2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