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钟楼上传来的那声秦腔,让我这个在深圳打工的西安人瞬间泪崩,仿佛闻到了家门口的肉夹馍香味!”网友“肉夹馍不放青椒”的这条高赞评论,道出了2025西安马拉松最动人的文化密码。尽管赛事已过去一个多星期,相关话题仍在网络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钟楼上传来的那声秦腔,让我这个在深圳打工的西安人瞬间泪崩,仿佛闻到了家门口的肉夹馍香味!”网友“肉夹馍不放青椒”的这条高赞评论,道出了2025西安马拉松最动人的文化密码。尽管赛事已过去一个多星期,相关话题仍在网络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当19岁的秦腔演员聂柯盟与6位伙伴站在600多年历史的钟楼上,面对3.8万名跑者唱响《三滴血》等经典唱段,这场传统艺术与现代体育的破圈融合,不仅让赛事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全民共鸣的文化盛宴,更以“1+1>2”的传播效应证明:当传统文化找到适合的现代表达,就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年轻演员:从紧张到“破圈”体验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没完全褪去。”接受采访时,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演员聂柯盟仍难掩激动。这位学习秦腔8年的19岁演员,至今记得自己站在钟楼上,面对绵延数公里的跑者洪流时,“控制不住地想要大声唱出来”的冲动。
7:30,2025西安马拉松赛在永宁门外鸣枪开跑。当第一波跑者奔向钟楼,高亢的秦腔骤然响彻古城上空。“平时我们的舞台表演,讲究含蓄优雅。”聂柯盟坦言,但那天完全不同,“当看到跑者像潮水般涌过来,我突然觉得,自己不是在完成一场表演,而是要为他们加油,要和他们一起‘热’起来!”于是,他的动作更舒展有力,声音也比平时大了数倍。
“我脚下的钟楼是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建筑,眼前是穿着现代运动服的跑者,这种时空交叠的感觉太奇妙了。”聂柯盟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秦腔演员,更是38000名跑者中的一员。这种从“演”到“融”的转变,让他对秦腔传承有了新的认识。“将古老的秦腔以这种和体育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特别兴奋。同时,有更多人也因为这一场赛事了解和认识了秦腔,作为一名年轻演员,我感到非常慰藉。”
跑者共鸣:秦腔一响,穿越盛唐
对于本地跑者张红平来说,这场马拉松最难忘的不是冲过终点线的瞬间,而是快接近钟楼时,那声穿透人群的秦腔吼声。“当时人声嘈杂没能听清唱词,但那股慷慨悲壮的调子,一下子让人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形容,那一刻仿佛“穿越到盛唐长安”,秦腔的粗粝质感、眼前的古建筑与脚下的现代城市赛道形成强烈反差,创造出“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独特体验。“秦腔那充满爆发力的呐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为3.8万名跑者鼓劲,吼出了秦人骨子里不肯放弃的坚韧,这与马拉松的坚持到底、不服输的精神相通。”
网友“心念往复”在自己的公众号文章中写道:“巍峨的西安钟楼之上,秦腔演员们凭栏开嗓,一曲《三滴血》的高亢之音,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倾泻在奔跑的人潮之上。这不再是舞台表演,而是一次历史与当下的直接对话。”
数据显示,今年西安马拉松期间,“秦腔”关键词网络搜索量同比激增300%,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有网友留言:“听着秦腔跑马拉松,真提劲!”“听到那调调,立刻想家了!”正如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杨升娟所言:“当大家看到钟楼上的秦腔表演纷纷止步拍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不需要可以解释,就能触动最深层的情感神经。”
破圈融合的文化创新
“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创新的实践。”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副团长张涛如此评价。在他看来,将秦腔融入马拉松赛事,并非简单的“1+1”叠加,而是基于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秦腔的地域特性,主动寻找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体育赛事是当代人共同的语言,而钟楼是西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当两者相遇,传统艺术便找到了走向大众的‘桥梁’。”
这场破圈融合的价值,远不止于短期的流量爆发。杨升娟观察到,许多年轻跑者在社交媒体分享“听秦腔,跑西马”的体验后,开始主动搜索秦腔经典剧目,甚至有人留言“想带孩子去剧院看场秦腔”。
“让传统文化服务当代大众,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场景。”张涛说。钟楼作为西安的地标建筑,与秦腔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既保留了秦腔的艺术本真,又通过现代场景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跑者们的身影已远去,西安钟楼上的唱腔却仍在网络空间回响。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当传统艺术找到与当代生活的共鸣点,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当秦腔邂逅马拉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鲜活表达——在创新中传承,在融合中发展,这正是千年秦腔在当代城市中绽放的新生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最好模样。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成艳妮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朋友圈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
来源:孤城的体育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