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房地产长周期回调叠加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使中国消费结构出现阶段性的“M型化”:两端扩张,中间塌陷。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蔡文机|资深媒体人
房地产长周期回调叠加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使中国消费结构出现阶段性的“M型化”:两端扩张,中间塌陷。
家装行业最能直观看到这条分水岭——高净值与稳健现金流人群继续为“健康与舒适”的确定性买单;
底部需求退回极简、透明、低价;而依赖预收款与规模周转的中等档次整装公司频繁暴雷。
本文以松下住空间为样本,不是做品牌礼赞,而是透过其逆势增长的路径,解析“短期M型社会”中的结构性逻辑与行业重构方向。
从“以量换增”到“以稳换信”
家装是重决策、长交付、强信任的生意。
过去的中档整装公司靠三件法宝活着:规模摊薄成本、预收款滚动、地产红利导流。
当交易量下行、订单变少、回款变慢,资金池即刻收紧;一旦材料与工期出现偏差,现金流—信任—订单的负向循环迅速形成。
结果是我们看到:停工、拖欠、维权、法人限高消费,甚至“关门消失”。
这不是个别经营失误,而是商业模式与宏观环境错位后的系统性出清。
与此同时,中产家庭调整预算与时间表,把“非刚性改善”推迟;但也把“看得见、摸得着、能验收”的确定性列为第一评价指标。
换言之,消费者不再为模糊的承诺掏钱——要么进一步降维到“轻改+标准件”,要么向上寻找“确定性交付”的品牌与系统方案。
顶层客户的“功能刚性”:健康与舒适不降级,支付意愿转向确定性
与“全面降级”的叙事不同,高端与高净值家庭的改善性需求在疫情后更具功能刚性:
健康维度:空气/水/光的可量化指标、低能耗与静音、过敏与哮喘友好型方案;
生活维度:高效动线与收纳、适老化无障碍、居家办公复合场景;
服务维度:方案—施工—维保的一体化与可视化。
这类客户同样理性,但有明确的溢价边界:溢价必须对应“参数化的体验”和“稳定的交付”。
谁能把复杂问题做成“一键结果”,谁就获得更高的订单确定性与转介绍效率。
松下住空间的样本意义:把“卖电器”变成“卖空间价值”
在行业普遍承压时,松下的“智感健康(WS)”事业却给出强势增长曲线:2024财年预计较2023财年销售额同比+159%;并提出2025财年在此基础上实现382%的同期比增长、累计约1.4万户订单。
其方法论并不神秘,关键在两处:
其一,商业模式双轮驱动 B2B的WST(Wellness Smart Town):从社区与项目早期就介入,把规划、部品、系统与运营打包输出,形成可复制的示范库与议价力。
B2C的WSH(Wellness Smart House):面向翻新与改善,通过“空气/水/光+日式动线”做一站式交付,并以旗舰店+自营电商打通获客与交付闭环。
其二,把体验做成参数、把交付做成系统
代表性产品如“6恒气候站”,将温度、湿度、风速、洁净度、新风量与噪声等体感指标联动控制,通过综合面板实现“冬季地暖+加湿、夏季空调+除湿”的一键切换。
技术—部品—工法—运维的系统化,直接对冲了行业最难的交付不确定性。
这也是高端客户愿意付费的“价值密度”。
要点是:这套路径给行业提供了可迁移的“生存算法”,而非某一品牌的“广告话术”。
为什么是“短期M型”?阶段性、可逆转,但结构不会回到旧常态
所谓“短期M型社会”,是指在信用修复与预期重建期内,两端需求更明确,中端需求摇摆。
其成因包括:
地产与地方信用修复拉长,“换房—再装”链条中断;
中产收入预期趋稳,非刚性改善延后;
折扣零售和平替方案提供底部替代,预算向下聚拢;
老龄化与健康焦虑增强,高质量居住刚性抬升。
随着宏观企稳,中端会回流,但不会回到“预收款+营销驱动”的老路。
消费者已经被“教育”:交付与验收必须可视化、可追溯、可度量。
中等档次装企频繁暴雷的三大结构性短板
资金结构错配:高预收、低资本金、跨期工期,订单一旦变慢即陷现金流“死亡螺旋”。
标准化不足:材料替换、外包链条长、隐蔽工程不可见,导致毛利被侵蚀、纠纷高发。
信任成本居高:售前承诺过度、售后取证艰难,舆情加速“挤兑”,形成负反馈飞轮。
这三点与宏观下行叠加,促成了中档赛道的系统性出清。
出清之后的三条生路路径
A:向上做“系统化高端改善”。核心不是“更贵”,而是更确定:把体验参数化(空气/水/光等指标)、把交付系统化(多品类联动、数字化工地、统一售后),以样板与复用实现规模化。
路径B:向下做“极简低价+极强透明”。只承接“轻改+标准件”,以价格、交期、质保为三张牌;平台化采购与进度/材料全流程公开,重建底价市场的信任与效率。
路径C:横向做“金融与交付分离”。引入托管账户、工程保险与第三方监理,降低对高预收的依赖。去杠杆化是对抗周期的唯一长解。
比规模的时代过去了,接下来比“确定性”
中国家装行业已从“比规模”进入“比确定性”。
短期M型社会是这场迁徙的放大器:中产更谨慎,高端更刚性,中档更危险。
松下住空间的逆势增长并非偶然,它证明了把体验做成参数、把交付做成系统、把组织放在中国本地能够承接结构性机会;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任何愿意重构价值链的参与者。
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价格有多低”,而是价值有多可证。
当交付确定、验收可量化、运维可持续,消费者自然会把预算投给那些能创造长期舒适与健康的供给方;反之,再大的广告与预收,也抵不过一次工地的失控。
穿越这段M型分化期的门票,写着两个字:确定性。
来源:诗与星空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