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裹挟着我前进,但当我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后,内心只剩下巨大的空洞和虚无。”这是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小杨的困惑,或许也是当今许多人的困惑。
“裹挟着我前进,但当我达成一个又一个目标后,内心只剩下巨大的空洞和虚无。”这是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小杨的困惑,或许也是当今许多人的困惑。
这不仅是小杨个体的困惑,更是被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称为“空心病”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名词,却精准地击中了当代许多年轻人,尤其是优秀年轻人的心理现实:一种深刻的孤独、空虚和人生无意义感。
本文将结合心理学、教育学与哲学视角,带你深入理解“空心病”的根源,并寻找为内心注入意义的可能路径。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Empty Heart Syndrome), 又称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是一种非正式的精神病学诊断。是当代年轻人正在遭遇、经历并承受的一种因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偏差或缺失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① 符合抑郁症的部分症状;
② 伴有强烈的孤独感及空虚感,价值观缺乏;
③ 通常人际关系良好;
④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⑤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但通常会选择比较温和、痛苦比较小的方式;
⑥ 困扰不一定来自当下,也许早已存在;
⑦ 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也许七条里你中了几条?但别担心,接着看下去。
我们为何会“空心”?
空心病是个人、家庭、社会与文化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根源深刻而复杂。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看其成因。
1. 心理学视角:“自我同一性”形成受阻
1946年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引入“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或者换一种叫法”自我认同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论中也提到,自我实现需求是使人保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当理想与现实不一致时,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产生偏差,也未能掌握适应社会必备的技能与知识储备,就会给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带来困难。举例来说,有些孩子过度依赖他人为其做出决定,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抑或是产生消极应对反应,以反抗或逃避的方式对待问题。这些人内在的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从未有机会真正建立。
2. 价值观视角:虚无主义的侵蚀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部分青年陷入了 “价值虚无主义” ,即对价值信仰、目标理想的虚无化、否定化,其主要表现为意义世界的失落、价值体系的崩塌、幸福感的降低。关于对价值虚无主义的理解,尼采认为它是“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是对西方世界各民族发展都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性运动,而非一种单纯的哲学观点、思想理论。
3. 哲学与社会学视角:时代车轮下的尘埃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的价值和文化体系失去了神圣性。年轻人被抛入一个需要自我构建意义的世界,却因缺乏指引而陷入 “价值真空”。社会过度强调效率、计算和功利,而忽视了行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个人意识觉醒,但若演变为 “极端个人主义” ,就会导致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将自我封闭在狭小的世界里,切断了与更宏大共同体联结可能带来的意义感。
为“空心”注入养分,在空虚之处种上鲜花。克服“空心病”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个人:走出漩涡,探索世界,重构生活
按下暂停,探索自我: 遇到困惑和迷茫先睡一觉,尝试自己放过自己,允许自己迷茫,这是重建的开始。睡醒之后尝试一些和当下困顿不一样的活动,例如去自然中走走、去运动场出出去图书馆看看书,我是谁并没有那么重要,我现在快乐已然足够。
走出房门,拥抱社群:参与社团、志愿者、读书会等人群聚集的活动 ,在与他人的真诚交流和共同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运用他人的力量跨越自己无法翻过的高山。
放下理性,重拾感性:用艺术和审美对抗精于算计的冰冷,接触音乐、文学、电影、大自然,培养一项非功利的爱好。在审美体验中,连接内心的真实感受,弥合理性与感性的裂痕。
个人主义,使命驱动: 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尝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连接。思考“我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改变?”,哪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种超越小我的使命感,是抵御无意义感的强大力量。
对于家庭:营造滋养的环境
家庭: 从“专制型”或“溺爱型”教养转向 “权威型” 教养。多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尊重其独立人格,鼓励探索,而非仅仅关注成绩和成就。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规划未来,而不仅是指挥成长。
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调试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让你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锻炼能力、获得价值感。
搭建双向心理咨询平台:结合线上与线下,提供易于触及、保护隐私的心理支持。
开展真实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用真实的故事和榜样力量,用好明星这类年轻人喜欢的群体,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
空心,是意义的起点而非终点
“空心病”是这个转型时代投射在青年心灵上的深刻烙印。它提醒我们,当外在的追逐掩盖了内心的声音,精神的荒芜便会悄然降临。然而,认识到自己的“空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开始。这份对意义的渴求,这份不愿在麻木中沉沦的痛苦,恰恰是人类精神苏醒的火种。治愈“空心病”的旅程,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放下外界标准,勇敢走向内心,在破碎的旧意义之上,亲手重建属于我们自己、并与更广阔世界相连的、真实而丰盛的生命意义的伟大冒险。
参考文献
1. 朱思施,鲁林,文敏琳,等.从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空心病”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4):134-140.DOI: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4.025.
2. 崔欣玉.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反思与对策——基于价值虚无主义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3):148-152.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31.
3. 胡艳.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待高校大学生“空心病”现象[J].改革与开放,2018,(07):74-75.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8.007.033.
4. 张自慧,依力亚,黄利金.青年“躺平”背后的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J].哲学分析,2022,13(01):89-101+198.
5. 吴玲.现代性视角下中国青年“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青年研究,2018,(01):79-84.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