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面!全运会宣传片出炉,多名世界冠军出镜,樊振东压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3:27 1

摘要:30秒宣传片,樊振东最后一个镜头,全网弹幕刷屏:他还能不能赢?

30秒宣传片,樊振东最后一个镜头,全网弹幕刷屏:他还能不能赢?

11月9日,大湾区全运会开幕。

先导片一放,击剑、体操、田径、游泳、跳水、射击依次闪过,最后三秒留给乒乓球。

马龙在左,王楚钦在右,C位是樊振东。

镜头切得极短,却足够让微博热搜爆掉。

网友一句话总结:国球把压箱底的排面,全押在他身上了。

押得有没有道理,看数据。

上届全运会,樊振东4比3赢刘丁硕,拿下男单冠军。

那场比赛央视直播收视率3.8,比当晚新闻联播高0.6。

国内乒乓球比赛能压新闻联播的,近十年只有两场,这是其中之一。

从那天起,全运会男单冠军奖杯被球迷私下改名叫“东杯”。

谁接过来,谁就被默认是下一代领军人。

今年情况有点微妙。

樊振东过去八个月只打了两站国际比赛,最好成绩四强。

世界排名仍第二,可积分被王楚钦追到只剩225分。

225分什么概念?一站冠军就能反超。

国家队内部选拔规则写得明白:全运会男单冠军,直接拿到明年世乒赛单打门票。

等于说,这场球不仅决定金牌归属,还决定谁先把半张巴黎奥运入场券揣进口袋。

王楚钦等的就是这个窗口。

2017年全运会,他16强出局,输给当时还没退役的张继科。

2021年全运会,他1比4输给樊振东,止步八强。

那场比赛结束,他把毛巾蒙头上,在通道里蹲了五分钟。

央视跟拍记者后来回忆,毛巾边缘滴水,分不清是汗是泪。

之后一年,他连拿WTT澳门站、新乡站两个冠军,决赛对手都是樊振东。

比分从4比3到4比1,越赢越轻松。

他把微博简介改成“继续练”,三年没换过。

今年他24岁,世界第三,队内年龄最小,冲劲最足。

教练组私下评估,他的正手拉球速度比东京周期快7公里每小时,相当于多踩半脚油门。

全运会如果夺冠,他就能在奥运前完成“超级全满贯”的最后一块拼图。

樊振东这边,缺的不是技术,是比赛量。

过去他一年能打50场左右,今年只有18场。

训练馆里,他给自己加量,一天三练,晚上加练发球,球筐装满150个球,一次性发完。

陪练是17岁的林诗栋。

林诗栋模仿王楚钦的发球动作,一模一样的砍式发球,每天发300次。

樊振东接球,回球落点误差要求不超过20厘米。

练完,他拿冰桶泡手,手指关节全红。

被拍到的那张照片,微博转发12万,点赞词最多的一句:他一句话没说,却把所有答案写进肌肉里。

林诗栋也不是省油的灯。

今年新加坡大满贯,他把马龙逼到决胜局,最后两分惜败。

全运会男单名单一出,他被划进“搅局者”行列。

国乒传统,凡是小将爆冷,第一站就是全运会。

2005年马龙19岁,淘汰王励勤;2013年樊振东16岁,淘汰张继科。

今年轮到谁,林诗栋自己不说,球迷已经替他倒计时。

女单那边同样热闹,但热度被男单吸走一半。

没办法,国乒男队自带流量。

微博话题#全运会男单冠军预测#,阅读量4.2亿,投票人数38万。

樊振东支持率54%,王楚钦41%,剩下5%投给“黑马”。

这5%里,林诗栋占七成。

赔率网站更直接,樊振东1.80,王楚钦2.10,林诗栋8.00。

数字冷冰冰,却把人心写得明明白白:大家想看新旧王交接,又怕旧王轻易退位。

全运会乒乓球赛程密集,一天两赛是常态。

上午打完半决赛,晚上就是决赛。

体能教练说,男单决赛那天,球员心率峰值能到190,相当于跑400米冲刺。

技术差距只在毫厘,谁多喘一口气,谁就可能丢一分。

去年全国锦标赛,樊振东半决赛打满七局,决赛明显腿沉,最后靠经验咬牙拿下。

今年他提前两周到赛区,每天踩20分钟椭圆机,把体能储备拉到赛季最高。

王楚钦相反,他提前三天才报到,赛前训练只打对攻,不打对抗。

教练组解释,他需要“饥饿感”。

两种备战方式,谁更对路,比赛那天见分晓。

观众更关心:赢了之后呢?

全运会金牌不等于奥运门票,却是教练组打分最重的一项。

国乒选拔规则里,全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年终总决赛,四项赛事权重依次递减。

换句话说,谁拿全运会男单冠军,谁就拿到奥运单打优先推荐权。

东京周期,马龙靠全运会卫冕,挤掉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许昕。

巴黎周期,剧本可能重演,只是主角换成樊振东和王楚钦。

再往后,洛杉矶周期,林诗栋们已经虎视眈眈。

一条时间线清晰可见:全运会就是国乒的“年轮”,一圈一圈,把老将卷出去,把小将卷进来。

普通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槛。

全运会乒乓球比赛不设外卡,不售商业票,观众席一半留给各省队。

想现场看球,得先拿到体协批文。

二级市场,一张决赛门票被炒到2800元,比周杰伦演唱会内场还贵。

贵也挡不住,开票三分钟售罄。

黄牛说,买票的大多是家长,带孩子来看“天花板级”对决。

他们心里算着另一笔账:让孩子看看真正的顶尖,回去练球省半年弯路。

一场球,就这样悄悄影响下一代。

镜头回到宣传片。

樊振东最后一个动作,是反手拧直线。

球没落地,画面切黑,字幕升起:11月9日,见真章。

网友把这三秒剪成动图,配上八个字:球不落地,永不放弃。

这句话,他16岁第一次打全运会就说过,今年他27岁,还在用。

有人问他,到底想赢到什么地步。

他答:到打不动那天。

短短六个字,比任何口号都硬核。

全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就是这句承诺的年度体检。

赢的人,把奖杯留在手里,也把自己写进下一页历史。

输的人,不找借口,回去继续发那150个球。

观众只需要记得:

11月9日,哨声一响,所有答案归零,台上只剩一颗球、两个人、四根拍。

谁先把球打到对方台子上,谁就暂时握住这个时代。

至于明年、后年、大后年,剧本还会重写。

国乒的故事永远这样简单:球不落地,谁都能抢。

来源:机智的水滴fE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