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买不到学位、车票和肾源——读懂社会资源分配的底层逻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6:37 1

摘要:名校保研,每年录取名额有限,谁被录取?春运期间,出行需求数以亿计,谁能拿到回家的车票?求职择业,岗位供不应求,谁被录用?肾脏移植中,肾源稀缺且配型困难,谁能匹配到合适的肾源?

每年高考季,无数家庭为志愿填报焦头烂额。虽然过去二十年内,高考录取从"顺序志愿"改为"平行志愿",但专业调剂、滑档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市场中,价格机制失效了——最好的大学并不是学费最贵的,录取的学生也未必都是分数最高的。

放眼教育、医疗、经济等诸多领域,并不是每个市场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价格市场。各行各业都存在不以价格为导向的“匹配”机制,以及各种各样的市场失灵。

名校保研,每年录取名额有限,谁被录取?春运期间,出行需求数以亿计,谁能拿到回家的车票?求职择业,岗位供不应求,谁被录用?肾脏移植中,肾源稀缺且配型困难,谁能匹配到合适的肾源?

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E.罗斯毕生都在研究这些“看不见的规则”。他研究的议题清晰而深刻,称为“匹配”。换句话说,就是:谁能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只有足够了解市场“错配”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对市场进行“设计”。

获得诺奖后,他决定写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来向大众解释他到底在研究什么,及其价值所在。于是就有了这本《匹配:谁能得到什么,以及为什么》。

本书被誉为“大众理解市场设计与当代经济学最生动、最权威的入门读物”,其提出的“市场三要素”(厚实、缓解拥堵、安全简便)和“匹配理论”,为理解教育公平、医疗资源分配、互联网平台逻辑乃至个人择偶等社会与生活难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

中信出版邀请值此新书上市之际,邀请了本书译者叶晓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和「知行小酒馆」主播雨白举办了一场新书分享会,由“匹配理论”出发,真正深入大众生活,尤其是国内的教育体系,深入聊聊教育资源的匹配、公平性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探讨作为普通人,面对游戏规则,我们究竟该如何做“聪明玩家”。

雨白:
今天的新书分享活动,聊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斯的《匹配》,这是中文版首发。我是雨白,播客「知行小酒馆」主播。今天请到两位特别嘉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丁延庆教授,以及本书译者叶晓阳博士,他们还是师生关系。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同台对谈,很难得。

丁延庆:
很高兴能参加。书店气氛特别好。2010年晓阳跟着我读硕士,后来他去了美国,我们之前从没这样正儿八经对谈过,都是在酒桌上聊学术。今天走进这个书店,我想起博尔赫斯的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这里聊一本讲“匹配”的书,特别应景。
我回忆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时上的公共财政课程——全是数学证明,太难了,最后四个人通过考试。那时我就想,如果当时先读罗斯的书,一定容易很多。叶晓阳的译本非常通俗,连我现在都能看懂。我只看了前言就觉得精彩,也对今天的分享充满期待。

叶晓阳:
翻译真的很苦,但我很高兴能做这件事。首先,我和丁教授的师徒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匹配”。其次,我希望把先进科学传播出去。去年底,聂老师通过微信联系我,说想翻译这本书。我没马上答应,但很快想到了林依凝——他在美国读经济学本科和硕士,对这块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决定合作。
我们研究了十年前的版本,发现不少专业和文化翻译问题,必须重做。整个过程很艰难,也多次想放弃,但在聂老师督促下完成了。比如书中“爆炸性邀约”这样的词非常难翻译,我们尝试了好几个版本,最终选了既准确又生动的表达。逻辑很有趣,和中国保研考试里快速答复的情况类似——都是市场匹配中快节奏决策的问题。

罗斯2004年的论文《肾脏移植》提出了一个经典模型:如果有中介机构能整合医院登记的捐献者和受体信息,就能形成一个移植链条。肾脏不能买卖,只能捐献。比如我和老丁都是“供体家庭”,我需要肾,他能捐一个。我们找到另一个家庭,恰好可以互换。问题是,这样的完美匹配概率极低。罗斯开发的算法解决了这一难题——两方不匹配没关系,可以找第三方、第四方,形成循环。算法的意义在于,它能让手术同步进行,减少道德风险,确保没有人“先捐后悔”。这是博弈论的现实应用。

雨白:
书里还提到,这种机制要建立在“厚市场”基础上,数据越多,匹配效率越高。

叶晓阳:
对,算法的目标就是让链条更厚、更稳。2004年他们向全美医院寄送方案,几乎所有医生都拒绝,只有一个医生试点成功,才一点点撬动制度。后来罗斯又帮美国住院医师计划重设计匹配机制。毕业医学生要去医院实习,像高考志愿一样,如果算法不好,学生反悔、市场就会崩塌。罗斯的成就是让理论落地,真正改变了制度。
这对我们启发也很大。我们以前主要做政策评估,现在逐渐转向机制优化,比如高考、中考择校,都是匹配问题。

再往生活里看,小朋友抢演唱会门票没抢到,有些东西是钱买不到的——人心、爱情,还有热门门票。肾脏移植、教育、婚姻,这些都不能靠价格解决。拍卖也是一种机制设计,比如二价拍卖——出价最高者赢,但付次高价。看似矛盾,其实更能鼓励真实报价。生活中的公平机制,就是这么复杂又微妙的“匹配艺术”。

丁延庆:
是的,二价拍卖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理论之一。匹配理论的魅力就在这里,它让我们重新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市场秩序”。

叶晓阳:
我特别喜欢观察这种现实应用。比如12306的“候补”机制,其实就是动态匹配。如果有人退票,系统就自动把机会给后面的人。它依赖实时数据和算法优化,让整个系统高效又公平。
这也让我想到翻译。很多人问,AI都能翻译了,还需要人吗?其实翻译不是词语转换,而是理解作者的意图,用另一种文化语言表达出来。前一个版本的译者缺乏机制设计背景,所以很多地方失真。我的文学训练帮我在技术和文化之间架桥,让专业知识变得生动。这也是一种“匹配”——语言与思想的匹配。

雨白:
刚才听叶老师讲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十年前那版翻译成“共享经济”,其实跟原英文标题关系不大。但回想这本书,它确实用了 Uber、Airbnb 的例子,讲这些公司如何解决住宿市场和打车市场的资源浪费问题。正是这些“匹配问题”,让它们成长为独角兽公司。如果回到2015年看,肯定会觉得“哇塞,讲得太好了”。

这本书说明,在很多市场里都有我们未发现的创业机会。那时候,如果是当初选书的老师,也可能觉得这是一本“共享经济的创业圣经”。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周围哪些匹配问题尚未被解决,也许下一个独角兽就藏在那里。

到了2025年,大家可能更关注“公平问题”,尤其是在升学上。哪怕不看这本书,你也会感受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高考报志愿、医院挂号,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匹配问题的体现。即使现在有抖音、小红书,我们仍深受信息不对称困扰。这也是这本书常读常新的原因。

叶晓阳:
理论之树常青。你提到创业,我觉得很有意思。2014年夏天,我在杭州西湖边看到大家骑自行车,才想到共享单车的可能性。当时的自行车都是人工锁在亭子旁,要交押金。后来共享单车出现,我们并非错过风口,而是多年的市场设计研究,让我们脑子里早有分析框架,自然而然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昨天我坐高铁,旁边的大哥在带领国内高中生参加商业竞赛,帮他们跳出体制,接触商业逻辑。这其实也是一种匹配。而他之前的创业项目——帮助中美学生一对一练语言——最后破产了,因为市场不够厚。但这次他做单边匹配,只要找到一边愿意参与的学生和家长,就解决问题了。匹配的设计真的很关键。

教育领域同样如此。我们常说教育公平,可公平不能靠口号,也不能靠运气,它得靠制度设计。比如“估分报志愿”机制,本质上就是人为增加匹配的不确定性。任何增加复杂性和随机性的机制,都会破坏匹配市场。它表面上看像是“低分高录”,其实可能让学生去到最差的专业,长期发展反而受限。

另外,我想强调,平均数不能代表个体。上好大学对平均水平可能有益,但对个体未必精准。有些专业,如果你在班里长期倒数,即便学校再好,你的出路也可能受限。专业选择应看三件事:平均前景、相对能力、兴趣。兴趣是一切驱动力,没有兴趣,再好的匹配也走不远。

丁延庆:
我特别认同晓阳说的。低分高录并不意味着幸运,反而可能让学生陷入不匹配的陷阱。很多家长觉得“选对专业就稳了”,其实这是个误区。我们看毕业生就业数据,每年毕业时能找到的工作,大约只有20%完全对口,30%完全不对口,剩下的是部分相关。五年、十年后,很多人一生从事的职业,和自己学的东西根本没关系。可见所谓“选错就毁一生”根本不成立。

专业之间确实有差别,比如工科的起薪和落实率稍好,但差距没大家想象的大。我们最近的调查显示,哲学专业在14个门类里平均起薪排第三,这让一些学科带头人都怀疑数据是否有问题。我说没问题,因为这些学校本身就不错,学生综合能力高,整体就业情况自然也好。

文科无用论这两年很火,但我们的实证数据告诉大家,不是那么回事。市场需求本来就动态变化,文科生照样能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所有专业都过剩。就业结果主要反映市场需求,而非专业本身。比如岗位中只有40%是专业技术人员,60%是生活服务、文员等岗位。说到底,这是一个供需问题。

叶晓阳:
是的,供需关系决定一切。现在市场越来越复杂,甚至“实习生的实习生”都要“转正”了,这个链条越来越长。市场设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行为。

如果说专业不决定命运,学校也不是唯一关键,那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不可替代性”。你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你就不可替代。学校和专业现在太千篇一律了,用来筛人已经不够。市场匹配的有效期越来越短,当标签不再稀缺,你就得想办法让自己独特。

比如申请博士,全世界有上万人竞争一个位置;找工作也一样。市场过于商品化时,你必须让自己不一样。你得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一匹配”。

雨白:
就像短视频里卖水果的电商,把普通苹果变成“有故事的苹果”?

叶晓阳:
对。卖土鸡蛋也一样,你要让产品独特、有标签。就业也是这样——要让自己从标准化人群中脱颖而出。市场从匹配市场变成商品市场后,唯一的出路是找到能和你“一一匹配”的机会。不论是学校、专业还是婚恋,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丁延庆
复读也是一样的匹配案例。我们研究发现,复读并不是绝对能提高成绩的神药。自选择偏差很大,只有部分学生通过复读提升显著。很多学生会高估复读效果。举例来说,宁夏理科一本线以上的考生复读,提高相对位置的概率只有一半。

雨白
这个信息太重要了,我当年总在想,如果复读了会不会上更好的学校?现在听你们说,概率不大。

丁延庆
你们听过唐尚珺的故事吧?广西的一个小伙子,复读了15年。第一年高考372分,去年终于考上大学,大概600分左右。他的平均涨分其实不到30分,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年就能涨五六十分。

其实这就给我们一个理性的参考:复读并不是人人都能大幅提升成绩。如果家长和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复读决策就会更科学、更理性。

此外,从政策角度讲,复读有一定的公平性问题。比如别人三年努力,你多花一年,可能干扰高校的选拔信号。如果高考是选拔能力的工具,复读虽然可能改变命运,但从资源角度来看,也是一种浪费。

那么,如果政策想限制复读,该减多少分呢?一个合理方法是减去“平均处理效应”,即去掉那些因为复读而平均增加的分数。这样,真正想提高成绩的人仍有机会,而纯粹因为不满意而复读的人,会更加理性地权衡是否值得。

我们看问题要从社会角度,高校选拔也是要公平的。

叶晓阳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个体,要看整个系统的运作。
正好,这就体现了罗斯在书中讲的“市场有漏洞”。比如复读市场,它本身有漏洞,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提供修改方案。

我有两个方案:第一是减分,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少复读;第二是更严格的——禁止复读。但禁止复读后,我们可以设计新的路径,让想提高教育机会的学生仍有办法。比如多次高考制度——像浙江那样允许英语考两次。这样,学生可以在不违反制度的情况下,尽力争取最优结果。

只要预算允许,最优策略就是一直考,直到达到目标。当然如果有时间或金钱限制,就要调整策略。

另一个例子是上海的插班生政策。学生大一结束前,可以通过考试转入复旦、交大等高校。这提供了另一条路径,让想冲更好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尝试。

丁延庆
插班生政策其实也是一种二次选择。
这其实都是匹配理论的应用。书里讲的关键词:匹配、策略。市场有漏洞,人们就会采取策略实现自身最大福利。高考志愿填报、复读、多次考试,都是策略性行为。设计好的机制,能减少策略操作空间,降低风险,让选拔公平合理。

叶晓阳
比如浙江的英语两次考试,第一次考完可能已是满分,但仍参加第二次,是为了影响对手的相对排名。策略性操作由此产生,也会增加负担。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制度设计的优化,让教育系统既公平,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雨白
我替观众问一个关于“双减”的问题。政策实施后,学生负担真的减轻了吗?公平性有没有改善?

丁延庆
嗯,“双减”政策其实涉及很多方面。最明显的就是限制校外培训机构,这一点挺成功的,确实减轻了学生负担。公平性呢,如果一些孩子没办法负担校外辅导,学校提供补差,就能实现一些公平目标。但现实是,强势家庭更容易拿到资源,因为他们有钱,边际效用比较低,花钱也更随意。这种情况现在随着政策松弛,市场慢慢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不过和原来比,资本干预不如以前那么厉害了。

叶晓阳
大家可以看看书的第四部分,“市场设计视角下的禁止与自由”,书里讲了一些被禁止的市场,比如黄赌毒,甚至还有马肉在加州的销售问题。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市场背后的逻辑,也能理解为什么地下交易会存在,比如演唱会黄牛。

你买票的时候,排队、抢票,这都是市场机制的体现。餐馆排队也是,有的餐馆你必须排长队,有的餐馆不排队,信号和成本都不一样。快餐基本是一次性交易,重复博弈少;常去的餐馆,就有重复博弈,需要建立信任。这些经济学理论虽然听起来抽象,但其实背后的生活逻辑很鲜活,这也是我们敢提出教育改革设想的原因——背后有理论支撑,有成功案例做参考。

雨白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比如书里讲到有人发起链式捐献,最后救了16个家庭,真的挺感人的。

叶晓阳
是的,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社会上的更多人受益。

来源:中信书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