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根头发标价六万,一张踩过的A4纸敢卖四万,更有人冲进厕所吞食秽物以示决心,这些是国内所谓“成功学”培训中真实发生过的场景。[沙尘暴]
一根头发标价六万,一张踩过的A4纸敢卖四万,更有人冲进厕所吞食秽物以示决心,这些是国内所谓“成功学”培训中真实发生过的场景。[沙尘暴]
在这些场合中,台上的“大师”西装革履、激情澎湃,台下的学员则在一片狂热氛围中频频刷卡,他们支付的并非实用知识或技能,而是一个关于“快速成功”的虚幻承诺。
二十多年前,陈安之被誉为国内“成功学鼻祖”,他凭借《超级成功学》一书和极具感染力的口才,从美国辍学回国开展培训,他那句“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向前冲”的口号曾激励无数人。
他的课程现场通常气氛狂热:强劲的音乐、震天的口号,配合事先安排的人员带头鼓掌、呐喊甚至哭泣,在这种情绪高度调动的环境下,学员的判断力容易受到影响。
课程设置从几百元的体验课开始,逐步引导学员购买数千元的“精华班”、数万元的“总裁班”,直至高达108万元的“接班弟子”名额。
2018年,一位养殖户变卖家产并贷款108万元拜师陈安之,最终血本无归,陈安之本人也因多地官司,资产被查封,最终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陈安之隐匿后,“成功学”的发展并没有结束,很多模仿者登上舞台。
杨涛鸣自称“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并宣称仅有高中学历却帮助上百人开上了劳斯莱斯,他的课程现场,学员被要求当场刷卡支付,否则就会被指责“缺乏决心”。
杨涛鸣将个人崇拜推向极致,其标志性事件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天价头发”和“能量脚印”,在七年时间里,他涉嫌诈骗近五万人,涉案金额达3.8亿元!2023年,杨涛鸣团队被警方抓获,他本人也因此入狱。
另一位以荒诞闻名的聂枭,在2020年因“听懂掌声!”一语走红网络,他留着长发、身着紧身衣,演讲内容常常缺乏逻辑,甚至自称曾通过食用秽物来表达决心。
这种出位表演仍吸引了一批追随者。但他的公司很快因失信被列为“老赖”,他本人也在消失一段时间后,于2023年以“养生大师凯撒”的新身份重新出现,目标转向老年人群体。
随着短视频平台兴起,“成功学”也转移到线上。
周文强凭借“财商导师”人设迅速走红,他塑造了“初中辍学、白手起家”的逆袭形象,声称是“汇成集团创始人”和“中国财商教育老大”。
他的视频内容中存在多处事实错误,例如“有个姓科的叫科比”、“水浒108将死了80多还剩70多”等,但这并未影响部分粉丝对他的推崇。
他曾在视频中贬低比尔·盖茨,调侃马云和李嘉诚的出身,将自己塑造为超越这些商业领袖的存在。
他的商业模式具有典型互联网特征:用1元课程吸引大量用户,再从中筛选潜在客户,推销价格从几百到数万元的高阶课程,附加福利包括与周老师合影、获得签名书籍等。
他还引导粉丝参与所谓的“区块链投资”和“数字货币”项目,导致许多家庭投入积蓄后损失惨重。
据估计,周文强一年敛财数额达数亿元,多年累计可能超过20亿,2025年初,他与核心团队因涉嫌诈骗和非法经营被立案调查,相关账号被永久封禁。
除了周文强这类明显的话术,市场上还存在形式更含蓄的“成功学”变体。
樊登凭借前央视主持人的身份背书,以“樊登读书会”为载体,内容聚焦“认知提升”和“底层逻辑”,精准切入中产群体的知识焦虑。
有人质疑,这种将书籍内容提炼为几分钟“干货”的模式,提供的究竟是深度知识,还是“我在学习”的自我满足感,当复杂的商业逻辑被简化为几条金句,与传统的“成功学秘籍”或许只有形式上的差异。
樊登的模式更为隐晦,将成功渴望包裹在知识外衣下,构建起年销售额数亿元的商业体系,这或许代表了“成功学”的另一种演进方向:更体面,也更难被简单界定。
真正成功的企业家,如任正非、雷军等,多数时间专注于产品研发与企业治理,而非频繁开设课程传授“致富秘诀”。
他们在采访中往往不愿过多渲染创业细节,因为他们深知成功是复杂因素、长期努力与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难以简单复制。
那些在台上慷慨激昂的“大师”,最成功的可能只是让观众相信了他们自己的成功神话,他们销售的并非通往成功的有效路径,而是利用人们的焦虑与渴望,促成非理性消费。
真正的个人成长与事业成功,往往源于持续学习、长期坚持与实践中的问题解决。
相比寄望于虚幻的“大师秘籍”,静心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或专注完善手头的工作,或许是更为踏实和有效的进步途径。
对于这些成功学的“大师事迹”,网友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以前差点被朋友拉去听类似的课,会场那叫一个热血沸腾,跟传销现场一模一样,幸好我当时捂紧了钱包,现在想想都后怕。”
“一根头发六万?这‘能量’是盘古开天辟地时充的值吗?”
“周文强连水浒传都算不明白,还敢教人财商?这得是多大的心才敢信啊!”
“说白了,还是因为现在大家太焦虑了,都想快速逆袭,这些大师就是抓住了这种心理,给你画一张根本吃不到的大饼。”
“赶紧转发到家族群,提醒爸妈别被那个什么‘凯撒’给骗了!”
“年轻人可能不信这套了,但他们现在专攻老年人,防不胜防。”
同时,也提醒身边人要保持清醒,天上不会掉馅饼。
不知您对这类“成功学”现象有何看法?是否曾接触或了解身边人参与类似课程的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与经历。
信源:澎湃新闻
来源:扶苏秘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