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为何不可左腿在上?莲花生大士警训,修行者不可不知的关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1:22 2

摘要:修行之道,山高水长。千百年来,禅门秘法如星河繁密,其中禅坐之术尤为根本。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盘腿而坐中,却暗藏玄机——左腿在上与右腿在上,竟有天壤之别。

修行之道,山高水长。千百年来,禅门秘法如星河繁密,其中禅坐之术尤为根本。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盘腿而坐中,却暗藏玄机——左腿在上与右腿在上,竟有天壤之别。

传说中,那些贪图速成而违背莲花生大士警训,执意左腿在上者,不是身陷心魔便是引邪入体。这一切,秦墨白从未放在心上。作为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剑客,他只想在普陀寺寻求内心的平静。

然而命运弄人,一场关于左右腿之争的修行风波,却将他卷入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奇异旅程,也揭开了这个佛门千年秘密的神秘面纱。这禅坐之术,为何不可左腿在上?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古老的警训之中。

秦墨白初到普陀寺时,满心疲惫。江湖厮杀数十载,他已经厌倦了刀光剑影的生活,只想寻找一处清净之地,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普陀寺坐落在雪域高原的半山腰上,终年云雾缭绕,远离尘嚣,正合他意。

寺中主持圆智大师年过古稀,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看透人心。初见秦墨白时,他只是静静地看了一眼,便道:"你心中有执念,需放下。"这一句话,如当头棒喝,让秦墨白心中一震,更加坚定了在此修行的决心。

圆智大师收下秦墨白为徒后,并未立即讲授深奥的佛法,而是从最基础的禅坐姿势开始教起。

"禅修之道,首重坐姿。"圆智大师慈眉善目,语气平和,"腰要直,背要挺,双手结印置于丹田,双腿盘坐,右腿在上,左腿在下。这叫做吉祥坐。"

秦墨白按照师父的指示盘腿而坐,却感到浑身不适,尤其是双腿,没多久就开始酸痛难忍。

"师父,为何一定要右腿在上,左腿在下?"他忍不住问道,眉头微皱,显然对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感到困惑。

圆智大师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深意:"此乃莲花生大士所定之规矩。左腿在上,乃大忌也。暂时你只需记住,待你功夫深厚些,自会明白其中道理。"

普陀寺的生活平静而有规律。每日清晨,寺中钟声悠扬,僧人们便开始一天的修行。除了禅坐,秦墨白还需学习诵经、打扫和各种寺院劳作。这对一个习惯了提剑纵横江湖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转变。但他性格沉稳,学习起来十分用心,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生活。

然而,关于"左腿不可在上"的疑问却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他曾私下尝试过左腿在上的坐姿,感觉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因为不习惯,反而更加不舒适。有时,他甚至怀疑师父是否过于拘泥于形式,但碍于师徒之礼,他从未表露心声。

半年后的一天,普陀寺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云游僧人。这位僧人身材魁梧,面相慈祥,自称来自西域,精通多种禅修法门。圆智大师欢迎他在寺中小住,并邀请他与寺中僧人分享西域的修行经验。

晨光熹微中,云游僧人在大殿上向众僧讲述西域的修行方法。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讲述的内容生动有趣,引得众僧连连点头。秦墨白也在听众之列,全神贯注。当云游僧人提到禅坐姿势时,他猛然抬头。

"在西域,我们多采用莲花坐,即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云游僧人说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此法能更好地激发体内能量,加速修行进度。"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秦墨白心中炸响。他忍不住看向师父圆智大师,却见师父面色凝重,眉头紧锁。

讲座结束后,秦墨白主动上前,向云游僧人请教:"大师,我听闻您提到左腿在上的坐法,但我师父圆智大师却告诫我们不可左腿在上,不知是何缘故?"

云游僧人闻言,面色微变,随即恢复平静:"各地修行法门不同,习惯有异,并无对错之分。你既是圆智大师的弟子,当然应该遵循师父的教导。"他的回答虽然圆滑,却没有解开秦墨白心中的疑惑。

寺院的夜晚格外宁静。禅房回廊上,月光如水,秦墨白独自一人,心中思绪万千。他决定去找圆智大师,希望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解释。

来到大师的禅房前,他正准备敲门,却听到里面传来圆智大师和云游僧人的谈话声。

"阿难大师,你怎么来了?"圆智大师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紧张。

"老友,多年不见,我来看看你过得如何。"云游僧人,也就是所谓的阿难大师,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

"你我之间的恩怨,无需再提。只是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弟子面前散布那些左道之法。"圆智大师的语气严肃而坚决。

"左道?"阿难大师嗤笑一声,"左腿在上的莲花坐乃是上乘法门,怎会是左道?你我之争,不过是当年的宗派之争罢了。"

"莲花生大士早有警训,左腿在上会导致心神失守,引邪入体。多少修行者因此而走火入魔,你难道不知?"圆智大师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悲痛。

秦墨白听到这里,不由得心头一震。原来"左腿不可在上"背后竟有如此深意?正当他想继续听下去,却不小心碰到了门框,发出了声响。

禅房内的谈话戛然而止。片刻后,圆智大师打开门,看到秦墨白站在门外,脸上闪过一丝不安,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墨白,有何事?"

秦墨白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直接询问:"师父,弟子无意中听到您与阿难大师的谈话...关于左腿在上的禁忌,能否为弟子详细解释一下?"

圆智大师深深地看了秦墨白一眼,叹了口气:"进来吧,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禅房内烛光摇曳,阿难大师正悠闲地品着茶,见秦墨白进来,微微点头示意。圆智大师示意秦墨白坐下,开始讲述那个尘封已久的故事。

"修行之道,千门万法,各有所长。"圆智大师的声音平静而深沉,"我所传授的吉祥坐,右腿在上、左腿在下,乃是依循莲花生大士的教诲。大士告诫我们,左腿在上会使人的阴气上升,导致心神不宁,甚至引邪入体。"

阿难大师在一旁冷笑:"那不过是你们一派的说法。我西域密宗认为,左腿在上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体内的能量流动,有助于开发潜能。"

圆智大师不为所动:"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历史上确有不少修行者因采用左腿在上的坐姿而出现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

秦墨白看了看二人,困惑地问道:"师父,究竟为何左腿在上会有害?从生理角度来说,两腿互换位置,应该没有太大区别吧?"

圆智大师神色凝重,缓缓解释道:"这涉及到气脉的运行。人体内有许多看不见的经脉,气血在其中流动。右腿在上的坐姿,可以使气血平稳流动;而左腿在上,则会干扰正常的气血流向,导致内气紊乱。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还没有足够的内功基础来调节这种紊乱,容易出现问题。"

阿难大师摇头道:"那只是你们的理解。在我看来,左腿在上恰恰可以使气血逆行,激发人体潜能。只不过这种方法确实对初学者要求较高,需要有师父指导。"

圆智大师看向秦墨白,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你可以理解为,右腿在上的吉祥坐像是平稳的车辆沿着大路行驶,安全可靠;而左腿在上的莲花坐则像是高速行驶的赛车,虽然速度快,但风险也大。对于大多数修行者来说,稳健的道路更为适合。"

禅房内一时寂静,只有烛光在微微摇曳。秦墨白若有所思,心中的疑问却越来越多。

"那为何历史上会有左腿在上的坐法出现呢?"他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阿难大师放下茶杯,声音中带着一丝傲然:"因为追求更高境界的修行者不满足于平缓的进步,希望通过更激进的方法快速提升。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选择不同罢了。"

圆智大师的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在回忆某段往事:"传说最早的左腿在上坐法,其实是源于一些外道的修行,后来被某些佛门宗派吸收融合。但莲花生大士在他的警训中曾明确指出其中的风险,告诫修行者不要贪图速成而忽视安全。"

莲花生大士的警训,秦墨白之前只是听说过,从未真正了解其内容。现在,这个传说中的警训终于在他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莲花生大士在警训中具体说了什么?"秦墨白好奇地问道。

圆智大师闭上眼睛,似乎在回忆那古老的经文:"大士曾言:'左腿在上,阴气易生;右腿在上,阳气平稳。初学之人,当守右上之法,以避心魔侵扰。若贪速成,左上强行,则心门大开,邪气易入,轻则心神不宁,重则走火入魔。修行之道,贵在稳扎稳打,切莫好高骛远。'"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秦墨白豁然开朗。他恭敬地向二位大师行礼:"多谢师父和阿难大师的教诲。弟子明白了,修行之路当稳健前行,不可贪图速成。"

圆智大师欣慰地点点头:"知道这个道理就好。不过,每个人的修行之路都不同,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体悟。"

阿难大师忽然问道:"秦小友,若是让你选择,你会选哪种坐法?"

这个问题来得突然,让秦墨白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他思索片刻,诚实地回答:"弟子还是会选择师父教导的右腿在上的吉祥坐。不是因为它一定比左腿在上好,而是因为我现在的修行基础还不够深厚,应该选择更为稳健的道路。"

阿难大师闻言,面露赞许之色:"不错,有自知之明。修行之人最怕的就是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好高骛远。"

就这样,秦墨白继续在普陀寺修行,严格遵循师父的教导,将右腿在上的吉祥坐作为日常修行的基础。他不再对左腿在上的坐法抱有好奇和疑惑,而是理解了两种坐法背后的深意。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秦墨白在普陀寺已修行三年。这期间,他潜心研读经文,勤修禅定,武功也没有荒废,时常在晨曦中练剑,保持身手的敏捷。他的禅修功夫大有长进,已经能够在吉祥坐的姿势下静坐数小时而不感到不适。

阿难大师在寺中停留了几个月后离开,临行前对秦墨白说:"年轻人,修行之路贵在自知。他人的告诫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体悟。若有朝一日,你想尝试不同的路径,可以来西域找我。"

这番话在秦墨白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这位西域高僧既敬又畏,不敢轻易应承,只是礼貌地表示感谢。

然而,命运往往在人最不经意的时候降临转机。

这一天,秦墨白如往常一般在禅房中修行。突然,他感到一阵心悸,随即听到寺外传来喧哗声。他立刻起身查看,发现寺中僧人都在往外跑,有人惊呼:"有强盗来了!"

秦墨白赶紧奔向寺门,只见山道上一队人马正朝寺庙逼近。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手持巨斧,脸上带着狰狞的笑容。

"听说这普陀寺中藏有宝物,今天我们来取走!"大汉高声喊道,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寺中的僧人们虽然平日精勤修行,但大多不谙武艺,面对凶悍的强盗束手无策。圆智大师虽年事已高,但仍站出来面对强盗,声音平静而坚定:"施主,佛门清净之地,请勿造下杀孽。"

大汉冷笑一声:"老和尚,识相的就乖乖交出宝物,否则休怪我等不客气!"

秦墨白见状,立刻上前站在师父身旁:"师父,让弟子来处理。"他的声音冷静,眼神锐利,流露出久经沙场的气势。

圆智大师看了他一眼,轻轻点头。

秦墨白虽然多年未曾习武,但早年的武功底子仍在。他上前一步,对着强盗首领说道:"这位大哥,寺中并无什么宝物,只有些经书和朴素的生活用品。你们若是有难处,我们可以分些粮食给你们,但请不要打扰寺中清修。"

大汉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大笑:"好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和尚!不过,我们可不是来要饭的。据说这寺中藏有一部《密宗真经》,价值连城。"

秦墨白心中一惊,他知道师父确实收藏着一些珍贵的古籍,但从未听说过什么《密宗真经》。他定了定神,坚定地说:"施主所言的经书,寺中确实没有。"

大汉冷哼一声:"不见棺材不落泪!兄弟们,给我搜!"

一声令下,强盗们纷纷朝寺内冲去。秦墨白不得已,拾起地上一根木棍,挡在前面。他多年未曾动武,但危急关头,体内的武学记忆似乎被唤醒,手中的木棍舞得虎虎生风,暂时挡住了几个强盗。

然而,敌众我寡,秦墨白独木难支,很快就被围攻得节节败退。他的身上已经挂了彩,但仍咬牙坚持,不让强盗们靠近寺院主殿。就在他气力将尽之际,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秦小友,左腿在上,心念集中,可破此局。"

秦墨白一惊,转头看到阿难大师不知何时出现在寺门旁,正对他微微点头。

"阿难大师,你..."秦墨白惊讶地说,不明白这位离开多时的高僧为何会突然出现。

阿难大师没有多言,只是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他:"信则有,不信则无。危急时刻,可试一试。"

秦墨白犹豫了一下,眼看强盗越来越多,情况危急,他决定一试。他迅速找了一处稍高的地方,盘腿而坐,这次他将左腿放在了上面。

就在秦墨白左腿盘坐上方的瞬间,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从他体内爆发。他感觉自己的感官变得异常敏锐,仿佛能预知敌人的每一个动作。强盗们的攻击在他眼中变得缓慢而可预测。但同时,他也感到一股黑暗的能量正试图侵入他的心灵,如同那晚的恐怖体验。冷汗从他的额头滑落,他知道自己正走在危险的边缘,一个不慎,就会万劫不复。这就是莲花生大士警训中所言的"引邪入体"吗?如何在获取力量的同时不被这黑暗吞噬?

秦墨白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冷静。他想起了圆智大师的教导:"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心灵的清明。"

黑暗的能量仍在试图侵入,如同潮水般一波一波地冲击着他的心灵防线。但秦墨白紧守心门,不让它得逞。他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一呼一吸间,逐渐找到了一种平衡——既能利用左腿在上带来的特殊力量,又不被其中的黑暗面所控制。

这是一种微妙的状态,如同走钢丝一般需要极度的专注和平衡。但秦墨白做到了。他的意识异常清晰,感知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慢动作中进行。

"来了!"他猛地睁开眼睛,身形一闪,躲过了一个强盗的偷袭。那强盗的斧头擦着他的衣角而过,却没能伤到他分毫。

强盗们惊愕地看着这个年轻僧人,他的动作快得几乎看不清,眼神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智慧,仿佛能洞悉一切。更让他们恐惧的是,这个僧人的周身似乎环绕着一层淡淡的光晕,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感。

秦墨白手中的木棍不再是简单的防御工具,而是变成了灵活多变的武器,每一击都精准地命中强盗的要害,却又点到为止,不致造成重伤。他的身影飘忽不定,如同鬼魅一般在强盗群中穿梭,所到之处,强盗纷纷倒地不起。

强盗首领见状,脸色大变:"这小和尚有古怪,大家一起上!"他挥舞着巨斧,带头冲向秦墨白。

十几个强盗同时攻向秦墨白,场面一度混乱。但在秦墨白那种特殊状态下,他仿佛能同时应对多个敌人,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反应。他的动作看似随意,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和智慧。

不多时,大部分强盗都被打倒在地,剩下的几个也失去了斗志,惊恐地看着秦墨白,仿佛他不是人而是神魔。有的甚至扔下武器,跪地求饶。

强盗首领见大势已去,咬牙切齿地说:"今天算你们走运,我们走!"说完,他一挥手,带领残余的手下仓皇逃离。

危机解除,寺中僧人们欢呼雀跃,纷纷围上来感谢秦墨白。但秦墨白却没有立即放松下来。他感到体内的那股力量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黑暗的能量也越来越强烈地试图侵入他的心灵。

"情况不对!"秦墨白意识到自己正在失控。他试图调整坐姿,将左腿放下,却发现身体似乎不受控制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感笼罩了他。

那些被他击退的强盗似乎变成了扭曲的黑影,在他周围盘旋,试图找到缝隙进入他的心灵。秦墨白努力抵抗,但感到自己的意识正在一点点被侵蚀。

"墨白!"圆智大师急切的声音传来,如同黑暗中的一线光明。老和尚快步走到秦墨白身边,双手按在他的肩膀上,输入一股平和的力量。

"孩子,不要抵抗,让那股力量自然流动,不要被它控制,也不要试图控制它。"圆智大师沉稳的声音在秦墨白耳边响起,如同清凉的泉水洗涤着他混乱的心灵。

秦墨白努力按照师父的指示,不再与体内的力量对抗,而是顺其自然,让它流动。就像湍急的河流,不去阻挡它,而是顺着它的方向游动,引导它流向正确的地方。

慢慢地,那股混乱的能量开始平稳下来,黑暗的侵袭感也逐渐消退。秦墨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明晰,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心灵变得更加纯净和坚韧。

半晌后,秦墨白终于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了。他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已经被扶进了禅房,阿难大师和圆智大师都在身旁,神色凝重地看着他。

"多谢师父相救。"秦墨白虚弱地说,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圆智大师摇了摇头:"是我考虑不周,没有想到你会在危急时刻尝试左腿在上的坐法。"

阿难大师在一旁补充道:"老友,这次是我鲁莽,贸然建议秦小友尝试此法。但不得不说,他的天赋异禀,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力量。"

圆智大师神色复杂地看着秦墨白:"墨白,你现在感觉如何?"

秦墨白回想起刚才的经历,心有余悸:"弟子感觉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但同时也有一种黑暗的东西试图侵入我的心灵。若非师父及时相救,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圆智大师点点头:"这正是莲花生大士警训中所说的'引邪入体'。左腿在上的坐法确实能快速激发人体潜能,但同时也会打开心灵的防御,使人容易受到外界邪气或自身心魔的侵扰。"

阿难大师沉思片刻,补充道:"确实如此。我年轻时也曾因此而差点迷失。后来在明师指点下,才逐渐学会了如何在保持力量的同时不被侵扰。"

禅房内一时静默,只有檐外雨滴落在石阶上的声音。秦墨白打破沉默,问出了心中的疑惑:"那为何还要有左腿在上的坐法存在?既然风险如此之大。"

圆智大师和阿难大师相视一笑,似乎这个问题触动了他们共同的记忆。

阿难大师先开口道:"修行之道,本就是探索未知。有人选择平缓安全的道路,有人则愿意冒险寻求突破。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圆智大师深邃的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越了时空:"左腿在上的坐法,对于那些已经有深厚内功基础和坚定心志的修行者来说,确实可以加速进境。但对于初学者,风险远大于收益。这正是莲花生大士警训的核心——不是绝对禁止,而是告诫初学者不要贸然尝试。"

秦墨白恍然大悟:"欲速则不达,是这个道理吧?"

两位大师同时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

阿难大师起身倒了杯茶递给秦墨白:"秦小友如今亲身体验了左腿在上的利与弊,应该能够自己判断了。"

圆智大师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弟子:"墨白,修行之路漫长,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无论你最终选择哪种道路,都要记住:心灵的清明和坚定才是根本。"

窗外,风雨渐息,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进禅房,驱散了室内的阴霾。秦墨白感到心中豁然开朗,多年的疑惑终于得到了解答。

接下来的日子里,普陀寺逐渐恢复了平静。阿难大师决定在寺中多停留一段时间,与圆智大师共同探讨佛法。两位老友虽然在修行方法上有所分歧,但在佛法的本质上却有着共同的理解。他们经常在晚霞中的禅院里长谈,有时争论激烈,有时相视而笑,展现出一种超越了宗派之争的智慧和包容。

秦墨白则更加勤奋地修行,同时也开始广泛学习各派的理论和方法,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既尊重师父的教导,坚持右腿在上的吉祥坐法进行日常修行;也时常向阿难大师请教西域密宗的心法,理解左腿在上的理论基础。

在这种兼收并蓄的学习中,秦墨白的修为进步神速。他开始明白,形式上的左右之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修行者自身的心境和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右腿在上的吉祥坐确实更为安全稳妥;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左腿在上的莲花坐则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快的进步——前提是修行者有足够的心力来抵御其中的风险。

半年后,阿难大师准备离开普陀寺,继续他的云游之旅。临行前,他将秦墨白叫到身边,神秘地递给他一个小布包。

"这是什么?"秦墨白好奇地问,轻轻掂量着这个小小的包裹。

阿难大师神秘一笑:"打开看看。"

秦墨白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发现里面是一卷古旧的经书,封面上写着《密宗心法·真传》。封面泛黄,边缘有些磨损,但通体散发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这..."秦墨白惊讶地看着阿难大师,心中已有所猜测。

阿难大师点点头,证实了他的猜测:"没错,这就是那些强盗口中的《密宗真经》。它并非什么价值连城的宝物,而是我年轻时从西域带回的修行心法。那些强盗不过是听到了一些传闻,便来抢夺。"

秦墨白恭敬地双手捧着经书,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智慧:"大师为何将此赐予弟子?"

阿难大师意味深长地说:"因为我看到了你的潜力。这部经书记载了左腿在上的莲花坐法的详细修炼方法,包括如何防范'引邪入体'的风险。它既不鼓励也不反对这种修法,只是如实记录,让后人自行判断。"

秦墨白深感重任:"弟子会妥善保管,并谨慎研读。"

阿难大师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记住,无论选择哪种坐法,都要守住心灵的清明。左右之争,不过是形式;真正的修行,在于心的坚定。"

阿难大师离开后,秦墨白将经书的事情告诉了圆智大师。出乎他的意料,圆智大师并没有阻止他研读这部经书。

"墨白,你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初来寺中的毛头小子了。这些年的修行,你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判断力。阿难将此书赠予你,也是看中了你的潜力。作为师父,我不会限制你的探索,只会提醒你注意安全。"圆智大师的话语中充满了信任和鼓励。

秦墨白感动于师父的开明态度:"师父放心,弟子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墨白一边继续传统的修行,一边谨慎地研读《密宗心法·真传》。他发现这部经书确实博大精深,详细记载了左腿在上的莲花坐法的理论基础、修炼方法和注意事项。

经书中提到,左腿在上确实会使人体内的能量按照特定的方式流动,激发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潜能。这种能量流动类似于逆水行舟,虽然艰难但却能带来更深层次的觉醒。但同时,这种坐法也会使人的心灵防御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邪气或自身心魔的侵扰。

最令秦墨白惊讶的是,经书中还记载了莲花生大士关于左腿在上的完整警训。这个警训比圆智大师所说的要详细得多,不仅指出了其中的风险,还提供了应对方法:

"左腿在上,气逆而行,能激发潜能,亦能引邪入体。初学之人,不宜贸然尝试。若欲修习,当先固本培元,心志坚定如山,方可小心尝试。修习之时,当守一念不起,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内魔所惑。若感不适,立即调整,不可强行。修行之道,贵在循序渐进,切勿贪图速成。"

秦墨白反复研读这段警训,终于明白了莲花生大士的本意。大士并非完全禁止左腿在上的坐法,而是警告修行者要有足够的准备和谨慎的态度。这与圆智大师的教导是一致的,只是圆智大师出于对弟子的保护,强调了其中的风险,而淡化了其可能的益处。

经书还记载了一系列防范方法,包括特定的心法、呼吸技巧和冥想方式,可以在保持力量的同时减少风险。但最重要的还是修行者自身的心志坚定与清明。

秦墨白如饥似渴地学习这些知识,但始终保持谨慎,没有贸然尝试左腿在上的坐法。他定期向圆智大师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师徒二人经常就此展开深入讨论。圆智大师虽然仍然强调右腿在上的安全性,但也不再完全否定左腿在上的价值,而是从更客观的角度与秦墨白分析其利弊。

山中四季更替,转眼一年过去。秦墨白已经对两种坐法的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解。一个月圆之夜,他向圆智大师请教:"师父,我已经研读了《密宗心法·真传》多次,也理解了两种坐法的利弊。您认为,我是否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再次尝试左腿在上的坐法?"

禅房内烛光摇曳,圆智大师的面容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慈祥而深邃。他沉思片刻,问道:"你为何想要尝试?"

秦墨白诚实地回答:"一方面是出于求知欲,想亲身体验书中所说的不同;另一方面,我确实希望能在修行上有更深入的体会。不是为了速成,而是为了全面理解。"

圆智大师点点头:"你的回答很坦诚。好奇心是探索的动力,值得肯定;而对全面理解的追求,也是修行者应有的态度。"

老和尚起身,走到一旁的书架前,从其中取出一个雕工精美的小盒子,递给秦墨白:"这是莲花生大士的一件遗物,相传能够帮助修行者抵御心魔。我本不想这么早就给你,但既然你决心尝试左腿在上的坐法,这件宝物或许能给你一些保护。"

秦墨白恭敬地接过盒子,轻轻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串看似普通的佛珠,但仔细观察,每颗珠子上都刻有细小的咒文,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师父,这..."秦墨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这串佛珠对师父的意义重大。

圆智大师微笑道:"这串佛珠不仅是一件防护物,更是一种提醒:无论何时,都要记住莲花生大士的教诲,保持心灵的清明。"

秦墨白珍重地将佛珠戴在手腕上,向师父深深鞠躬:"弟子定不辜负师父的期望。"

当晚,皓月当空,群星闪烁。秦墨白在自己的禅房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先是按照传统方式冥想了一个时辰,使心灵达到平静清明的状态。然后,他开始按照《密宗心法·真传》中的方法调整呼吸和心念,让全身的气息流动变得平稳而有序。

佛珠在月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仿佛给了他额外的勇气和安心。秦墨白深吸一口气,缓缓调整坐姿,将左腿放在了右腿上面。

与之前仓促尝试不同,这次他充分准备,心中有底。他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体内能量流动的变化,那股熟悉的暖流再次从脊椎底部升起,但这次他有能力控制它的速度和方向。

那些试图侵入的杂念和黑暗感依然存在,但秦墨白有意识地将它们隔离在心灵之外,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墙,将外敌阻挡在外。他沉浸在一种奇特的平衡状态中,既能感受到左腿在上带来的强大能量,又能保持心灵的清明和控制。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宁静的面容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秦墨白的心灵逐渐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他仿佛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理解更深邃的道理。那些平日里看似矛盾的佛法教义,在此刻变得明朗而统一。

深夜时分,他缓缓睁开眼睛,轻轻调整回右腿在上的坐姿。整个过程平稳自然,没有任何不适或失控的感觉。

"我做到了..."秦墨白低声自语,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平静。

第二天清晨,他向圆智大师汇报了昨晚的体验。老和尚聆听后,欣慰地点点头:"看来你确实已经具备了尝试不同修行方法的能力。但记住,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本质上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获得。"

从那以后,秦墨白在修行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主要采用传统的右腿在上的吉祥坐法进行日常修行,保持稳定和安全;但在特定的时候,比如需要突破瓶颈或应对特殊情况时,他也会谨慎地采用左腿在上的莲花坐法,激发潜能。

更重要的是,他不再简单地将两种坐法视为对立的,而是理解了它们各自的价值和适用场景。右腿在上,稳定安全,适合长期修行;左腿在上,力量强大但风险较高,适合特定情况下使用。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十年后,秦墨白已经成为普陀寺中备受尊敬的高僧。圆智大师圆寂前,将主持之位传给了他。作为新一代的寺主,秦墨白既传承了传统,也引入了新的思想。

他对年轻僧人的教导是:"修行之道,形式千变万化,但本质永远不变。右腿在上也好,左腿在上也罢,重要的是心灵的清明和坚定。莲花生大士之所以警训左腿在上的风险,不是要禁止这种方法,而是要提醒修行者保持警惕,不要为了追求速成而忽视安全。"

在他的带领下,普陀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修行圣地,吸引了各地的修行者前来学习。他们中有人选择传统的右腿在上的吉祥坐,有人则在适当的指导下尝试左腿在上的莲花坐。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他们都牢记秦墨白的教诲:形式多变,本质不变。

每当有新来的僧人问起:"禅坐为何不可左腿在上?"秦墨白总是微笑着回答:"不是不可,而是要谨慎。就像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莲花生大士的警训,不是限制,而是提醒:修行之路,安全第一,欲速则不达。"

一次,一位年轻僧人不解地问:"师父,既然左腿在上有这么多风险,为何还要保留这种修法?"

秦墨白指着山下蜿蜒的两条路径回答:"你看那山下,有两条路通向山顶。一条平缓安全,但路途遥远;一条陡峭险峻,但可直达山顶。哪条路好?答案取决于行者自身的状态和选择。修行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与否。"

这番教诲,被记录下来,流传至今,被无数修行者奉为圭臬。

当年那部《密宗心法·真传》,也被秦墨白妥善保管,并在适当的时候传给了有缘人。他对这些继承者的告诫是:"左腿在上的莲花坐,如同锋利的宝剑,使用得当可以斩断迷惑,使用不当则可能伤及自身。莲花生大士的警训不是要我们畏惧它,而是要我们尊重它,理解它,正确地使用它。"

在秦墨白晚年,普陀寺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法圣地。许多人慕名而来,希望能够得到这位智者的指点。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秦墨白总是能够给出睿智而平衡的回答,不偏不倚,不执一端。

有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求法者问他:"大师一生修行,对左腿在上和右腿在上的坐法,最终有什么感悟?"

秦墨白微笑着回答:"左右之辩,不过是形式。真正的修行,在于心的澄明。莲花生大士的警训,是对初学者的保护,而非对高深者的限制。明白了这一点,便能自在于所有的形式之中,不被形式所困。"

求法者恍然大悟,深深地向秦墨白鞠躬。

这便是「禅坐为何不可左腿在上」的真谛,一个流传千年的修行智慧,通过秦墨白的亲身经历和教导,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和传承。

禅坐之法,从来不是单纯的形式之争,而是内心境界的真实反映。左腿在上会打开心门,激发潜能但也容易招邪;右腿在上则稳固安全,适合长期修行。莲花生大士的警训不是绝对的禁止,而是对修行者的谨慎提醒。秦墨白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之路没有捷径,最终的选择应取决于个人的根基与心志,形式虽多变,但本质永恒。

来源:明月映佛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