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哈尔滨市民王先生因持续一周的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伴37.5℃低热,紧急前往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就诊。入院检查显示,王先生胆总管扩张并伴有多发结石,肝功能指标严重异常,特别是转肽酶高达1122.2U/L(正常值≤50U/L)。这些指征表明他需要接受ERCP
近日,哈尔滨市民王先生因持续一周的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伴37.5℃低热,紧急前往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就诊。入院检查显示,王先生胆总管扩张并伴有多发结石,肝功能指标严重异常,特别是转肽酶高达1122.2U/L(正常值≤50U/L)。这些指征表明他需要接受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针对王先生的病情,黑龙江省医院副院长孙晓梅为其进行了ERCP取石手术。
手术过程中,孙晓梅副院长从王先生胆总管内取出了一块黄褐色结石及少许碎屑。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片碎屑形似虫体,这让孙晓梅副院长高度怀疑王先生合并了肝吸虫感染。为了后续治疗和观察,术中留置了鼻胆引流管。术后第二日晚,引流管内竟然引出了活体虫体,送检后结果确认为华支睾吸虫(肝吸虫)。至此,王先生被确诊为肝吸虫病合并胆总管结石。
在医生追问下,王先生回忆起三个月前参加全鱼宴时曾食用过两口传统“杀生鱼”(生拌淡水鱼)。这一关键信息证实了肝吸虫感染的来源。肝吸虫是一种主要寄生在人体肝脏胆管内的寄生虫,可引发慢性肝脏和胆道疾病,其代谢产物和虫体阻塞可导致胆管炎、肝硬化,严重时甚至显著增加胆管细胞癌的风险。王先生此次出现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和结石形成,正是肝吸虫破坏胆道系统的典型表现。
据了解,肝吸虫感染主要通过“病从口入”。最主要的途径是食用含活囊蚴的生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蟹,例如“鱼生”、“醉虾”、“醉蟹”或未完全煮熟的火锅涮鱼虾。处理生食的刀具、砧板、容器未彻底清洗消毒,再接触熟食或生食蔬菜,也可能导致交叉污染。极少数情况下,饮用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能造成感染。感染后症状因感染程度和病程而异,轻度感染可能仅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等轻微消化道不适;而中重度感染可出现持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长期可导致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肝硬化,寄生超过20年者胆管细胞癌风险激增。
针对王先生的复杂病情,医疗团队采取了综合治疗:首先通过ERCP手术紧急取出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并发现虫体证据;术后给予特效驱虫药,以杀灭残留的成虫及虫卵;同时辅以保肝药物及营养支持,修复肝功能损伤。目前王先生恢复良好。
孙晓梅副院长对此表示,预防肝吸虫感染的核心是切断“口入”途径:坚决不生食淡水鱼、虾、蟹等,不食用“鱼生”、“醉虾”、“溏心蛋”等高风险食物。烹制淡水鱼虾时,务必加热至内部温度达到70℃以上,确保完全熟透(无血丝、肉质变白),火锅涮煮时间不少于3分钟。此外,必须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处理生熟食物的刀具、砧板、容器要专用,使用后及时彻底清洗消毒;饭前便后务必彻底洗手。有生食史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粪便虫卵检查(诊断金标准)或血液抗体筛查。
孙晓梅副院长最后强调,任何生食淡水鱼虾的行为都等同于为寄生虫敞开大门,舌尖上的安全不容丝毫侥幸。
来源:黑龙江省医院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