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爱跑步的洛敷,跑步是我爱好,爱洛阳宣传洛阳是我的责任。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洛阳,在现如今的社会上有些尴尬,位处中原农业大省,教育资源被压榨成了一些人嘲讽、伤害我们的噱头,但是不论他们怎样用尽无耻、卑鄙的手段,也始终改变不了,古都洛阳在历上古都老大的地位。摘要:大家好,我是爱跑步的洛敷,跑步是我爱好,爱洛阳宣传洛阳是我的责任。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洛阳,在现如今的社会上有些尴尬,位处中原农业大省,教育资源被压榨成了一些人嘲讽、伤害我们的噱头,但是不论他们怎样用尽无耻、卑鄙的手段,也始终改变不了,古都洛阳在历上古都老大
洛阳是一个低调的实事求是的城市,自古到今都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才有了九都路这个路名。但是我们知道,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古都地位的演变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洛阳最初被称为九朝古都,后来演变成十三朝古都,这一变化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
洛阳被称为九朝古都,这里的“九”并不是指确切的九个朝代,而是泛指多个朝代。九朝古都的美誉是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御赐的。在唐朝睿宗和武周时期,洛阳还有“神都”之称。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洛阳演变为十三朝古都,主要是因为历史学者对洛阳建都历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更多的证据表明洛阳曾是更多朝代的都城。具体来说,洛阳自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这是官方一直以来认定的说法。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绝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由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工作中的发现支持了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说法。例如,洛阳在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都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考古学家在洛阳地区发现了许多古代都城遗址,进一步证实了洛阳作为多个朝代都城的历史地位。近现代学者通过对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研究,认为洛阳应该是十五朝古都。在十三朝的基础上,再加上西汉和武周两个朝代。这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西汉初期曾以洛阳为都。《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 。西汉刚建立,刘邦在洛阳南宫置酒与大臣们讨论夺取天下的原因等事宜,并且在此分封功臣等。虽然后来在娄敬、张良等人建议下迁都长安,但初期在洛阳的这段定都历史,成为洛阳作为十五朝古都中包含西汉的重要依据。学者们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文献的深入解读和分析,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认为西汉初期以洛阳为都这一历史事实明确,应将其纳入洛阳建都朝代范畴。
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政权,定都洛阳并改名神都。武则天在称帝后,进行了一系列以洛阳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将唐朝的宗庙改立在洛阳,建立武氏七庙;中央行政机构也迁至洛阳,神都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从城市建设来看,大规模扩建洛阳城,修建了明堂、天堂等标志性建筑,彰显了洛阳作为都城的地位。近年来,考古发掘也为武周时期洛阳的都城地位提供了更多实物证据,比如在洛阳发现的与武周时期祭祀、行政等相关的遗迹和文物。因此,众多学者认为武周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朝代,应计入洛阳建都朝代之中。
洛阳作为十五朝古都的新认定,丰富了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内涵。不同朝代在洛阳留下的文化遗产,如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洛阳文化。这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佛教文化繁荣,到武周时期佛教进一步发展,龙门石窟的开凿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文化现象的延续和发展可以通过对十五朝古都的研究得到更全面的呈现。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洛阳成为十五朝古都的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演变。洛阳在不同朝代的都城地位变化,反映了各个时期政治势力的消长、经济重心的转移等。如隋唐时期洛阳与长安并列为都城,到武周时期洛阳成为唯一的政治中心,这一转变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
虽然有研究支持洛阳成为十五朝古都,但也存在一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西汉只是初期短暂定都洛阳,其主要政治活动和历史影响集中在长安,将西汉整体计入洛阳建都朝代不太合适。对于武周,有观点认为它是唐朝的一个特殊阶段,武则天虽然改国号为周,但本质上还是延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应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朝代来计算。然而,支持十五朝古都说法的学者则强调,无论是西汉初期的定都还是武周政权的独立性,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不能简单地以时间长短或与其他朝代的关联来否定其作为独立建都朝代的地位。
来源:洛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