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文化包容的铁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15:17 2

摘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刻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于西安(古长安)西出土,现存地点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语言以汉文为主,碑底及侧面刻有古叙利亚文。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是唐代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景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宗教、文化和学术价值。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刻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于西安(古长安)西出土,现存地点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语言以汉文为主,碑底及侧面刻有古叙利亚文。

景教即基督教聂斯托利派(Nestorianism),5世纪由叙利亚教士聂斯托利创立,后被罗马教会判为异端,向东传播至波斯、中亚等地。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景教教士阿罗本(Alopen)沿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获准传教,称“景教”(意为“光明之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碑目的是纪念景教在唐朝150余年的传播,颂扬皇帝对宗教的包容政策。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作者为景教僧景净(波斯名Adam),撰写人为吕秀岩(可能为景教徒)书丹。碑文主要内容阐述景教基本教义(如“三位一体”“救赎”等),融合佛教、道教术语以利传播。记录阿罗本受唐太宗礼遇,朝廷资助建寺(“大秦寺”),历代皇帝对景教的保护。列举景教僧名及叙利亚文译名,反映多元文化交融,碑底叙利亚文记载了当时中亚主教及长安景教团体的信息。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证明了基督教早在唐代已传入中国,比元朝“也里可温教”、明朝天主教来华早数百年。体现唐代中外宗教、语言、艺术的交流,碑文含叙利亚文、汉文双语及波斯文化元素。碑首刻十字架与莲花、祥云组合,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也体现了大唐文化的包容性极为强悍。

大唐文化包容的铁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来源:八倍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