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现在是世界头号大米生产国了,USDA的2024/25报告直指,印度产量1.5亿吨,占全球28%,中国紧咬27%。印度农业部自己估的2024/25是1.49亿吨,比前一年多出8%,全靠季风雨水足,播种面积稳在5100万公顷。
印度现在是世界头号大米生产国了,USDA的2024/25报告直指,印度产量1.5亿吨,占全球28%,中国紧咬27%。印度农业部自己估的2024/25是1.49亿吨,比前一年多出8%,全靠季风雨水足,播种面积稳在5100万公顷。
恒河平原那片沃土,热带气候暖和,20度以上温度正对稻子胃口,劳动力又多,14亿人里头好几百万在田里忙活。
产量高了,出口也猛,2024/25预计2400万吨,占全球四成,巴斯马蒂米那细长香粒,卖到国外一吨1200美元起步,美国超市里能翻倍到40刀一公斤。
印度人自己吃得饱,剩的还养活东南亚和非洲好多国家。可别以为就这么顺风顺水,干旱年份季风不给力,恒河水位一跌,泵站空转,产量就得打折。
2023年雨少,产量勉强持平,现在靠政府推可持续种法,激光平田、节水灌溉,慢慢补短板。
对比中国,2024/25产量1.4528亿吨,早稻部分8月刚报出2852万吨,比去年多1.2%。国家统计局说,夏粮加早稻,总粮产稳在7.7亿吨以上,水稻占大头。
种植面积3000万公顷左右,不如印度广,但单产牛,每公顷6吨多,甩印度那2.8吨一大截。杂交稻技术是王牌,从袁隆平那辈起,选育亲本、优化配对,现在无人机撒肥、精准滴灌,戈壁盐碱地都种出亩产350公斤的稻子。
东北黑土、长江中下游、华南丘陵,各显神通,黑龙江大棚育秧,荧光灯照着移秧,冬季不闲着。
2025年上半年,产量继续上台阶,早稻增产得益于良种覆盖率超95%,病虫害防控也到位。进口少,自给率95%以上,余粮还能援外非洲,帮当地农民增产30%。
为啥俩国产量咬得这么紧?面积是关键,印度4000万公顷铺开,卫星图上看绿斑连片,中国精打细算,3000万公顷挤出高塔。
印度靠天吃饭,季风带雨水哗哗,西南季风一到,田野变湖,稻子摇曳生长。可变数大,厄尔尼诺年份雨偏低,2023年就这样,恒河支流干巴巴,农田龟裂,产量卡壳。
中国这边,人巧技术,水利枢纽控水位,控制室按钮一按,管道脉动,田野均匀润泽。杂交稻抗倒伏,风暴来也不弯腰,1980年代袁隆平推超级稻,亩产破吨,现在二期三期迭代,2024年审定新品种,粒实饱满,抗病强。
产量高了,贸易链条也活络。
印度出口链高效,德里批发市场米商围桌,秤杆翘起,抓一把闻香定质,卡车队列尘路飞扬,叉车码垛,科钦港船只排队,吊臂伸展,米袋落舱。中国自给为主,期货交易所屏幕闪烁,交易员敲键盘,下单铃声叮当,稳供内需。
总的看,中印稻战,印度暂领产量,中国守亩产高地。
现在印度1.5亿,中国1.45亿,农民的锄头、科学家的显微镜,织出这张网,养活全球。
粮食来之不易,珍惜点,未来咋样?季风准不准,技术跟不跟得上,得看一步步实干。
从田间到车间,“交个朋友”团队见证江汉大米“诞生记” 湖北日报
来源:烟寒若雨一点号
